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 戰于郎,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曰:「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君子不能為謀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則既言矣。」與其鄰童汪踦往,皆死焉。魯人欲 勿殤童汪踦,問於仲尼。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禮記•檀弓下》) 根據上文,下列何者最能說明孔子的態度?
(A)盡忠報國
(B)謹遵禮法
(C)擇善固執
(D)達權知變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84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Chiaowei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翻譯:魯國和齊國在郎交戰。公叔愚人遇上一個拄仗進入城堡休息的人。公叔愚人說:“雖然徭役使百姓們很辛苦,賦稅使他們的負擔很沉重,但君子不能為國家謀劃,士人不能為國家獻身,這可不行,我敢這樣說,就應當做到!”於是他和相鄰的少年汪踦上戰場參戰,兩人都戰死了。魯國人不想用孩子的喪禮來為汪踦辦喪事,便向孔子請教。孔子說:“他們能夠拿起武器來捍衛國家,不用孩子的喪禮來安葬他們,不也是合理的嗎?”【讀解】少年自告奮勇上戰場,這本身就是一種壯舉,體現了為國家慷慨赴死的獻身精神。面對這種感人的特殊情況,有著嚴格等級規定的禮,可不可以被突破,可不可以以特殊情況特殊特.....看完整詳解

【用戶】不放棄/堅持就正取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戰于郎,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曰:「...

【用戶】accord:協議;一致;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魯國和齊國在郎交戰。公叔禺人遇上一個把杖放在頸上雙手扶着的人進入城堡休息。公叔禺人説:“雖然徭役使百姓們很辛苦,賦税使他們的負擔很沉重,但君子不能為國家謀劃,士人不能為國家獻身,這可不行,我敢於這樣説,就應當做到!”於是他和相鄰的少年汪踦上戰場參戰,兩人都戰死了。魯國人不想用孩子的喪禮來為汪踦辦喪事,便向孔子請教。孔子説:“他們能夠拿起武器來捍衞國家,不用孩子的喪禮來安葬他們,不也是合理的嗎?***重點是「殤」的解釋:未成年而夭折稱為「殤」。《儀禮.喪服》:「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13 戰于郎。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曰:「使之雖病也,...

【用戶】W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達權知變此處所列為「通權達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通權達變」當從「權變」演變而來。權,原來是秤錘的意思。秤錘的移動隨所秤的物品輕重而變,所以「權」本來就可引申為「隨宜變通」的意思。https://dict.idioms.moe.edu.tw/idiomView.jsp?ID=4149&webMd=1&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