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4.有關介入反應(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RTI)模式運用於雙重特殊需求學生的敘述,下列哪些較為適切?甲、針對雙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 RTI,由團隊合作進行能獲得較好的效果乙、為確定學生進展情形以決定介入的密集程度,應避免用質性評量資料丙、在最初階段進行評量、教學和監測進展的工作是特殊教育教師的職責丁、不僅能針對學生的弱勢問題早期介入,也能提供發展潛能及優勢機會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616438
統計:A(8),B(90),C(5),D(28),E(0)

用户評論

【用戶】yoyoyoyo上上上上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轉介前的介入(Pre-referral Intervention)就融合的觀點而言,學生在最少限制環境中學習,對其發展最為有利,因此,並非一旦發現學生有學習或適應上的困難即予以轉介、鑑定。需先在原學習環境進行介入輔導至少一個月後,若經評估仍需更換學生教育安置時,才考慮申請轉介,接受特殊教育服務,此即所謂「轉介前的介入」。當學校在提報學生給鑑輔會鑑定之前,應先進行轉介前介入輔導。轉介前之介入可經由各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進行協調統合,討論出適當之介入方案,責付執行,並記錄結果。(乙)為了正確評估學生狀態,質性的資料是需要的(丙)在最初階段是普教老師的職責。所以答案選B

【用戶】林宇凡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介入反應模式(Responsiveness to Intervention,RTI)一、起源美國自1975年IDEA法案(身心礙者教育法案)對學障給予法定的定義後,因為學障鑑定的標準飽受批評與爭議,所以重新研究鑑定的方式,在2004年建立了新的學障鑑定標準─介入反應模式。二、內容傳統上對於學習障礙的鑑定,是以測驗─處理進行,學生必需先經過鑑定的程序,確認其學障的資格後,才能接受特殊教育的服務。RTI則將測驗與處理模式改為處理─測驗模式,學生可先接受介入服務的觀察與篩選,經由這種介入歷程,來評估學生是否有具有學習障礙。許多學生因為在普通教育的教學環境中,沒有獲得適當的教學,而須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務。如果能提高普通教育的品質,或進行介入反應模式,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