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下列那一項敘述符合老人虐待形式中的積極疏忽? (A)言語不當或羞辱(B)不當或非法處理老人財物 (C)照顧者無知,疏於照顧 (D)故意不給予食物

【評論內容】(一)遺棄 n 依法令或契約有扶養義務而不予適當照顧,任老人流落街頭等其他處所而違反法令規定者。 (二)身體虐待 n 源於施虐者疏忽或故意之行為,致使老人身體或身體功能遭受傷害或毀損。 n 例如: 1.暴力行為:運用戳、刺、打、捶、擊、推、搖、打耳光、踢、捏及燒等方式對待老人。 2.未接受或拒絕醫療、接受太多或太少醫療、或不適當的醫療。 3.強迫餵食。 4.任何形式的體罰。 (三)心理/情緒虐待 n 源於施虐者的言語或行為,造成老人心理及情緒上極度之痛苦、折磨、為難或恐慌。 n 例如: 1.言語上的攻擊、威脅、恐嚇、脅迫、侮辱及侵擾。 2.故意排斥、孤立、隔離老人,斷絕其與家人、朋友或外界社會的互動。 3.干擾老人日常活動,如睡眠...

【評論主題】4 下列何者是個案管理服務中「評定」(Assessment)階段的重要工作內容?(A)澄清角色 (B)找到案主的長處 (C)確定目標 (D)發展內在資源

【評論內容】評定就是預估的概念預估必須要有互動的過程,一定要有案主的參與;必須透過與案主的會談,及相關資料的蒐集結果才有辦法預估。為案主需要解決之問題 為案主可能認為對於解.....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28 學者Mcleod & Meyer(1967)整理出十項社會工作在實務運作中衝突的價值,其中一項是「針對貧窮的人,有人認為需靠社會集體的力量加以協助;但也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刻苦奮鬥,不應仰賴社會

【評論內容】Mcleod & Meyer 對倫理兩難提出十種價值體系之衝突:(十大類)1. 「個人價值」與「體系目標」之間的衝突 。2. 「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之間的衝突 。3. 「團體責任」與「個人責任」之間的衝突 。4. 「安全滿足」與「奮鬥刻苦」之間的衝突 。5. 「相對論 -.....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48 下列關於精神醫療機構之敘述,何者錯誤?(A)精神醫療機構於病人住院時,應向病人本人說明住院理由及其應享有之權利(B)精神醫療機構為防範自殺事件,得拘束病人身體(C)精神醫療機構為防範緊急暴力意外

【評論內容】精神障礙者基本上有吃藥控制,跟一般人無異,我服務的機構就有,除了天氣突然改善會給偷偷吐藥,讓我抓,還不至於動手打人.

【評論主題】31 成員在團體裡藉由坦白來促成人際關係的親密、信任與自覺,以增進成員自我了解,此類團體稱為:(A)成長團體(B)會心團體(C)社會團體(D)治療團體

【評論內容】1.娛樂性團體            其目標在提供團體活動,以便成員能夠享樂和活動。通常這樣的活動是自發的,且不需要領導者。提供這樣團體的機構(如YMCA、YWCA、社區中心),通常也會提供活動的空間和設備。例如運動場上的活動(田徑賽)、非正式的比賽及開放式的遊戲空間。機構提供這樣的活動空間是為了提供給青少年娛樂和互動的機會,藉著這樣的機會幫助青少年培養幫助青少年培養健全人格,避免偏差行為的發生。 2.社會化團體(Socialization  團體roup)        其目標是發展或改變團體成員之態度或行為,能使他們變得更為社會接受,如社會技巧發展,增進自我信心等等。因此,社會化團體在幫助個人成長過程中如何面對潛在適應...

【評論主題】19 下列何種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屬於替代性服務?(A). 親屬寄養(B). 托育服務(C).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D). 高風險家庭服務

【評論內容】替代性服務:當家庭發生嚴重問題,使家庭與父母功能不彰,其親子關係必須暫時或.....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1按照志願服務法之規定,志工參加教育訓練,是權利還是義務?(A)是權利,不是義務(B)不是權利,是義務(C)既是權利,也是義務(D)不是權利,也不是義務,志工可以自由選擇

【評論內容】第四章 志工之權利及義務 第十四條 志工應有以下之權利: 一、接受足以擔任所從事工作之教育訓練。 二、一視同仁,尊重其自由、尊嚴、隱私及信仰。 三、依據工作之性質與特點,確保在適當之安全與衛生條件下從事工作。 四、獲得從事服務之完整資訊。 五、參與所從事之志願服務計畫之擬定、設計、執行及評估。 第十五條 志工應有以下之義務: 一、遵守.....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2在社會系統觀點中,當提及「案主生活的網絡」時,係指涉:(A)微視系統(microsystem)(B)中間系統(mesosystem)(C)外部系統(exosystem)(D)鉅視系統(macrosy

【評論內容】依個人為中心 微視系統指的是家庭、學校、鄰里、同儕 中間系統指的是個人與微視系統間的連結 外部系統是雖沒直接接觸到但有相關的.....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3 對於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的定義重點,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保證將多種服務資源順利透過服務系統送達案主(B)提供單一的方案(C)案主需要多種助人者的協助(D)案主具有多重問題

【評論內容】何謂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 根據美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NASW)在1987年出版的社會工作辭典中將個案管理定義如下:「個案管理係由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為一群或某一案主統整協調活動的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藉著各個不同福利及相關機構之工作人員相互溝通與協調,而以團隊合作之方式為案主提供其所需之服務,並以擴大服務之成效為其主要目的。當提供案主所需的服務必須經由許多不同的專業人員、福利機構、衛生保健單位或人力資源來達成時,個案管理即可發揮其協調與監督功能。」■個案管理的實施模式 依照Ballew&Mink的界定,個案管理的實務模式包括六個階段: 一、 建立關係(engagement) 此階段的工作內容包括得到案主的信任、澄清所扮演角色及協調並釐清雙方的期待等。 二、 評定(assessment) 包括評估案主及其家庭的能力、知識和態度、找出其運用資源的障礙及維持資源和需求的均衡。 三、 計畫(planning) 包括使目標具體明確化、.....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10 在社會個案工作中,針對案主的問題進行初步評估,並且依據機構的功能來決定案主是否能在機構中被服務。此工作步驟稱之為:(A)開案(B)資料蒐集(C)處遇(D)接案

【評論內容】接案(intake)是個案工作的第一步驟,藉由與案主會談來討論案主的問題與可提供的服務內容,確定案主是否符合機構的服務資格,若案主不符合機構規定,則提供相關社會資源、機構服務的資訊轉介.會談是工.....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28 學者Mcleod & Meyer(1967)整理出十項社會工作在實務運作中衝突的價值,其中一項是「針對貧窮的人,有人認為需靠社會集體的力量加以協助;但也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刻苦奮鬥,不應仰賴社會

【評論內容】Mcleod & Meyer 對倫理兩難提出十種價值體系之衝突:(十大類)1. 「個人價值」與「體系目標」之間的衝突 。2. 「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之間的衝突 。3. 「團體責任」與「個人責任」之間的衝突 。4. 「安全滿足」與「奮鬥刻苦」之間的衝突 。5. 「相對論 -.....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3 依艾瑞克遜(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幼兒期(約1歲半至3歲)的發展任務為何?(A)勤奮(B)自主性(C)認同感(D)進取

【評論內容】0-1(嬰兒期) 信任vs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 vs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 vs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6-11(學齡兒童期) 【國小階段】 勤奮進取 vs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12-18(青少年期.....

【評論主題】48 下列關於精神醫療機構之敘述,何者錯誤?(A)精神醫療機構於病人住院時,應向病人本人說明住院理由及其應享有之權利(B)精神醫療機構為防範自殺事件,得拘束病人身體(C)精神醫療機構為防範緊急暴力意外

【評論內容】精神障礙者基本上有吃藥控制,跟一般人無異,我服務的機構就有,除了天氣突然改善會給偷偷吐藥,讓我抓,還不至於動手打人.

【評論主題】34 依據內政部訂定「高風險家庭評估表」,下列何者不屬於高風險家庭的指標?(A)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B)非自願性失業或重複性失業者(C)低收入戶家庭(D)負擔家計者入獄服刑

【評論內容】「高風險家庭」(high-risk families): 係指家中有未滿18歲之兒童及少年,當家庭中有以下狀況,而本身又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統和足夠的資源來處理危機,就是所謂的「高風險家庭」: (1) 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如家中成人時常劇烈爭吵、無婚姻關係帶年幼子女與人同居、頻換同居人,或同居人有從事特種行業、藥酒癮、精神疾病、犯罪前科等。 (2) 家中兒童少年父母或主要照.....

【評論主題】31 成員在團體裡藉由坦白來促成人際關係的親密、信任與自覺,以增進成員自我了解,此類團體稱為:(A)成長團體(B)會心團體(C)社會團體(D)治療團體

【評論內容】1.娛樂性團體            其目標在提供團體活動,以便成員能夠享樂和活動。通常這樣的活動是自發的,且不需要領導者。提供這樣團體的機構(如YMCA、YWCA、社區中心),通常也會提供活動的空間和設備。例如運動場上的活動(田徑賽)、非正式的比賽及開放式的遊戲空間。機構提供這樣的活動空間是為了提供給青少年娛樂和互動的機會,藉著這樣的機會幫助青少年培養幫助青少年培養健全人格,避免偏差行為的發生。 2.社會化團體(Socialization  團體roup)        其目標是發展或改變團體成員之態度或行為,能使他們變得更為社會接受,如社會技巧發展,增進自我信心等等。因此,社會化團體在幫助個人成長過程中如何面對潛在適應...

【評論主題】19 下列何種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屬於替代性服務?(A). 親屬寄養(B). 托育服務(C).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D). 高風險家庭服務

【評論內容】替代性服務:當家庭發生嚴重問題,使家庭與父母功能不彰,其親子關係必須暫時或.....

【評論主題】有關老年人的生理狀況,下列那一項敘述最符合?(A)沒有性生活 (B)行動不方便 (C)容易暴躁不安 (D)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較高

【評論內容】老人也會有性生活,身體好不會行動不方便,因為社.....

【評論主題】29下列那一種方法是屬於「非介入性研究」?(A)內容分析法(B)口述歷史法(C)自然觀察法(D)俗民方法論

【評論內容】內容分析法的優點非親身訪談法技術︰研究人製造出的傳播內容,和推敲傳播內容的問題,不直接觀察人的行為,或是要訪問他們。

【評論主題】16下列關於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法與焦點團體(focus group)法的敘述,何者錯誤?(A)在深度訪談法中,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係(B)深度訪談法進行時,常

【評論內容】壹、焦點團體法的優點

1. 省時間,較容易執行,且能蒐集豐富的集體資料;

2. 相對於單獨訪談的孤立和脫離日常生活情境,焦點團體近似日常生活中的討論;

3. 比較容易探索到較廣的議題,並引導新的假設(通常用來形成假設,然後透過調查法或實驗法,取得更為量化的資料來檢驗);

4. 較容易探初各種團體的討論和互動特徵;對具爭議性的議題,較容易激發受訪者的各種不同反應,和進一步討論。

5. 重建個人的意見、刺激團體意見的形成

【評論主題】17採用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統計分析方法時,自變項與依變項應各屬何種測量尺度?(A)自變項為類別尺度、依變項為等距或比率尺度(B)自變項為次序尺度、依變

【評論內容】ANOVA是用來當成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母群體平均數的差異顯著性考驗工具,ANOVA適用的條件是,當自變項是nominal scale,依變項是interval scale時使用;所以自變項為類別尺度、依變項為等距或比率尺度EX: •某位老師想了解,講述法,.....

【評論主題】1按照志願服務法之規定,志工參加教育訓練,是權利還是義務?(A)是權利,不是義務(B)不是權利,是義務(C)既是權利,也是義務(D)不是權利,也不是義務,志工可以自由選擇

【評論內容】第四章 志工之權利及義務 第十四條 志工應有以下之權利: 一、接受足以擔任所從事工作之教育訓練。 二、一視同仁,尊重其自由、尊嚴、隱私及信仰。 三、依據工作之性質與特點,確保在適當之安全與衛生條件下從事工作。 四、獲得從事服務之完整資訊。 五、參與所從事之志願服務計畫之擬定、設計、執行及評估。 第十五條 志工應有以下之義務: 一、遵守.....

【評論主題】2在社會系統觀點中,當提及「案主生活的網絡」時,係指涉:(A)微視系統(microsystem)(B)中間系統(mesosystem)(C)外部系統(exosystem)(D)鉅視系統(macrosy

【評論內容】依個人為中心 微視系統指的是家庭、學校、鄰里、同儕 中間系統指的是個人與微視系統間的連結 外部系統是雖沒直接接觸到但有相關的.....

【評論主題】10 在社會個案工作中,針對案主的問題進行初步評估,並且依據機構的功能來決定案主是否能在機構中被服務。此工作步驟稱之為:(A)開案(B)資料蒐集(C)處遇(D)接案

【評論內容】接案(intake)是個案工作的第一步驟,藉由與案主會談來討論案主的問題與可提供的服務內容,確定案主是否符合機構的服務資格,若案主不符合機構規定,則提供相關社會資源、機構服務的資訊轉介.會談是工.....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3 對於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的定義重點,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保證將多種服務資源順利透過服務系統送達案主(B)提供單一的方案(C)案主需要多種助人者的協助(D)案主具有多重問題

【評論內容】何謂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 根據美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NASW)在1987年出版的社會工作辭典中將個案管理定義如下:「個案管理係由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為一群或某一案主統整協調活動的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藉著各個不同福利及相關機構之工作人員相互溝通與協調,而以團隊合作之方式為案主提供其所需之服務,並以擴大服務之成效為其主要目的。當提供案主所需的服務必須經由許多不同的專業人員、福利機構、衛生保健單位或人力資源來達成時,個案管理即可發揮其協調與監督功能。」■個案管理的實施模式 依照Ballew&Mink的界定,個案管理的實務模式包括六個階段: 一、 建立關係(engagement) 此階段的工作內容包括得到案主的信任、澄清所扮演角色及協調並釐清雙方的期待等。 二、 評定(assessment) 包括評估案主及其家庭的能力、知識和態度、找出其運用資源的障礙及維持資源和需求的均衡。 三、 計畫(planning) 包括使目標具體明確化、.....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7 下列關於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的比較,何者正確?(A)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都是為了保障國民免於生活風險發生時的經濟不安全(B)社會保險常設有資產調查,社會救助只要有繳保費就可以領取給付(C)社會保險可保

【評論內容】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對於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社會救助不是保障國民免於生活風險發生的經濟不安全而已

【評論主題】67.主管機關對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依照就業服務法,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內?(A)家庭暴力被害人(B)職業災害勞工(C)更生受保護人(D)獨力負擔家計者。

【評論內容】

第 24 條 主管機關對下列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必要時,得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

一、獨力負擔家計者。

二、中高齡者。

三、身心障礙者。

四、原住民。

五、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

六、長期失業者。

七、二度就業婦女。

八、家庭暴力被害人。

九、更生受保護人。

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

前項計畫應定期檢討,落實其成效。

主管機關對具照顧服務員資格且自願就業者,應提供相關協助措施。

第一項津貼或補助金之申請資格、金額、期間、經費來源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評論主題】7一項測驗的信度與下列何者最有關?(A)系統的變異(B)非系統的變異(C)測驗的題數(D)內容的正確性

【評論內容】信度(Reliability) --指測驗結果的可靠性、一致性。而系統誤差是指蒐集到的資料與原先預測的事物有所不同,即產生系統誤差。系統誤差產生的原因可能是:資料蒐集的方法出差錯、社會期望誤差、文化差異。產生了系統的變異,則就沒有信度一項測驗的信度與非系統的變異有關

【評論主題】7一項測驗的信度與下列何者最有關?(A)系統的變異(B)非系統的變異(C)測驗的題數(D)內容的正確性

【評論內容】信度(Reliability) --指測驗結果的可靠性、一致性。而系統誤差是指蒐集到的資料與原先預測的事物有所不同,即產生系統誤差。系統誤差產生的原因可能是:資料蒐集的方法出差錯、社會期望誤差、文化差異。產生了系統的變異,則就沒有信度一項測驗的信度與非系統的變異有關

【評論主題】7 下列關於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的比較,何者正確?(A)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都是為了保障國民免於生活風險發生時的經濟不安全(B)社會保險常設有資產調查,社會救助只要有繳保費就可以領取給付(C)社會保險可保

【評論內容】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對於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社會救助不是保障國民免於生活風險發生的經濟不安全而已

【評論主題】67.主管機關對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依照就業服務法,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內?(A)家庭暴力被害人(B)職業災害勞工(C)更生受保護人(D)獨力負擔家計者。

【評論內容】

第 24 條 主管機關對下列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必要時,得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

一、獨力負擔家計者。

二、中高齡者。

三、身心障礙者。

四、原住民。

五、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

六、長期失業者。

七、二度就業婦女。

八、家庭暴力被害人。

九、更生受保護人。

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

前項計畫應定期檢討,落實其成效。

主管機關對具照顧服務員資格且自願就業者,應提供相關協助措施。

第一項津貼或補助金之申請資格、金額、期間、經費來源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評論主題】34 我國最早開辦的社會保險方案是:(A)公務人員保險 (B)勞工保險 (C)軍人保險 (D)農民保險

【評論內容】臺灣社會保險法案依其制定時間的先後順序軍人保險條例42年11月19日制定公布原陸海空軍軍人保險條例公教人員保險法47年1月29日制定公布原公務人員保險法勞工保險條例47年7月21日制定公布農民健康保險條例78年6月23日制定公布其他還有全民健康保險法83年8月9日制定公布就業保險法91年5月15日制定公布國民年金法96年8月8日制定公布

【評論主題】2 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將社會工作歸為那類專業?(A)已建制的專業 (B)新專業 (C)半專業 (D)自許為專業

【評論內容】

卡爾桑德斯認為專業應該可分為四類

1.已建制的專業(theestablished profession)

2.新專業(the newprofession)

3.半專業(thesemi-profession)

4.自許為專業(the would beprofession)

Carr-Saunders(1933)

【評論主題】38 家長希望知道學生與學校社會工作者的會談內容,以了解在校問題根源。但是社會工作者認為透露資訊將對學生產生重大傷害,因此選擇不告知。請問這個判斷基於那一種倫理學主張?(A)義務論 (B)規則效益主義

【評論內容】行為效益主義將效益原則直接應用到個別的行為上,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反省什麼是道德上對的行為時,他會自問「我在這個情境下、做這個行為會產生什麼結果?善、惡衡量後的結果為何?」

【評論主題】32 依老人福利法規定,老人照顧服務規劃原則的組合,下列何者正確?①全人照顧 ②現金給付 ③高齡友善 ④在地老化 ⑤多元連續(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評論內容】104年11月20日有修法喔

第十六條  老人照顧服務應依全人照顧、在地老化、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社會參與及多元連續服務原則規劃辦理。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前項原則,並針對老人需求,提供居家式、社區式或機構式服務,並建構妥善照顧管理機制辦理之。

【評論主題】36 下列有關「社會認同理論」的敘述,何者錯誤?(A)團體中的人們透過對於其他成員角色的理解與模仿,而產生人際互動學習機制(B)社會認同讓團體成員產生或維持可以迎合團體的價值與理念的態度與行為(C)人

【評論內容】社會認知旨在研究人們如何理解他人以及決定如何與他人互動的過程。它可視為個人監視、控制、和預測他人行為之能力的發展過程。當青少年從兒童時期轉進成年期時,他們主要透過社會互動瞭解並界定他們自己。

【評論主題】35 6~18 歲的兒童與青少年,會逐漸開始發展「對自己社會思想的覺察、思考與評價能力」,這種能力稱為:(A)社會意向解讀(intention-cue detection) (B)社會認知監控(soc

【評論內容】社會意向像是風險與幸福、性別與家庭、族群與偏見,以及民主與政治等議題;解讀則是探討和比較發展經驗。

【評論主題】35 6~18 歲的兒童與青少年,會逐漸開始發展「對自己社會思想的覺察、思考與評價能力」,這種能力稱為:(A)社會意向解讀(intention-cue detection) (B)社會認知監控(soc

【評論內容】社會認知旨在研究人們如何理解他人以及決定如何與他人互動的過程。它可視為個人監視、控制、和預測他人行為之能力的發展過程。當青少年從兒童時期轉進成年期時,他們主要透過社會互動瞭解並界定他們自己。「對自己社會思想的覺察、思考與評價能力」是屬於社會認知監視控制這一塊.這是心理學的部份,個人覺得近年的出題跨心理的很多.

【評論主題】10 下列有關「主觀的同性戀恐懼症」的敘述,何者錯誤?(A)係指同性戀者,感知到部分社會大眾對他們的偏執與厭惡,而產生的一種強烈的自我厭惡感(B)係指部分社會大眾對於同性戀者,所產生種種不理性的主觀態

【評論內容】主觀恐同

直接指向自己的對同性戀的恐懼成為「主觀恐同」(internalised homophobia)或「自我不協調同性戀」(ego-dystonic homophobia),這可以引起一生的憂鬱、自信心低下以及不美滿的愛情生活和性生活。一些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把這歸咎為同性戀青少年較高自殺率的原因。另外一些則認為是被人對他們的恐同行為造成的,下面將會提及到這個問題。

帶有主觀恐同的同性戀者會與其他的同性戀恐懼者一樣,對同性戀採取歧視和暴力的方式。一些帶有主觀恐同的同性戀者會壓制他們的同性戀心理,所以他們並不會完全覺察到他們的性傾向。

反對同性行為的同性戀也會遭受這樣的痛苦。一些人選擇貞節來避免他們的同性戀心理和信仰的矛盾。其他一些人會通過補償療法來變成異性戀者,雖然目前對於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是否有效和可取仍存在爭論。(請看性取向的起因)

有時候反對同性戀的同性戀者,特別是政治家,被宣傳組織或報紙暴露出來。通常說反對同性戀的同性戀者是偽善的並應該被暴露。這是一個具有爭論性的則略。

【評論主題】7一項測驗的信度與下列何者最有關?(A)系統的變異(B)非系統的變異(C)測驗的題數(D)內容的正確性

【評論內容】信度(Reliability) --指測驗結果的可靠性、一致性。而系統誤差是指蒐集到的資料與原先預測的事物有所不同,即產生系統誤差。系統誤差產生的原因可能是:資料蒐集的方法出差錯、社會期望誤差、文化差異。產生了系統的變異,則就沒有信度一項測驗的信度與非系統的變異有關

【評論主題】根據全面品質管理專家戴明(Edwards Deming)所提出的「戴明循環」,全面品質管理涵蓋那幾個重要階段? (A)計畫、執行、檢查、行動 (B)計畫、分析、執行、行動(C)計畫、檢查、修正、行動

【評論內容】

四個階段,根據管理是一個過程的理論,美國的戴明博士把它運用到質量管理中來,總結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四階段的迴圈方式,簡稱PDCA迴圈,又稱“戴明迴圈”。

  八個步驟,為瞭解決和改進質量問題,PDCA迴圈中的四個階段還可以具體劃分為八個步驟。1)計劃階段:分析現狀,找出存在的質量問題;分析產生質量問題的各種原因或影響因素;找出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針對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計劃,制定措施。2)執行階段:執行計劃,落實措施。3)檢查階段:檢查計劃的實施情況。4)處理階段:總結經驗,鞏固成績,工作結果標準化;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轉入下一個迴圈。

  在應用PDCA四個迴圈階段、八個步驟來解決質量問題時,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書籍資料,並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系統的分析。最常用的七種統計方法,他們是排列圖、因果圖、直方圖、分層法、相關圖、控製圖及統計分析表。這套方法是以數理統計為理論基礎,不僅科學可靠,而且比較直觀。

【評論主題】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專家Regina Herzlinger提出的DADS策略,主張與組織有關的資訊應做到四項內涵,才能贏得社會信任,請問這四項是: (A)揭露、分析、散布、制裁(disclosure,a

【評論內容】

許多社區組織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因為業務所需向外募款或申請政府補助,由於未建立健全之財務制度,故引發不少外界質疑與批評聲浪。為重建社會大眾對非營利組織之信心,Regina E. Herzlinger提出必需建構一套規範,就是「DADS策略」,包括「揭露」(disclosure)、「分析」(analysis)、「傳佈」(dissemination)、「制裁」(sanction)的規範(張茂芸譯,2000),以促使非營利組織效率的善盡社會責任。

【評論主題】少男少女很容易害怕跟其他人不一樣,下列那一個學者對此現象提出了解釋? (A)Erikson (B) Kohlberg (C) Levinson (D) Piaget

【評論內容】Kohlberg的道德發展階段分為三層次六階段層次一;道德成規前期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取向第二階段;工具式快樂主義層次二;道德成規期第三階段;好男孩好女孩 第四階段;順從法律權威層次三;道德自律期第五階段;道德的規範第六階段;個人道德標準與良知

【評論主題】下列那一項敘述符合老人虐待形式中的積極疏忽? (A)言語不當或羞辱(B)不當或非法處理老人財物 (C)照顧者無知,疏於照顧 (D)故意不給予食物

【評論內容】

(一)遺棄

n 依法令或契約有扶養義務而不予適當照顧,任老人流落街頭等其他處所而違反法令規定者。

(二)身體虐待

n 源於施虐者疏忽或故意之行為,致使老人身體或身體功能遭受傷害或毀損。

n 例如:

1.暴力行為:運用戳、刺、打、捶、擊、推、搖、打耳光、踢、捏及燒等方式對待老人。

2.未接受或拒絕醫療、接受太多或太少醫療、或不適當的醫療。

3.強迫餵食。

4.任何形式的體罰。

(三)心理/情緒虐待

n 源於施虐者的言語或行為,造成老人心理及情緒上極度之痛苦、折磨、為難或恐慌。

n 例如:

1.言語上的攻擊、威脅、恐嚇、脅迫、侮辱及侵擾。

2.故意排斥、孤立、隔離老人,斷絕其與家人、朋友或外界社會的互動。

3.干擾老人日常活動,如睡眠...

【評論主題】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關於兒童中期(6-12歲)的發展任務為何? (A)信任與不信任 (B)親密與孤立 (C)勤奮與自卑 (D)主動與罪惡感

【評論內容】(A)信任與不信任-嬰兒期0-1 (B)親密與孤立-成年初期20-40(C)勤奮與自卑-學齡期6-11(D)主動與罪惡感-遊戲期3-6

【評論主題】4 下列何者是個案管理服務中「評定」(Assessment)階段的重要工作內容?(A)澄清角色 (B)找到案主的長處 (C)確定目標 (D)發展內在資源

【評論內容】評定就是預估的概念預估必須要有互動的過程,一定要有案主的參與;必須透過與案主的會談,及相關資料的蒐集結果才有辦法預估。

為案主需要解決之問題

為案主可能認為對於解決這些問題的有用資源

為案主使用這些資源的障礙

整個字眼看下來,他是非常以案主為中心本位的,因為連問題可用資源的確認

以及使用資源的障礙都是以案主為中心去看待。

【評論主題】2.以下何選項合乎 Piaget 認知發展的階段順序?①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②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③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

【評論內容】感覺動作期0~2前運思期(準備運思期)2~7具體運思期7-11形式運思期11-15

【評論主題】28 學者Mcleod & Meyer(1967)整理出十項社會工作在實務運作中衝突的價值,其中一項是「針對貧窮的人,有人認為需靠社會集體的力量加以協助;但也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刻苦奮鬥,不應仰賴社會

【評論內容】Mcleod & Meyer對倫理兩難提出十種價值體系之衝突:(十大類)1. 「個人價值」與「體系目標」之間的衝突 。2. 「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之間的衝突 。3. 「團體責任」與「個人責任」之間的衝突 。4. 「安全滿足」與「奮鬥刻苦」之間的衝突 。5. 「相對論 - 實用論」與「絕對論 - 神聖論」之間的衝突 。6.「改革變遷」與「傳統主義」之間的衝突 。7. 「異質化」與「同質化」之間的衝突 。8. 「文化決定論」與「個人本能論」之間的衝突 。9. 「相互依賴」與「個人自治」之間的衝突 。10. 「個別化」與「刻版化」之間的衝突 。

【評論主題】12 後現代社會工作,從結構及功能論來看,它扮演了理論建構之何種功能?請選出最適答案:(A)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B)治療功能(cure function)(C)反思批判(refl

【評論內容】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的解構(deconstruction),現已成為了一個最被廣泛使用的概念,其滲透性可見於各種文學批評、文化批評、後現代主義及後結構主義討論。

【評論主題】3 依艾瑞克遜(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幼兒期(約1歲半至3歲)的發展任務為何?(A)勤奮(B)自主性(C)認同感(D)進取

【評論內容】0-1(嬰兒期) 信任vs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 vs羞怯懷疑(害羞)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 vs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6-11(學齡兒童期) 【國小階段】 勤奮進取 vs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國中階段】 自我統整(認同) vs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vs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vs孤癖疏離 (親密vs孤立) vs人相處有親密感 vs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vs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vs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 vs悲觀絕望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

【評論主題】48 下列關於精神醫療機構之敘述,何者錯誤?(A)精神醫療機構於病人住院時,應向病人本人說明住院理由及其應享有之權利(B)精神醫療機構為防範自殺事件,得拘束病人身體(C)精神醫療機構為防範緊急暴力意外

【評論內容】精神障礙者基本上有吃藥控制,跟一般人無異,我服務的機構就有,除了天氣突然改善會給偷偷吐藥,讓我抓,還不至於動手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