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6. 老師在觀察一段時間後發現小明上課未經舉手任意發言的次數平均每節課 15 次,經介入處理一個月後,達成目標,因此設定下個階段介入處理目標降為每節課不超過10 次,此種設計在改變受試者目標行為實驗設計時,於不同階段有設定漸進式的不同達成標準,此種設計屬於?
(A) 倒返設計
(B) 時間系列設計
(C) 多基線設計
(D) 逐變標準設計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864583
統計:A(1),B(5),C(46),D(332),E(0)

用户評論

【用戶】只有考上才是真的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D)逐變標準設計,是對問題行為先作自然觀測,形成基準線。引入矯治措施後,把整個實驗過程劃分為若干小階段,並預先訂出每小階段行為改變的標準。這樣,每一小階段的行為變化曲線就成為下一小階段的基準線。依次遞交,直至問題行為最後矯治目標的達成。 例如,可利用逐變標準設計矯治嗜煙行為做這種實驗,應注意以下問題:達到矯治總目標的階段劃分要按難易程度劃分為若干小階段。每階段的目標要以由易到難原則制訂,每一目標應是被試略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每一小階段目標只有完成,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如果某一階段目標不能按規定日期完成,可以重複這一階段的矯治。如仍然不能完成可以修減目標;每一小階段的時間間隔不能太短,應以一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