問題詳情

3.下列關於依附關係的說法,何者較為真切?
(A)一歲以下的嬰兒如果沒有與固定的照顧者形成依附關係,一生都會缺乏安全感
(B)在Mary Ainsworth有關評量依附安全感的研究裡,大部份兒童被評估為屬於安全依附的類別
(C)4到5歲才進入正常家庭的孩子無法與任何人發展情感聯繫
(D)John Bowlby所說的「依目標修正的夥伴關係」是指一種尚未發展成熟的與人互動方式。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70253
統計:A(412),B(4231),C(88),D(238),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安全依附、分離焦慮、杜威認為知識必須具有下列數種特性

用户評論

【用戶】Natsumi Hs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http://libserver2.nhu.edu.tw/ETD-db/ETD-search-c/getfile?URN=etd-0622108-210719&filename=etd-0622108-210719.pdfJohn Bowlby依附關係四階段前依附期(pre-attachment)0-2M利用訊號行為(笑.哭)吸引、維持照顧者注意,並運用知覺選擇性(視覺.聽覺)去留意周遭人的舉動。但嬰兒各項能力尚未發展成熟,雖簡陋而不具區辨能力,卻能確保嬰兒此時與他人緊密聯繫,以確保生存。「無區別性社會反應階段」 依附成形期(attachment-in-the-making) 2-7M「具區別性社會反應階段」具區辨能力區別熟悉與陌生人,在此期獲得與他人互動的基本法則 依附明朗期(clear-cut attachment) 7-24M「主動尋求親近接觸的階段」7-8個月出現陌生人焦...

【用戶】張嘎嘎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謝謝

【用戶】張艾莉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關於A和C補充一些資訊:1940年代,心理學家研究長期遭受社會剝奪經驗的嬰兒,看起來都是很憂鬱的樣子,對社會接觸也無太大的興趣,他們常感到不安與苦惱,因此,有人提出了母愛缺失假說,認為缺乏一位可以依附的母親人物給予溫暖和關愛 另也有人提出了社會刺激假說,認為很少接觸到其對社會性信號作回應的人幸運的是,研究發現出生後最初一.兩年遭受社會或感情剝奪的嬰兒,若能在有豐富刺激的家庭環境中受有回應的照顧者關愛,是很有希望復原的,因此,在嬰兒期與學步期是建立安全情感依附關係的重要時刻資料來自陳嘉陽上冊P360

【用戶】小兔兔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請問d如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