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 個人常透過社會互動結果形成對自己的看法,譬如你買了新衣自覺甚為好看,但是穿出去後若並未贏得他人讚賞,可能就會減少你穿這件衣服的次數。上述說法,與下列那一位學者提出的說法最接近?
(A)米德的「重要他人」
(B)顧里的「鏡中自我」
(C)馬斯洛的「自我實現」
(D)艾瑞克森的「自我認同」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85239
統計:A(998),B(4958),C(64),D(294),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概括化他人,鏡中自我,超我

用户評論

【用戶】Joanne Lee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B)「鏡中自我」此一理論,指出自我的形成,包含三個過程:(1)表現(presentation):想像自己出現在別人面前的樣子(2)辨認(identification):想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3)主觀解釋(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根據我們認為「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而加以反應。

【用戶】讀好讀滿(已上榜,成為公務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因為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影響自己開始改變=鏡中自我

【用戶】李逍遙

【年級】大四上

【評論內容】◎個人常透過社會互動結果形成對自己的看法,譬如你買了新衣自覺甚為好看,但是穿出去後若並未贏得他人讚賞,可能就會減少你穿這件衣服的次數。上述說法,與下列那一位學者提出的說法最接近? (B)顧里的「鏡中自我」◎『顧里』~【鏡中自我】====自我是「透過與他人互動而形成,把他人當作一面鏡子,透過他人的反應來瞭解自己、認識自己」、「透過社會互動結果,形成對自己的看法」。EX:你買了新衣自覺甚為好看,但是穿出去後並未贏得他人讚賞,可能就會減少穿這件衣服的次數。✻「三個階段」:(Ⅰ)【呈現】~「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Ⅱ)【想像(判斷)】~「想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Ⅲ)【評估與感受(主觀的解釋)】~「透過他人評價而產生自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