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以下文章,回答34題。       50年代的後山花蓮,家庭訂報還不普遍,一來是口耳相傳的小眾傳播還當道,正式的廣播電臺也還做得帶勁,再是幾家臺北發行的報紙,運到花蓮,分派到家,早已過午,新聞已經變成舊聞。儘管這樣,那印滿鉛字的舊報紙,還是非常的吸引我。裡頭一個又一個的文字,竟然連綴成一段又一段的異想世界,當時的我,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印了那麼多字的舊報紙,在當時算是稀有紙品,我們家沒有訂報,而買油條就能附包一大張,還嫌什麼衛不衛生?我總是充滿期待的看著老闆的女兒,將一整張報紙包我一根油條,那是特別情商,最佳禮遇,不宜太張揚的,要是她肯附包一張副刊或體育版,那天算我走運。
【題組】34.下列何者最能掌握本文的主旨?
(A)說明當時花蓮交通不便
(B)彰顯作者自小即喜歡閱讀
(C)舉出實例,強調環保與衛生
(D)表現少年情懷,對於異性充滿想像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困難0.143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謝謝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本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在50年代的後山花蓮,家庭訂報不普遍的背景下,報紙的傳播方式和讀者的期待。作者描述了當時口耳相傳的小眾傳播方式,以及報紙運送的不便,強調了當時正式的廣播電臺和來自臺北的報紙的影響。因此,答案(A)最能夠掌握本文的主旨。

【用戶】謝謝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本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在50年代的後山花蓮,家庭訂報不普遍的背景下,報紙的傳播方式和讀者的期待。作者描述了當時口耳相傳的小眾傳播方式,以及報紙運送的不便,強調了當時正式的廣播電臺和來自臺北的報紙的影響。因此,答案(A)最能夠掌握本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