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下列有關親師對幼兒觀察的敘述,何者最符合現象學應用在教育上的觀點?
(A)教師有其專業,對於幼兒的觀察比家長客觀
(B)親師對於幼兒觀察的解釋,因其角色不同而有不同
(C)教師與家長看幼兒的角度不同,觀察到幼兒的表現也不同
(D)家長對於教師的觀察結果不認同,是因為對幼教師專業的認同不足所致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27536
統計:A(42),B(196),C(433),D(19),E(0)

用户評論

【用戶】相信自己的選擇!!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若是談到植物人是否有意識的問題,那就不是現象學能處理的問題了...現象學無法處理他人的意識,最多只能處理到「主體意識」與「主體意識」間的問題,也就是「互為主體性」(intersujective) (或譯為「主體間性」、「主體際性」等)的問題,也就是我與他人之間的問題。現象學強調的是主體的能動性,重視於如何從事物身上開啟新的視野,獲得新的觀看方式,而不是先拿理念框架來套所經驗到的事物,我們平常往往是藉由理念在看事物,從自身的立場判斷事物,胡塞爾稱之為「自然態度」,我們是用「自然態度」來理解「生活世界」的,也因此雖然現象存在、可經驗到,但總是「遮蔽」的狀態,所以現象學也就是對現象的「揭露」動作,至於為何現象是遮蔽的?又...

【用戶】持續努力會有收穫一定考上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覺得B和C的選項是"換句話說"而已吧.......有高手可以用選項來舉例說明嗎????

【用戶】相信自己的選擇!!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若是談到植物人是否有意識的問題,那就不是現象學能處理的問題了...現象學無法處理他人的意識,最多只能處理到「主體意識」與「主體意識」間的問題,也就是「互為主體性」(intersujective) (或譯為「主體間性」、「主體際性」等)的問題,也就是我與他人之間的問題。現象學強調的是主體的能動性,重視於如何從事物身上開啟新的視野,獲得新的觀看方式,而不是先拿理念框架來套所經驗到的事物,我們平常往往是藉由理念在看事物,從自身的立場判斷事物,胡塞爾稱之為「自然態度」,我們是用「自然態度」來理解「生活世界」的,也因此雖然現象存在、可經驗到,但總是「遮蔽」的狀態,所以現象學也就是對現象的「揭露」動作,至於為何現象是遮蔽的?又...

【用戶】持續努力會有收穫一定考上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覺得B和C的選項是"換句話說"而已吧.......有高手可以用選項來舉例說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