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8.下列著名的貶謫文章作者,何者有誤?
(A)(岳陽樓記)范仲淹
(B)(瘞旅文)王守仁
(C)(黃州快哉亭記)蘇軾
(D)(豐樂亭記)歐陽脩。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困難0.371452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出處本文選自《欒城集》。體裁雜記類的古文。記敘文,亦可入論說文。篇旨蘇轍寫此記,對蘇軾命名之旨,深有體會。文章遂圍繞「快哉」二字著墨,展開聯想,冶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表面上在寫張夢得,實際上卻是借題發揮,寓有勸諭之意。本事宋神宗元豐年間,張夢得貶官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築亭於住宅之側,作為公餘休憩之所。時蘇軾適因「烏臺詩」案獲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轍也被謫筠州(今江西省高安縣)監鹽酒稅。蘇軾以此亭能覽江山之勝,因取名「快哉」,蘇轍為之作記。凡人遭謫貶,均不免有抑鬱不平之氣,張夢得自亦難免。品評文筆雄放中有風趣,句法整齊中有變化。讀之,令人心胸曠達,寵辱皆忘。

【用戶】曾靜儀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超然臺記--蘇軾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於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彼遊於物之內,而不由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烏之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水之觀,而...

【用戶】cindytsai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我擔任滁州太守後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甘甜。向滁州人詢問泉水的發源地,就在距離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處。它的上面是豐山,高聳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潛藏着;中間有一股清泉,水勢洶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愛這裏的風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鑿開石頭,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於是我和滁州人在這美景中往來遊樂。滁州在五代混戰的時候,是個互相爭奪的地區。過去,太祖皇帝曾經率領後周兵在清流山下擊潰李景的十五萬軍隊,在滁州東門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將皇甫暉、姚鳳,就這樣平定了滁州。我曾經考察過滁州地區的山水,查覈過滁州地區的圖籍,登上高山來眺望清流關,想尋找皇甫暉、姚鳳被捉的地方。...

【用戶】cindytsai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在大明正德四年秋季某月初三日,有一名吏目從北京來到這裏,不知他姓甚名誰。身邊帶着一個兒子、一個僕人,將要上任,路過龍場,投宿在一戶苗族人家。我從籬笆中間望見他,當時陰雨昏黑,想靠近他打聽北方的情況,沒有實現。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探視,他已經走了。近午時刻,有人從蜈蚣坡那邊來,說:“有一個老人死於坡下,旁邊兩人哭得很傷心。”我說:“這一定是吏目死了。可悲啊!”傍晚,又有人來說:“坡下死了兩個人,旁邊一人坐着嘆息。”問明他們的情狀,方知他的兒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來說:“看到坡下堆了三具屍體。”那麼,他的僕人又死了。唉,令人傷心啊!想到他們的屍骨暴露在荒野,無人認領,於是我就帶着兩個童僕,拿着畚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