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蔡老師有鑑於外籍配偶子女日漸增多,乃在教學中積極邀請外籍配偶家長到校,將其本國的文化風土民情分享給同學,或請家長準備異國風情食物請同學品嚐,以增加同學對異國文化的認識與瞭解。請問上述課程發展模式是屬於下列哪種取向?
(A)行動取向(action approach)
(B)貢獻取向(contribution approach)
(C)添加取向(additive approach)
(D)轉化取向(transformation approach)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34422
統計:A(1700),B(553),C(5227),D(758),E(1)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貢獻取向(contribution approach):為多元文化發展的第一階段,僅對特定族群中,有貢獻的英雄人物在特定假日,慶典中表揚其在歷史中所做的貢獻。添加取向(additive approach):在既存的課程結構中,添加某一特定族群的鄉土文化內容變換取向(transformation approach):改變現有的課程結構,允許不同族群、宗教團體,能從學校課程學習固有的風俗習性之外;也能從不同文化、族群的角色,來建構自己的概念與論點。 社會行動取向(social action approach):此取向結合了變換取向,又增加了種族、族群問題及社會論題的醒思。並在問題討論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反省思考之後,採取行動。

【用戶】TT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轉化"觀念後,進行社會實際"行動"以本題為例貢獻:EX介紹對台灣有貢獻的外籍人士(關鍵字:介紹有貢獻的)添加:額外加入課程的,如本題題幹(關鍵字:邀請至校)轉化:學生透過已經改變課程的內容,從自己文化和其他文化建構新的觀念社會行動:批判省思對於新住民和外配的刻板印象之反思,並且身體力行。(關鍵字:參加社會運動,好像曾經做過一題是這個答案)

【用戶】vicky009vicky

【年級】研一上

【評論內容】關鍵字:教學中因為沒有改變課程原本的架構所以是添加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