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題組】 ⑶ 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ITQ)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0.902544
統計:A(279),B(227),C(22245),D(1896),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教育目的是隨兒童生長與教育經驗發展而變異 杜威

用户評論

【用戶】踢缺樣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杜威認為「生長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長,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並沒有什麼目的。」由此可見實驗主義並不主張普遍而終極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隨兒童的生長與教育經驗的發展而變異。」

【用戶】Dorothy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D)選項錯在後面那一段"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學校還是要加強學生的課業 "杜威是做中學

【用戶】Janet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D)九年一貫"帶著走的能力" - 透過教育培養所需能力,以強化國家競爭力,也是個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應用斯賓賽的主張)     *杜威反對斯賓賽的主張,將其視為是種教育預備說,會因忽略學生興趣與經驗,而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動機。斯賓賽的主張:    -教育應培養學生未來生活所需具備的能力。    -教育是種手段,是一種有利於個人或社會的工具。資料來源

【用戶】jj12345644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帶著走的能力」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學校還是要加強學生的課業或許這就是學校的目的,但杜威主張以兒童為中心,教育無目的以上是自己解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