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嘗謂今人纂輯之書,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采銅於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所鑄之錢既已麤惡,而又將古人傳世之寶,舂剉碎散,不存於後,豈不兩失之乎?承問《日知錄》又成幾卷,蓋期之以廢銅;而某自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復尋究,僅得十餘條,然庶幾采山之銅也。」(顧炎武〈與人書〉)根據上文,下列敘述最不符合文意的是:
(A)著書為能省時省力,有時不妨參考他書
(B)著書立說,務必慎重從事,不宜草草下筆
(C)顧氏批評時人纂輯之書,模擬剽竊,既無佳作,復失傳世之寶
(D)采銅於山,是以鑄錢原料採集於自然,比喻著書內容出於個人心得與原創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張簡冠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答案為A

【用戶】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A)沒有說到要參考他書。原文翻譯:現在人編纂的書,就像鑄錢一樣。古代人從山中採銅,現在則是買舊的錢幣,稱它廢銅,用它融鑄而已。鑄出來的錢品質惡劣,而又將古代人的傳世之寶搗成碎塊,一點也不剩,豈不是兩邊皆失嗎?有人問我《日知錄》又完成了多少卷,大概是以廢銅的角度看待它的吧。我從與你分別之後的一年,每日誦讀,反覆考究,只寫出了十多條,不過大概能被視為山中的銅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