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31.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突破過去的傳統,下列哪一項不是九年一貫課程的特色?(A)以統整教學為原則 (B)降低各年級的上課時數 (C)開放教科書審定本 (D)教師協同教學 。

【評論內容】

85開放國小教科書,87開放國中教科書,屬於教育政策改革,並非九年一貫特色。

from 歐文Q$A

【評論主題】可用來解釋教育制度的運作及其隨時間而演進的理論,是下列哪一種與比較教育有關的理論?(A)現代化理論(B)人力資本論(C)依賴理論(D)符應理論

【評論內容】

答案有點奇怪 相關考題如下

 

39.可用來解釋教育制度的運作及其隨時間而演進的理論,是下列哪一種與比較教育有關的理論?  (A)符應理論 (B)依賴理論 (C)人力資本論 (D)現代化理論 ( 97北縣國中D)

 

 

9.「學生因為競爭得勝而獲得教師許多代幣,進而換取實質的零食以茲獎勵,猶如員工因工作績效而獲得獎勵」,此為何種論點的印證?

A符應原則 B削弱理論 C再製理論 D角色期望 (98中區47.A)

 

 

現代化理論 和符應理論是不同的概念,這一題答案應該是 A現代化理論才對

 

 

 

【評論主題】在學習歷程中十分強調潛在學習(latent learning),是何種學習理論?(A)折衷主義學習論(B)人本主義學習論(C)認知學習論(D)互動學習論

【評論內容】

陳嘉陽教育概論(上)p442~443潛在學習論是折衷學習論。

 

Tolman的符號(潛在、隱內學習)指老鼠在迷津當中閒逛幾天,雖然沒有增強,但能在腦中形成認知地圖(也就是有學習),一旦在終點擺

放食物,老鼠就會迅速的走出迷津所以學習是目標導向並非反應結果(也就是並非要透過增強才有學習)

 

Tolman將行為主義當中刺激-反應-增強的程序,予以改變,即使沒有增強,個體還是可體透過刺激反應反覆的過程中學習。

 

同時以行為主義重複的刺激反應(儘管沒有增強),加上內在認知論,強調個體藉由內在認識、辨別、理解獲得新知識,來解式學習行

 

為也就是結合了行為聯結和認知改變的折衷主義。

【評論主題】「小華在段考之前的假日,決定是否留在學校自習時,可能會問自己:如果留下來唸書就會考得好嗎?我這樣做值得嗎?」,上述的例子屬於哪一種動機理論? (A)人文取向(B)認知取向(C)行為取向(D)社會學習取

【評論內容】

 

程薇教心p3-47有提到

 

1.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

 

(1)行為取向動機

 

(2)社會學習取向的動機:兼顧行為的結果(行為學派)和個人信念(認知學派),提出期望價值論指動機由兩種力量產生,即個體達成目標之期望及該目標對他的價值,若其中兩者之一為零,則不會產生動機。

 

 

如果留下來唸書就會考得好嗎→個體達成目標的期望

 

我這樣做值得嗎?」→目標對他的價值

 

 

 

【評論主題】17.如果研究的目的是想要知道全國師生對實施常態編班的意見,則研究員應該使用什麼統計方法?(A)描述統計(B)推論統計(C)多變量統計(D)數理統計

【評論內容】

 由於無法對全國師生進行普查(太耗費時間成本)

所以必須要抽取樣本對母群進行推論,是為推論統計。

描述統計就是計算樣本的各種統計數,沒有對母群進行推論。

【評論主題】28.下列何者不是個體幼兒階段發展較後期更為重要之理由?(A)幼兒階段的可塑性大(B)幼兒階段的生活經驗可能會影響到成年的婚姻適應(C)個體在發展幼兒階段的期末即定型(D)滿足早期身心需求可發展正常的

【評論內容】

題目不一樣 ,選項也不一樣

97年台北縣高中 47.

下列何者是個人幼兒階段發展較以後階段更為重要的理由?

(A)幼兒階段的可塑性有限(B)幼兒階段的生活經驗可能不會影響到成年的婚姻適應(C)個體在發展幼兒階段的期末即定型(D)滿足早期身心需求可發展正常的人格

【評論主題】27.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關於兒童中心教育和回歸到自然之經驗學習的主張等,常為20世紀的教育者引用來推動所謂兒童本位、開放、進步的教育等。這種「引用」是屬於那一種教育哲學

【評論內容】

  歷史主義:引用歷史沿革、歷史軌跡為取向,將教育哲學降格為教育觀念史,缺乏嚴謹的分析批

  判判論證,且其繁瑣又過時的觀念史實,容易流於僵化

  格言主義:以必須要遵守的原則、格言規範行為。Ex.知識即道德

  化約主義:將高深理論簡單化、單純化,容易失之簡略

  虛幻主義:理想化為教育的取向,失之虛幻。

 

出處:歐文教育Q&A詳解

【評論主題】45.莊老師在社會課講解「主流文化」的定義,接著比較主流文化與次文化的例子,幫助學生應用定義,最後提問:「火星文是主流文化嗎?你怎麼知道?」,這是採用以下何種教學法?(A)探究教學法 (B)概念教學法

【評論內容】

我參閱  教育綜合科目精編(上) 高明p5-87表格其中提到

直接教學法:為概念命名→定義主要屬性→圖示正反立

概念獲得教學法:同時教授正例、反例的個案→讓學生歸納概念及判斷屬性。

直接教學法是先跟學生 講解定義,再講解正反例讓學生更清楚。

而概念獲得是給予學生 正反例相互對照,引導學生自行歸納產生概念。

另外在p5-86提到

直接教學法類似演繹法:大前提(主流文化的定義)→小事例(火星文是否為主流文化?)

概念獲得類似歸納法:小事例(正反例說明)→大前提(形成概念)

我是這樣解釋這題答案為 C直接教學法

 

【評論主題】07.有敵意的人看到對方中性的表情或動作時,把它解釋為挑釁。此情況最可能是何種防衛作用?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反向作用 (D)補償作用

【評論內容】

投射作用:將自己內在不被社會接受的欲望、想法加諸在他人身上。

A(對周圍的人懷有敵意)→認為周圍的人都有敵意、眼神動作都會解釋成挑釁

【評論主題】70.有關課程的定義相當多,其中強調課程是師生交互作用所創造出來的教育經驗,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應該解釋課程內容,同時需要使學生參與意義創造的過程,此種對課程的定義比較偏向列哪一種課程的定義(A)課程為實

【評論內容】

同樣的題目在98年南區國中37題也有考 官方有解釋

考生疑義:D也可以

本題主旨在於「要使學生參與意義創造的過程」。課程即研究假設的說法,著眼於課程研究的角

度,認為課程是一種可供質疑與驗證的假設,強調課程可因時地對象加以權衡制宜。此一觀點雖 

然有把學生學習的思考模式納入考量,要學生也扮演課程實驗研究的角色,但是「要使學生參與

意義創造的過程」,並非其概念要點。

我去問補習班老師,課程為實踐的意義,他說沒有這個定義= = 不知道有沒有其他高人有查到? 謝謝!

【評論主題】91.教師在教室中重視管理標準的建立,是哪一種取向的班級經營?(A)功能研究取向(B)行為改變研究取向(C)人際互動研究取向(D)認知研究取向

【評論內容】

google的PPT 出自黃文生主任

1.功能研究取向:功能論(美國James,Dewey)

  (1)重視個體適應環境功能 (2)重視管理標準的建立(3)設法找出教師有效行為

 

2.行為改變研究取向:行為主義

  (1)利用增強和懲罰原理 (2)注重實驗室的研究

 

3.人際―互動研究取向:人本主義(心理治療)

  (1)重視個人主觀感受  (2)強調教師行為的正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