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24.( ) 根據菲次(P. Fitts)的研究,對於技能的研究,下列哪一個敘述是錯誤的?(A) 技能學習必頇經過認知期 (B) 技能越複雜,認知期越長(C) 技能學習的初期,動作反應會比較快 (D)

【評論內容】

美國心理學家菲次(Fitts) 提倡技能學習三階段

一、認知期(Cognitive Phase):

(1) 技能學習的初期,學生經由教師的講解示範或經由說明書、手冊的指引,而對所學技能的性質、要點、注意事項加以分析和了解之時期。

(2) 認知期之長短與技能的複雜程度有關。經認知而練習,因練習而進步,於是動作愈熟練。

二、定位期(Fixation Phase):

(1) 指整個技能中的動作順序不但因多次練習而趨於固定,而且每一次動作又能準確無誤。

(2) 亦即此時期的各項一連串的動作,已變為固定不變的反應組型。

三、自動期(Autonomous Phase):

(1) 技能學習的最高境界。

(2) 指動作連鎖的自動化,不但得心應手,且出神入化。刺激一出現,即不經思索立刻反

口訣:認位子(自)

【評論主題】韓愈〈進學解〉「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謹嚴,( )浮誇,( )奇而法,( )正而葩。」上述評論經書性質的文字,依序應填入:(A)《春秋》《左傳》《易經》《詩經》(B)《左傳》《

【評論內容】出自於韓愈《進學解》:「上規姚(ㄧㄠˊ)姒,渾渾無涯;周誥(ㄍㄠˋ)殷盤,佶(ㄐㄧˊ)屈聱(ㄠˊ)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評論主題】韓愈〈進學解〉「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謹嚴,( )浮誇,( )奇而法,( )正而葩。」上述評論經書性質的文字,依序應填入:(A)《春秋》《左傳》《易經》《詩經》(B)《左傳》《

【評論內容】出自於韓愈《進學解》:「上規姚(ㄧㄠˊ)姒,渾渾無涯;周誥(ㄍㄠˋ)殷盤,佶(ㄐㄧˊ)屈聱(ㄠˊ)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評論主題】16世紀初哪兩個歐洲海洋霸權國家,同時向台灣展開侵略? (A) 西班牙、葡萄牙 (B) 西班牙、荷蘭 (C) 葡萄牙、荷蘭 (D) 英國、荷蘭

【評論內容】

歐洲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經歷了「地理大發現」,於是積極前往世界各地探險與尋求貿易機會。

1543年,一艘前往日本的葡萄牙船隻,經過台灣海峽時,船員從海上望見台灣秀麗的景色,不禁讚美說:「Ilha Formosa」(意指「美麗之島」),於是稱這座島為「福爾摩沙(formosa)」。 當時葡萄牙人貿易的目的主要想取得中國的絲,以交換日本的白銀,因此對台灣島沒有興趣,並未登陸臺灣。

1604年,荷蘭人占領澎湖,打算做為在東亞的據點,但遭到明朝將領沈有容勸離。1622年,荷蘭人派出艦隊進攻葡萄牙人佔領 的澳門,戰況失利,於是轉往澎湖,建立堡壘,準備長期占領。明朝多次派兵試圖驅逐,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撤出 澎湖,明朝則默許荷蘭人轉進...

【評論主題】16世紀初哪兩個歐洲海洋霸權國家,同時向台灣展開侵略? (A) 西班牙、葡萄牙 (B) 西班牙、荷蘭 (C) 葡萄牙、荷蘭 (D) 英國、荷蘭

【評論內容】

歐洲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經歷了「地理大發現」,於是積極前往世界各地探險與尋求貿易機會。

1543年,一艘前往日本的葡萄牙船隻,經過台灣海峽時,船員從海上望見台灣秀麗的景色,不禁讚美說:「Ilha Formosa」(意指「美麗之島」),於是稱這座島為「福爾摩沙(formosa)」。 當時葡萄牙人貿易的目的主要想取得中國的絲,以交換日本的白銀,因此對台灣島沒有興趣,並未登陸臺灣。

1604年,荷蘭人占領澎湖,打算做為在東亞的據點,但遭到明朝將領沈有容勸離。1622年,荷蘭人派出艦隊進攻葡萄牙人佔領 的澳門,戰況失利,於是轉往澎湖,建立堡壘,準備長期占領。明朝多次派兵試圖驅逐,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撤出 澎湖,明朝則默許荷蘭人轉進...

【評論主題】47.下列關於《紅樓夢》一書的敘述,何者正確?(甲)初名《石頭記》,又名《品花寶鑑》(乙)作者為曹霑,字雪芹,出生於清代富貴之家(丙)全書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寫出賈府由盛到衰的過程(丁)

【評論內容】

(甲)初名《石頭記》,又名《風月寶鑑》

(丁)《紅樓夢》的作者經胡適考證,前八十回為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為高鶚所續。

【評論主題】71. 1920 年(大正 9 年)澎湖宿儒 組織高雄第一個詩社—「旗津吟社」,並教授詩文,留有「旗鼓相當,維揚我武,津樑鞏固,克壯其猷」的詩句,戰後遂取「旗津」為區名。以上空格應為下列何人?(A)

【評論內容】

旗津區 :

 

1.舊地名旗後

2.原名旗後、旗后或旂后,因聚落位於旗(桿)山之後而得名

3.後來,因其位於打狗港灣邊而有船舶往來津渡之處,而有旗津之名

4.1920年(大正9年),澎湖宿儒陳天賜(賜如)在此教授詩文並組織高雄第一個詩社---旗津吟社,留有「旗鼓相當,維揚我武,津樑鞏固,克壯其猷」的詩句

5.戰後遂取「旗津」為區名 

【評論主題】95.在知名的銀行配線房的實驗中,研究者明示提升生產量可以獲得加薪,然而員工不願以更高的產量換取加薪,使個人產量圍繞著團體平均產量。此實驗確立組織中何者的重要性?(A)非正式組織 (B)激勵

【評論內容】

非正式組織的反功能:

1.抗拒變遷:反對改變。非正式組織受到組織內傳統文化或習慣的影響,形成堅強團體,固不易變遷。

一般而言抗拒改變的原因有三:

(1)不方便因素

(2)經濟因素

(3)恐懼控制的加強

2.角色衝突:人員在正式組織中扮演達成目標的角色,而在非正式組織中又扮演另一角色,形成角色衝突。

3.傳播謠言:因為非正式組織溝通頻繁且無限制,成員無所不談,謠言很容易形成。

4.強求一致(順適):非正式組織成員有高超個性者,不允許被表現出來,必須和他人一樣。

5.尋私不公:由於非正式組織成員凝聚力強,上級往往袒護,予以特別照顧,甚至徇私違法。

【評論主題】15.下列對佛洛依德(Freud)理論的敘述何者正確?(A)佛洛依德認為個體人格動力主要以自我為出發點(B)早年決定論與泛性論是對人類心理社會發展最獨特重要的貢獻(C)重視潛意識是佛洛依德理

【評論內容】

以下內容,如果有誤,請修正

(A)佛洛伊德

【人格結構】:自我、本我、超我

【人格動力論】:潛意識、慾力、本能

(B)佛洛伊德的理論主要是主張<性心理發展階段,強調六歲定終生的概念,所以與文化較無關聯;而<心理社會發展是艾瑞克森所提。

※特別強調幼年性心理需求的重要性而被稱為泛性論

(C)過份強調人格動力中以性為慾力的本源,即「泛性論」(pan sexualism)。

心理分析學說過份重視人類本能的性衝動對行為的支配力,認為性的衝動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不但個人的心理和人格結構,甚至整個人類文化,都由盲目的本能衝動所決定,這是違反理性主義的,也忽視社會文化與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力。因此泛性論曾引起後世學者嚴厲的批判,甚至加以修正。

【評論主題】69.比較負增強和懲罰:(A)前者的目標是減低反應次數,後者則是增加;(B)前者是在合宜的行為後施予,後者是在不合宜的行為後施予;(C)前者可由取消正增強達成,後者可由移開嫌惡刺激達成;(D)兩者都可

【評論內容】

(B)58.比較負增強和懲罰:

(A)前者的目標是減低反應次數,後者則是增加 

(B)前者是在合宜的行為後施予,後者是在不合宜的行為後施予 

(C)前者可由取消正增強達成,後者可由移開嫌惡刺激達成 

(D)兩者都可以有效的塑造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

教甄◆教育專業科目-國小- 100 年 - 台南100學年度國小教師甄試#5354

【評論主題】99. 融合教育(inclusion) 主要是從何種特殊教育概念演進而來?(A)零拒絕(Zero reject)(B)最少限制環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C)回

【評論內容】

<融合教育理念發展

1950年代,北歐國家提出「常態化」(正常化),使得障礙者的生活環境與非障礙者相似

1969年,美國學者NIRJE提出「反隔離」(反機構化、社區本位服務系統)的運動,使重障者從違反人性的大型養護機構解放出來,享有教育權益

1970年代,輕度障礙者家長提出「回歸主流」,主張使支流教育(特殊教育)中的學童回到主流教育(普通教育)中進行。回歸主流運動保護對象是輕度障礙學生

1980年代,強調中度障礙學生也有權力進入常態環境中接受教育,提倡「普通教育改革(REI)」。常以「抽離式」方案進行特殊教育活動,即所謂的「資源教室方案」

1988年,提出重度障礙學生應在普通班中接受教育的訴求,於是「融合教育」成為1990年代的特殊教育主流。意指將特殊學生安置在普通班級中,特殊服務在普通教育情境中提供。

2000年,完全融合在現實狀況中難以實現,開始重視培養障礙者獨立能力的教育,不再強調單一的教育型態安置,強調身心障礙者的教育成果,「自我決策」成為新潮流

【評論主題】60. 下列有關難度與測驗分數的關係,何者正確?(A)測驗分數成正偏態分配時,p > 0.5的題數愈多(B)測驗分數高分者居多時, △ <13的題數較少(C)測驗分數多集中於低分時,△ >13的題目較

【評論內容】

p當作是答對的百分比

Δ值當作是答錯的百分比(這樣比較好記)

也就是說

p越大   Δ值就越小(答對的多,答錯的少)代表題目簡單

反過來說 p越小   Δ值就越大  代表題目難

【評論主題】4. 若 ,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 (B) (C) (D)

【評論內容】*

【評論主題】8.下列成語不宜用來形容美人的是哪一選項?(A)閉月羞花(B)傾國傾城(C)蒲柳之姿(D)沉魚落雁

【評論內容】西施浣紗--沉魚: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遊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別號,在附近流傳開來。昭君出塞--落雁: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

【評論主題】4.下列屬於狀聲詞的疊字是哪一選項?(A)「蓼蓼」者莪,匪莪伊蒿(B)「肅肅」兔罝,施于中逵(C)「燕燕」于飛,差池其羽(D)「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評論內容】(A)「蓼蓼者莪,匪莪伊蒿」:父母希望自己成為美材,如今卻淪為庸材。蓼蓼:長大的樣子。(蓼,音ㄌㄨˋ)莪(ㄜˊ)蒿:菊科植物,嫩葉可食,比喻美材。匪:通「非」。伊:是的意思,繫詞。蒿(ㄏㄠ):青蒿,菊科植物,比喻庸材。(B)《詩經.國風.周南.兔罝》肅肅兔罝(ㄐㄩ),椓(ㄓㄨㄛˊ)之丁(ㄓㄥ)丁(ㄓ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肅肅兔罝,施於中逵(ㄎㄨㄟˊ)。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肅肅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語意:布下張張獵網,敲擊木樁丁丁作響。這些雄赳赳的武士啊,是公侯的盾牌與城牆。  布下張張獵網,在那寬闊的大路兩旁。這些雄赳赳的武士啊,是公侯夢寐以求的勇將。  布下張張獵網,在那廣袤的叢林中央。這些雄...

【評論主題】16.王老師教「認識社區」單元時,把學生五人編成一組,將教材內容分成休閒、文化、商業、機構、人口五個主題。各組分配到相同主題的同學組成專家小組,一起進行資料的蒐集與研讀。之後,學生再回到原來的小組,輪

【評論內容】(A)拼圖法第二代(Jigsaw Ⅱ):適用於社會文學科目,採用異質分組,實施步驟為:A、小組內分配每人一個專家主題。B、研讀全部單元並加強個人的專家主題。C、至專家小組討論,並精熟討論主題。D、回到小組輪流報告個人的專家主題。E、進行小考,並將個別得分轉化為小組得分。F;個人與團體表揚。(B)小組協力教學法(Team Assisted Instruction,TAT):TAT結合了合作學習與個別化教學,其設計的主要假定為:如果學生能夠自行檢查所學習的教材和教室管理,則教師會有更多時間去指導個別學生或同質的的學習團體。(C)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學,是一種異質性的分組。利用演講法或討論法學習...

【評論主題】8.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依照學生的特性實施課程,此屬於下列哪一種類型的課程?(A)理想課程(B)正式課程(C)運作課程(D)經驗課程

【評論內容】課程學者古拉德(Goodlad, J.I.)認為課程的實施,由理想層面到實踐現場,需要經過五個轉化的關卡。其分別是:(一)由政府、學者、課程委員所設計的理想(或意識型態)課程(ideal curriculum),是從理想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等。(二)學校採用的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是國家認可,經學校或教師採用,表現在某些書寫的文件上,如各版本教科書。(三)教師依照不同經驗與觀點所體會的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此乃心中的課程(curriculum of mind),不同師生所知覺的課程不一定就是正式認可的教學或學習內容,因此知覺課程是影響意識型態和正式課程、決定運作課程和經驗課程等成效的關鍵。(四)而運作課程(ope...

【評論主題】27.杜甫〈望嶽〉中云:「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所指為哪座名山? (A)終南山 (B)嵩山 (C)琅琊山 (D)泰山

【評論內容】岱宗:泰山的別名。因為泰山為五嶽之首,因此被尊稱為岱宗

【評論主題】16世紀初哪兩個歐洲海洋霸權國家,同時向台灣展開侵略? (A) 西班牙、葡萄牙 (B) 西班牙、荷蘭 (C) 葡萄牙、荷蘭 (D) 英國、荷蘭

【評論內容】

歐洲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經歷了「地理大發現」,於是積極前往世界各地探險與尋求貿易機會。

1543年,一艘前往日本的葡萄牙船隻,經過台灣海峽時,船員從海上望見台灣秀麗的景色,不禁讚美說:「Ilha Formosa」(意指「美麗之島」),於是稱這座島為「福爾摩沙(formosa)」。 當時葡萄牙人貿易的目的主要想取得中國的絲,以交換日本的白銀,因此對台灣島沒有興趣,並未登陸臺灣。

1604年,荷蘭人占領澎湖,打算做為在東亞的據點,但遭到明朝將領沈有容勸離。1622年,荷蘭人派出艦隊進攻葡萄牙人佔領 的澳門,戰況失利,於是轉往澎湖,建立堡壘,準備長期占領。明朝多次派兵試圖驅逐,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撤出 澎湖,明朝則默許荷蘭人轉進...

【評論主題】16世紀初哪兩個歐洲海洋霸權國家,同時向台灣展開侵略? (A) 西班牙、葡萄牙 (B) 西班牙、荷蘭 (C) 葡萄牙、荷蘭 (D) 英國、荷蘭

【評論內容】

歐洲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經歷了「地理大發現」,於是積極前往世界各地探險與尋求貿易機會。

1543年,一艘前往日本的葡萄牙船隻,經過台灣海峽時,船員從海上望見台灣秀麗的景色,不禁讚美說:「Ilha Formosa」(意指「美麗之島」),於是稱這座島為「福爾摩沙(formosa)」。 當時葡萄牙人貿易的目的主要想取得中國的絲,以交換日本的白銀,因此對台灣島沒有興趣,並未登陸臺灣。

1604年,荷蘭人占領澎湖,打算做為在東亞的據點,但遭到明朝將領沈有容勸離。1622年,荷蘭人派出艦隊進攻葡萄牙人佔領 的澳門,戰況失利,於是轉往澎湖,建立堡壘,準備長期占領。明朝多次派兵試圖驅逐,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撤出 澎湖,明朝則默許荷蘭人轉進...

【評論主題】16世紀初哪兩個歐洲海洋霸權國家,同時向台灣展開侵略? (A) 西班牙、葡萄牙 (B) 西班牙、荷蘭 (C) 葡萄牙、荷蘭 (D) 英國、荷蘭

【評論內容】

歐洲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經歷了「地理大發現」,於是積極前往世界各地探險與尋求貿易機會。

1543年,一艘前往日本的葡萄牙船隻,經過台灣海峽時,船員從海上望見台灣秀麗的景色,不禁讚美說:「Ilha Formosa」(意指「美麗之島」),於是稱這座島為「福爾摩沙(formosa)」。 當時葡萄牙人貿易的目的主要想取得中國的絲,以交換日本的白銀,因此對台灣島沒有興趣,並未登陸臺灣。

1604年,荷蘭人占領澎湖,打算做為在東亞的據點,但遭到明朝將領沈有容勸離。1622年,荷蘭人派出艦隊進攻葡萄牙人佔領 的澳門,戰況失利,於是轉往澎湖,建立堡壘,準備長期占領。明朝多次派兵試圖驅逐,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撤出 澎湖,明朝則默許荷蘭人轉進...

【評論主題】24.( ) 根據菲次(P. Fitts)的研究,對於技能的研究,下列哪一個敘述是錯誤的?(A) 技能學習必頇經過認知期 (B) 技能越複雜,認知期越長(C) 技能學習的初期,動作反應會比較快 (D)

【評論內容】

美國心理學家菲次(Fitts) 提倡技能學習三階段

一、認知期(Cognitive Phase):

(1) 技能學習的初期,學生經由教師的講解示範或經由說明書、手冊的指引,而對所學技能的性質、要點、注意事項加以分析和了解之時期。

(2) 認知期之長短與技能的複雜程度有關。經認知而練習,因練習而進步,於是動作愈熟練。

二、定位期(Fixation Phase):

(1) 指整個技能中的動作順序不但因多次練習而趨於固定,而且每一次動作又能準確無誤。

(2) 亦即此時期的各項一連串的動作,已變為固定不變的反應組型。

三、自動期(Autonomous Phase):

(1) 技能學習的最高境界。

(2) 指動作連鎖的自動化,不但得心應手,且出神入化。刺激一出現,即不經思索立刻反

口訣:認位子(自)

【評論主題】韓愈〈進學解〉「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謹嚴,( )浮誇,( )奇而法,( )正而葩。」上述評論經書性質的文字,依序應填入:(A)《春秋》《左傳》《易經》《詩經》(B)《左傳》《

【評論內容】出自於韓愈《進學解》:「上規姚(ㄧㄠˊ)姒,渾渾無涯;周誥(ㄍㄠˋ)殷盤,佶(ㄐㄧˊ)屈聱(ㄠˊ)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評論主題】【題組】⑶若有一睪丸重 18g,有一遍及整個器官均勻分布的 6660 Bq 之 35S,試計算每日的吸收劑量率為多少 Gy/d?(10 分)

【評論內容】

管理學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提倡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鍊

(1)系統思考:使原本各不相干的部份互相結合,找到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

(2)自我超越:是組織學習的精神基礎,促使個人學習意願與能力提升,進而提升組織的學習意願與能力。

(3)建立共同願景:將個人願景整合為組織共同願望的引導原則,有了渴望實現的目標就會努力追求卓越。

(4)改善心智模式:深蒂心中的思維方式,影響了解世界及行動背後的假設,必須表達和接納別人的想法。

(5)團隊學習:使所有成員攤出心中的假設,一起思考共同創造,成長的速度比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

*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自我超越

*學習型組織的核心:系統思考

【評論主題】16世紀初哪兩個歐洲海洋霸權國家,同時向台灣展開侵略? (A) 西班牙、葡萄牙 (B) 西班牙、荷蘭 (C) 葡萄牙、荷蘭 (D) 英國、荷蘭

【評論內容】

歐洲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經歷了「地理大發現」,於是積極前往世界各地探險與尋求貿易機會。

1543年,一艘前往日本的葡萄牙船隻,經過台灣海峽時,船員從海上望見台灣秀麗的景色,不禁讚美說:「Ilha Formosa」(意指「美麗之島」),於是稱這座島為「福爾摩沙(formosa)」。 當時葡萄牙人貿易的目的主要想取得中國的絲,以交換日本的白銀,因此對台灣島沒有興趣,並未登陸臺灣。

1604年,荷蘭人占領澎湖,打算做為在東亞的據點,但遭到明朝將領沈有容勸離。1622年,荷蘭人派出艦隊進攻葡萄牙人佔領 的澳門,戰況失利,於是轉往澎湖,建立堡壘,準備長期占領。明朝多次派兵試圖驅逐,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撤出 澎湖,明朝則默許荷蘭人轉進...

【評論主題】15.「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一句所強調的是:(A)利 (B)材 (C)美 (D)學

【評論內容】刀劍雖然很鋒利,但不常去磨它,就砍不斷東西;人的資質即使很好,但不去學習,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就。(這樣翻譯會比較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