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甲)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飿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 ,周旦顯而制《禮》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幹著《論》 ,成一家言。 (節錄自曹丕《典論‧論文》) (乙)        有了語言文字,許多崇高的思想,許多微妙的情境,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才能流傳廣播,由一個心靈出發,去感動無數心靈,去啟蒙無數心靈的創造。這感動和啟發的力量大小與久暫,就看語言文字運用的好壞。在數千載之下,《左傳》、《史記》所寫的人物事蹟還活現在我們眼前,若沒有左丘明、司馬遷的那種生動的文筆,這事如何能做到?       在數千載之下,柏拉圖的《對話集》所表現的思想對於我們還是那麼親切有趣,若沒有柏拉圖的那種深入而淺出的文筆,這事又如何能做到?從前也許有許多值得流傳的思想與行跡,因為沒有遇到文人的點染,就淹沒無聞了。我們自己不時常感覺到心裡有話要說而說不出的苦楚嗎?孔子說得好: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單是「行遠」這一個功用就深廣不可思議。                                                                                     (節錄自朱光潛〈文學與人生〉)
【題組】3.關於甲、乙兩文的文意解讀,何者正確?
(A)甲文認為文王、周兯均在困頓中著述,可見圔翁失馬,焉知非福
(B)乙文認為文字能承載作者的心靈,亦能跨越時代感動、啟發後人
(C)甲文認為優美而有氣勢的文章,足以導正世俗,收教化人民之功
(D)乙文認為要以古聖先賢為榜樣,努力改變墮落的精神狀態以著述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教

【年級】

【評論內容】X(A)物質X匱乏時,冰棒即是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