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28. 下列何者不是構念效度的考驗方法?(A)相關研究法 (B)團體差異分析(C)雙向細目表考驗方法 (D)外在效度分析法

【評論內容】(B)6. 心理與教育研究編製調查問卷所稱的「內容效度」,一般亦稱為何種效度? (A) 建構效度 (B) 邏輯效度 (C) 預測效度 (D) 同時效度

【評論主題】7 可能造成學生出現escape and avoidance 行為的是(A)積極增強 (B)消極增強 (C)積極懲罰 (D)消極懲罰。

【評論內容】

逃脫學習(escape):受試者做出某些反應可停止一個已經正在進行的嫌惡刺激迴避學習(avoidance):受試者做出某些反應可取消一個即將來臨的嫌惡刺激

例子:

脫逃-在烈日子走到蔭涼的地方脫掉一雙難受的鞋子(正在痛中所以要逃走)

迴避-看到紅燈停下來為了避免被開罰單(尚未開罰) 

【評論主題】15 哪一個學年度畢業的國小學生,一至六年級均接受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或課程綱要的內涵?(A)93 學年度 (B)94 學年度(C)95 學年度(D)96 學年度。

【評論內容】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所以當年小一的學生在九十五學年度小學畢業。

【評論主題】9學校課程發展流程包括:1 評鑑與修正課程方案2 分析學校情境、進行問題探索與需求評估3 形塑學校願景、研擬學校課程發展重點4 推廣課程方案5 訂定目標、建構學校課程架構與方案。以下順序,何者較為合理

【評論內容】

國外學者Skilbeck(1984)指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應有五大步驟,包括:

1.情境分析2.目標訂定3.方案建立4.解釋與執行5.評鑑修正。

國內學者甄曉蘭(2002)參考不同之課程發展模式,認為較理想的課程發展流程有以下六項步驟:

1. 分析情境、進行問題探索與需求評估

2. 型塑學校願景、研擬學校課程發展重點

3. 訂定目標、建構學校課程架構與方案

4. 課程方案的解釋與實施

5. 課程方案的評鑑與修正

6. 課程方案的推廣

【評論主題】3 以下哪一項不是教師法設立的精神?(A)確立教師的權利義務 (B)說明教師的任用遷調方式 (C)保障教師的工作與生活 (D)提升教師專業地位。

【評論內容】為明定教師權利義務,保障教師工作與生活,以提昇教師專業地位,特制定本法。

【評論主題】20以下哪一個法令首先賦予教育實驗的合法性?(A)高級中學法 (B)教育基本法 (C)國民教育法 (D)教師法。

【評論內容】名  稱教育基本法 修正日期民國 102 年 12 月 11 日法規類別行政 > 教育部 > 教育通用目 第 13 條 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並應加強教育研究及評鑑工作,以提昇教育品質,促進教育發展。

【評論主題】19 學校得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或自行編輯合適的教材,惟全年級或全校且全學期使用之自編自選教材,應送交哪一單位審查?(A)國立編譯館 (B)直轄市、縣(市)政府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 (C

【評論內容】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下設「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完成學校課程計畫之規劃、決定各年級各學習領域學習節數、審查自編教科用書及設計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並負責課程與教學評鑑。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成方式,由學校校務會議決定之。

【評論主題】16 將課程視為「學生與其周遭情境中的人事物產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的主張,是將課程定義為(A)互動(B)經驗 (C)歷程 (D)科目。

【評論內容】

經驗:課程是學生的學習經驗,重視學習過程中的交互作用、學生個別差異和主體性。如:學前教育。

歷程:以哲學為基礎,強調過程重於目標,用『主題』作為課程核心,重視不斷的探究和理解。教師是研究者,教室是實驗室。如:森林小學、開放教育。

【評論主題】14 教師在課程實施後,用以判斷課程發展及教學實施績效的評鑑為(A)不受目標約束的評鑑 (B)形成性評鑑(C)總結性評鑑 (D)後設評鑑。

【評論內容】實施之後,評鑑自己的績效 總結評鑑評鑑自己所評鑑過的結果     後設評鑑

【評論主題】12「教師彰權益能」(teacher empowerment)是美國最近這波學校革新的重點,請問教師彰權益能之所以成為推動教育改革者強調的重點,主要原因為何?(A)促進教師團體轉型為學習型組織 (B)

【評論內容】

彰權益能,Raths在其教育理論中就已探討彰權益能概念的三個面向,

1.需要(使個人具有安全感)

2.價值(知道自己的目的與選擇,能做明智的決定)

3.學習(能夠檢核重要的概念,挑戰思考,促進認知的成長)

Foy將彰權益能定義如下:彰權益能是使個人獲得力量,使其意見受到重視,影響與自己有關的決定或計畫,在工作場合中運用經驗改進自己的表現,並進而改進組織的表現。彰權益能概念的說明:

心理面向:個人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具有能力,對自我價值肯定,能夠有信心的運用個人的技能,影響工作的完成。

行動面向: 除了在信念之外,也伴隨著具體的行動,例如資訊的搜集,自我學習的安排、資源的爭取等,以促使工作的完成與組織的改進。

政治面向: 彰權益能無可避免的會涉及到有價值資源的重新分配與安置,所以政治面向乃是教師彰權擴能不可少的部份。

彰權益能的目的不在削弱別人或壓迫別人,而是要使別人脫離被壓迫者的角色。

【評論主題】11 根據以下課程名詞之內涵:1 學校課程2 實有課程3 空無課程4 外顯課程5 潛在課程6 正式課程7 非正式課程,何者能顯示其相互間的關係?(A)1=2+3 (B)2=4+5+7 (C)5=6+7

【評論內容】

學校課程

一、實有課程  : 

        1.外顯課程:a.正式課程、b.非正式課程  

        2.潛在課程

二、懸缺課程(空無課程)

三、空白課程

(A) 學校課程= 實有+懸缺+空白。  所以1=2+3 

(B) 實有課程= 外顯+潛在 。           所以 2=4+5

(C) 潛在課程 : 乃教育人員的身教,學校的境教,及其他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的副作用

(D) 外顯課程=正式+非正式 。       所以 4=6+7

【評論主題】10教師或家長以學障行為特徵檢核表(或評量表)篩選兒童時,以下考慮原則何者是錯誤的?(A)持續性、次數與程度 (B)情境與徵候 (C)主要問題與衍生問題 (D)各項行為是排他性的。

【評論內容】

檢核表基本上就是將觀察學生所得到的真實情況給記錄下來

所以並不需要去考慮這些行為是否有關聯或是具有排他性。

【評論主題】8 成就測驗依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型,如果測驗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教師或學生學習進步之回饋,屬於以下哪一類型的測驗?(A)總結性測驗 (B)安置性測驗 (C)形成性測驗 (D)診斷性測驗。

【評論內容】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是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對教師的教學安排以及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所進行的評量。

【評論主題】4 教師在講述「荊軻刺秦王」這個歷史事件後,請學生分析自己可能成為荊軻或不可能成為荊軻的原因,這主要是在培養學生哪一方面的智慧?(A)邏輯的/數學的智慧 (B)內省的智慧 (C)人際的智慧 (D)肢體

【評論內容】內省智能

內省智能強的人能自我瞭解,意識到自己內在情緒、意向、動機、脾氣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他們會從各種回饋管道中瞭解自己的優劣,常靜思以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愛獨處,以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

內省智能可以劃分兩個層次:事件層次和價值層次。事件層次的內省指向對於事件成敗的總結。價值層次的內省將事件的成敗和價值觀聯繫起來自審。

【評論主題】2以下有關倫理學中「平等尊重原則」的說明,何者正確?(A)主張不平等的對待不平等的(B)其目的在對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以產生最大的利益(C)主張功績主義,個人應根據其能力獲得社會酬償(D)不應作為教育

【評論內容】D 應作為教育資源分配的指標。C 功績主義強調把資源集中在已經有所表現的菁英身上,對於低成就及身心障礙或偏遠地區學生而言,則得不到應有的照顧。B 特教本身就不是最有效的運用資源來產生最大的利益,如果要產生最大利益,那應該會變成所有資源都投資在資優生上。A 特教生因為先天的不平等,所以我們後天會提供給他們較多的資源來彌補他們先天的不足。

【評論主題】1 倡導學習階層(Hierarchies of Learning)學說的著名學者是(A) I.P. Pavlov (B)R.M. Gagné (C) B.R.Bloom (D) A.H. Maslow

【評論內容】

學習階層八階段:訊號、刺激反應、連鎖、語文連結、多重辨別、概念、原則、問題解決

【評論主題】55. 有關文學之敘述,何者錯誤(A)漢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體(B)兩漢的賦多長篇巨構,魏晉幅較短(C)古詩十九首多寫離亂生活、人感慨,大約是東漢末年作品(D)宋詞以婉約為正宗,豪放派作家有蘇軾、李清

【評論內容】姜夔用江西詩派的創作方法來填詞,講究點竄前人詩句入詞,間用拗句拗調,愛用典故,提倡「僻事實用,熟事虛用」,致使詞的語意隱晦含糊,境界朦朧。

【評論主題】10.絲竹:

【評論內容】效度是指概念定義(conceptual definition)及操作化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間是否契合。

【評論主題】10.「屏」住呼吸

【評論內容】B選項把較不相關的校長牽扯進來,有汙名化的感覺。

【評論主題】9. 如遭雷「殛」

【評論內容】

直觀教學法

裴斯塔洛齊此種「直觀」(intuition)知識教學的主張,源自於西方在十六、七世紀所流行的「感官唯實論」。

【評論主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規定,學校應於何時將整學年度學校總體課程計畫送所轄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備查後,方能實施?(A)開學後一個月(B)開學前一個月(C)開學前二週(D)開學後二週(E)開學前。

【評論內容】各校應於學年度開學前,將學校課程計畫送所屬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備查,若學校確有需要,得於第二學期開學前報請修正調整,並於開學二週內將班級教學活動之內容與規劃告知家長。

【評論主題】4. 「ㄑㄩ」吉避兇

【評論內容】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 (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0-2歲)1歲時發展出物體恆存性的概念,以感覺動作發揮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前運算階段 (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2-7歲)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徵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性。具體運動階段 (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7-11歲)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守恆的道理。形式運算階段 (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11-16歲)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思考解決問題。

【評論主題】9.無所事事︰

【評論內容】採用「絕對比較」的觀點來看待個別學生的測驗結果。一般來說,醫師執照、會計師、建築師、律師等證照考試,或是汽車駕駛執照考試等等,都不需要注意排名或是與別人的分數進行比較,需要的只是與某一個標準來進行比較,若考生的分數已經高過那個標準,那麼即可發給證書或是給駕照。

【評論主題】8.虛懷若谷:

【評論內容】

順序性:

順序性指得是主題的順序,涉及的是垂直面向。在螺旋性的課程中,在低年級中所引進的是簡單的概念,後來隨著越來越為複雜性及其應用性再次修正。是以順序的原則從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時間由近至遠,以及從全體到部分學習。

【評論主題】7.拘執:

【評論內容】

民國元年,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教育宗旨中明訂:

「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民1)。

蔡元培將西方美學的思想與美感教育的精神引進當時落後的中國,此後的中國因為戰亂,國人正為著生存權拼搏,美感教育遭到忽視。但物換星移,隨著我國的逐漸脫離戰亂與貧窮,國民經濟愈來愈發達,國力愈來愈強大,做為人們情感陶治的美感教育也愈來愈受到國人的重視。而任何一門學問之產生,都有它的源起與理論基礎,「美育」自不例外。美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份,教育的理論基礎源自哲學、社會學與心理學。本文欲從哲學的觀點探討美感教育的理論。

【評論主題】皮亞傑認為一般小孩子在滿九歲以前係屬於(A)他律期(B)自律期(C)無律期(D)規律期。

【評論內容】皮亞傑的道德發展兩期論

認為嬰兒剛出生時,在道德發展上是無律階段。個體道德發展的第一階段「他律道德」道德發展的第二階段是「自律道德」。認為道德是規則體系構成的,道德的實質或成熟的道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兒童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和認識,一是兒童對人類關係中平等、互惠的關心,這是公道的基礎。

皮亞傑也認為學齡前4歲的兒童沒有規則概念,道德不存在他們心中,稱為無律期,隨認知發展的成熟,皮亞傑依據兒童是否能了解和應用規則而提出道德發展的理論:無律:5歲以前 他律:5-10歲 自律:10歲以上

【評論主題】27.「教師彰權益能」(teacherempowerment)是美國最近這波學校革新的重點,請問教師彰權益能之所以成為推動教育改革者強調的重點,主要原因為何?(A)作好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準備(B)促進

【評論內容】

Wilson和Coolican(1996)將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分成兩部份:

一是外部的權力(extrinsic power);一是內部的權力(intrinsic power)。

 所謂外部權力的觀點被認為是改進教師專業地位的途徑,是指教師享有受肯定的地位,能夠獲得所需的知識,也能參與同僚決定過程,最近受到重視的在地管理(site-based management)即是教師外部權力實現的一例。

而內部權力的觀點是指教師個人的態度,而不是支使他人的能力,是指教師有信心的展現自己的技能,並對其工作產生影響。這時權力的展現可以由教師的自決(self-determination)、或是對與教師相關的工作所作的決定、以及自我的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中展現出來。

 

Wilson與Coolican顯然是較重...

【評論主題】31.陳老師將課程視為是學生與其周遭情境中的人事物產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則他所持的主張比較接近下列哪一類課程定義?(A)計畫 (B)經驗 (C)目標 (D)學科

【評論內容】

經驗;課程是學生的學習經驗,重視學習過程中的交互作用、學生個別差異和主體性。如:學前教育。

歷程:以哲學為基礎,強調過程重於目標,用『主題』作為課程核心,重視不斷的探究和理解。教師是研究者,教室是實驗室。如:森林小學、開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