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為了激起學生學習英文的動機,林老師經常提醒學生學好英文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要改變自己對英文學習的看法,就能改變對自己英文學習能力的負面信念。從班度拉(A. Bandura)的自我效能論觀之,林老師是從哪一個面向提升學生的英語自我效能?
(A)楷模
(B)社會說服
(C)替代性經驗
(D)生理與情緒喚起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45832
統計:A(93),B(1834),C(246),D(286),E(0)

用户評論

【用戶】相信自己的選擇!!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1977年由心理學家Bandura所提出,在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中,提到個體的行為是由認知、行為與環境不斷地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個體行為不只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受到個體認知所影響,其中自我效能則是影響人類行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自我效能是個體認知的核心信念,是由行為發生前的認知歷程所觸發而來,包含效能期待(efficacy expectations)和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ncies)。 前者指個體可以成功地執行特定行為,並且產生特定結果的信念,屬於動機因素,而後者指個體認為特定行為會導致特定結果之評估和判斷,兩者並不存在因果關係,而是個別信念高低的綜合結果。Bandura也強調兩者之不同,當個人確信此行為會產生確定的...

【用戶】拜託讓我過拜託?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自我效能主要來源:1.精熟經驗(mastery experience)、  成就感?!

【用戶】sunnychou77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幫解鎖(戴帥老師提供)班度拉(A.Bandura)提倡「自我效能論」(1997),係指當面對一項新任務時,個人是否主動且全力以赴,取決於個人對任務性質的認知與其對個人實力的評估。自我效能感理論是自社會認知理論而來,其為個人認知因素的核心信念,是人類達成某些表現所需行動的自我能力判斷。自我效能感包括「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兩部分,但此二者並非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此外,班度拉(A.Bandura)主張個體自我效能感的來源有四:1.精熟經驗(過去的成功經驗)---影響力最大2.替代經驗---觀察楷模的表現以判斷、衡量自身的能力3.語言說服(社會說服)---他人的鼓舞性談話4.生理、情緒狀態---個人身體健康、心情愉悅、自我效能感提高,反之身體病弱、心情沮喪則降低自我效能感,自覺狀態不佳,表現必不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