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4.小昕老師告訴幼兒要使用錄影機錄下班上幼兒的一天;事後他觀看影帶,發現幼兒們較平日興奮,這是屬於下列何種現象?
(A)霍桑效應
(B)月暈效應
(C)漣漪效應
(D)比馬龍效應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41336
統計:A(1612),B(86),C(85),D(133),E(0)

用户評論

【用戶】piano0623

【年級】小四上

【評論內容】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就是當被受試者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效應,也就是當實驗組之受試者的行為是受到本身參與研究的知覺所影響,而非受到實驗處理所影響的現象,就被稱為霍桑效應。故在準實驗研究中,若結果非由研究者操弄所造成,而是受試者因為實驗的出現而產生的改變反應,即是霍桑效應。亦即研究進行時各種實驗處理對研究結果都有促進作用,受試者其實是對於新的實驗處理產生正向反應,即行為的改變是由於環境改變,由於實驗者的出現,非是由於實驗操弄所造成,這種假設性效果目前我們常稱之為「霍桑效應」

【用戶】piano0623

【年級】小四上

【評論內容】漣漪效應」亦稱為「模仿效應」,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傑考白·庫寧(JacobKounit)提出的,定義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壞規則,而未見對這種不良行為的及時處理,就會模仿破壞規則的行為。如果破壞規則的人是人群中的領導者,那麼波及人群的效應就更加嚴重。形象點說,「漣漪效應」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現象:往一湖平靜的湖水裡扔進一塊石頭,泛起的水波紋會逐漸波及到很遠的地方。

【用戶】蔡芳芳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意思是指若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學生,即使他們並非真正的資優,但是經過老師的提點和鼓勵,最終亦會自自然然地成為資優學生。

【用戶】Tina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月暈效應」也稱光環效應或成見效應,指在人際交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因而表現為在個體的社會知覺過程中,將對方的最初印象不加統整分析就用來判斷、推論此人的其他特質。亦即對於一個喜歡的人,會同時認為他具有其他所有好的特質,甚至你對他的這些特質一無所知亦同。一個懷有偏見態度的人常有此知覺現象,例用教師評定學生操行成績時,不以學生言行舉止為根據,只憑學生學業成績的印象定等級。    月暈效應往往是在個人掌握有關知覺對象的訊息很少而又要作出整體判斷的情況下,產生以偏概全的效應,它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論的泛化與擴張,造成過高或過低評估的失真現象。因此一個人第一印象被認為是好的,他就被一種正面的光環所籠罩,人們易將好的特質賦予他。這種現象早在一九二○年即為桑代克(E.L. Thorndike)所發現。美國心理學家凱爾利(H. Kelley, 1950)和阿斯契(S. Asch, 1946)等人在印象形成的實驗中也證實了這種效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