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8. 《牧民》篇中所指的「政之寶」是:
(A)予之為取
(B)法術勢
(C)清虛卑弱
(D)仁義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困難0.222222
統計:A(2),B(2),C(0),D(5),E(0)

用户評論

【用戶】黃子芸(台中107國小正式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代指人民);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動盪不安。此指忍受動盪不安);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宗嗣斷絕)。故刑罰不足以恐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指佚樂、富貴、存安、生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指憂勞、貧賤、危墜、滅絕),則近者叛之。故知予(通「與」。給與)之為取者,政之寶也。(節錄自管子牧民篇四順)   政令之所以通行,是由於順應民心;政令之所以廢弛,是由於違背...

【用戶】108正式教師必上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政之寶→予之為取 (給予就是獲得)

【用戶】阿心阿心亮晶晶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C)清虛卑弱要秉守清靈虛靜的精神,保持謙卑柔弱的態度,要配合時間的轉移、順應萬物的變化而行動。 用簡單通俗的說法就是要人不要太過剛強自大,老是硬碰硬絕對死的比別人快,應該要保持謙遜的態度,以柔軟的心態處世才能活的自在順心。(當然跟隨波逐流還是有段差距)相關考題(B)10最近查詢記錄三筆: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則所搜尋出的文獻資料,最可能的交集對象是: (A)孔子、孟子 (B)老子、莊子 (C)屈原、賈誼 (D)韓愈、柳宗元 (92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