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點 A (2,0,1),平面 

 ,直線 


【題組】 (1)點 A 至 E 之距離為 (7) 。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73027
統計:A(159),B(1217),C(7),D(11),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轉介前的介入、新北市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要點、轉介前介入與RTI介入反應模式

用户評論

【用戶】李瑋瑋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轉介前的介入(Pre-referral Intervention)轉介疑似身心障礙生之前,普通班教師提供立即的教學或行為協助

【用戶】Yu-wen Huang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我也想知道5F題的答案!Please~

【用戶】林宮如

【年級】大四上

【評論內容】【97彰師特研】(2)什麼是轉介前的介入(Pre-referral Intervention)?(1)轉介疑似身心障礙生之前,請特教老師進行學生學習輔導(2) 轉介疑似身心障礙生之前,普通班教師提供立即的教學或行為協助(3)轉介疑似身障生時,馬上安置特教班,以利特教服務的提供(4)轉介疑似身心障礙生時,立刻請醫生診斷,提供身心障礙診斷證明名詞解釋:轉介前的介入(Pre-referral Intervention)就融合的觀點而言,學生在最少限制環境中學習,對其發展最為有利,因此,並非一旦發現學生有學習或適應上的困難即予以轉介、鑑定,需先在原學習環境進行介入輔導至少一個月後,若經評估仍需更換學生教育安置時,才考慮申請轉介,接受特殊教育服務,此即所謂「轉介前的介入」。當學校在提報學生給鑑輔會鑑定之前,應先進行轉介前介入輔導。轉介前之介入可經由各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進行協調統合,討論出適當之介入方案,責付執行,並記錄結果。﹝摘自陳穎--特研所考古題..2008年9月出版新書﹞

【用戶】林宮如

【年級】大四上

【評論內容】【95屏教大特研】【96彰師特研】(一) 2004年有關IDEA的條文修正案中,對於學習障礙的鑑定程序有非常大的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不再堅持必須使用差距標準做為學習障礙的唯一標準。同時許多的學習障礙學術團體,則提出以「介入─反應效果模式」(Responsiveness-to- Intervention,RTI)來做為差距標準模式的另一種替代方案。(二) RTI介入反應效果模式:Fletcher等人(2004)認為傳統上對於學習障礙的鑑定,是以「測驗與處理(test and treat)」進行,亦即學生必需先經過鑑定的程序,確認其學習障礙的資格後,才能接受特殊教育的服務。但是RTI則將測驗與處理模式改為「處理與測驗(treat and test)」模式,亦即學生可以先接受介入服務的觀察與篩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