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禮記學記裡表示,「學者有四失,敎者必知之。」關於學習者常見的「四失」,下述哪一項最正確?
(A)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B)或道而弗牽,或思而不學,或開而弗達,或學而不思
(C)或大德不官,或大道不器,或大信不約,或大時不齊
(D)或發然後禁,或時過然後學,或雜施而不孫,或獨學而無友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99283
統計:A(1672),B(644),C(52),D(422),E(0)

用户評論

【用戶】minghsuan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長善救失」一語出自〔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智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此謂學習者有四種不同的缺失,教師施教時必須了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人貪求多學而過於龐雜,因而未能融會貫通;有人好高騖遠,而所學粗略不實;有人見異思遷,不知取捨,而學不專精;有人畏懼困難,畫地自限而不求上進。這四種缺失,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心性不同,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心性,然後才能補救學生的缺失。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心性缺失,助長其善;失之多者使其能夠融會貫通,失之寡者使其能夠進於篤實,失之易者使其能精於所知,失之止者使其能夠勉於所行,力求上進。如此方能長善而救其所失。

【用戶】Teacher Star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有的人貪求多學而過於龐雜,因而未能融會貫通; 有人好高騖遠,而所學粗略不實; 有人見異思遷,不知取捨,而學不專精; 有人畏懼困難,畫地自限而不求上進。 這四種缺失,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心性不同,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心性,然後才能補救學生的缺失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024/?index=6

【用戶】Teacher Star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有的人貪求多學而過於龐雜,因而未能融會貫通; 有人好高騖遠,而所學粗略不實; 有人見異思遷,不知取捨,而學不專精; 有人畏懼困難,畫地自限而不求上進。 這四種缺失,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心性不同,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心性,然後才能補救學生的缺失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024/?index=6

【用戶】施明毅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學者有四失,敎者必知之=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用戶】孤注一擲,盡力自在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D)是教學失敗的原因: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易解:邪惡的念頭已經發生,然後再來禁止,因為錯誤的觀念已經堅不可拔,教育亦難以勝任。適當的學習時期過了才去學,雖然努力苦學,也難有成就。東學一點西學一些,卻不按照進度學習,只是使頭腦混亂毫無條理而已。沒有同學在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單落寞而少見聞。結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不良的習慣,會荒廢自己的學業。這六項,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也有人將此六者解釋為教學的方法:「豫」是指預防,「時」是指時機,「孫」是指適應,「摩」是指觀察。然而無論何者都和教學者有關,故與選項不合。

【用戶】Teacher Star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有的人貪求多學而過於龐雜,因而未能融會貫通; 有人好高騖遠,而所學粗略不實; 有人見異思遷,不知取捨,而學不專精; 有人畏懼困難,畫地自限而不求上進。 這四種缺失,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心性不同,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心性,然後才能補救學生的缺失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024/?index=6

【用戶】施明毅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學者有四失,敎者必知之=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用戶】孤注一擲,盡力自在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D)是教學失敗的原因: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易解:邪惡的念頭已經發生,然後再來禁止,因為錯誤的觀念已經堅不可拔,教育亦難以勝任。適當的學習時期過了才去學,雖然努力苦學,也難有成就。東學一點西學一些,卻不按照進度學習,只是使頭腦混亂毫無條理而已。沒有同學在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單落寞而少見聞。結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不良的習慣,會荒廢自己的學業。這六項,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也有人將此六者解釋為教學的方法:「豫」是指預防,「時」是指時機,「孫」是指適應,「摩」是指觀察。然而無論何者都和教學者有關,故與選項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