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題組】2.Soup spoon:______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25
統計:A(1155),B(60),C(289),D(11),E(0)

用户評論

【用戶】考上了,阿萬歲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B.康德:動機C.彌爾D.柯爾柏格

【用戶】羅晨涵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C)彌爾認為知性與道德的愉悅高於感官的快樂,幸福(happiness)的價值高於滿足(contentment)。所以他說:「當一個不被滿足的人好過於當一隻滿足的豬。當一個不被滿足的蘇格拉底好過於當一個滿足的蠢蛋。假如豬和蠢蛋的看法與此相悖,那是因為它們只知道一種快樂而不知道另一種快樂。」

【用戶】Tina Li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補充邊沁1.道德理論上屬於主外派: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道德判斷標準2.訂了四個懲罰的反面規準,在下列的情況下,不應該加以懲罰  (1)無據︰沒有根據和要防止的危害,則行為大概無害 (2)無效︰必然無效,不能用以防止危害  (3)無益︰無益或代價太高,其產生之危害大於防止之危害   (4)無需︰無需懲罰亦可防止或中止危害,即所付的代價較低

【用戶】titac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黑爾(R.M. Hare)沿續康德這項可普遍化原則,對日常生活中的語句加以分析;而將語言的性質分為具有描述性及規約性二者。道德語句除了具有描述性意義外,更具有規約性,如說一件事是好事或壞事,或一個人做對或做錯時,除了描述外,更帶有稱許、讚賞或責備的功能,即對人的行為造成某些規範作用。■一項描述性的命題其內涵可能會隨時間或情境之不同而改變,但所具有規約性的內涵並不曾因此而改變,而是仍具有稱許或應當的意義。■也由於具有規約性,同時進一步具有教訓的作用,亦即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