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2.陳校長經過多年努力,將學校行政轉變為分享權力與責任,教師轉變為團隊合作的社群,同時學校也結合社區與家長的開放文化,成為多元異質且富有彈性的組織。上述關於學校組織文化的敘述屬於下列何種觀點?
(A)後結構功能論
(B)衝突理論
(C)後現代理論
(D)符號互動論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62069
統計:A(4),B(0),C(25),D(0),E(0)

用户評論

【用戶】Hazel Üb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綜而言之,後現代課程強調開放性、複雜性、和變革性。課程的開放性將課程視為開放的系統,因此課程的流動、變化與錯誤是難免的,是系統進行革新的契機。課程的複雜性則認為在教育與學習的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都是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課程內容不再是穩定不變,且課程目標不再是預先訂定的,課程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發展過程。在課程的變革性方面,著重課程對象的內在性、個體自身發展的自發性,以及教育系統在平衡與失衡之間其方向的模糊性。●本文彙編自網路資料https://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715098-%E5%BE%8C%E7%8F%BE%E4%BB%A3%E4%B8%BB%E7%BE%A9%E8%AA%B2%E7%A8%8B%E8%A7%80%E7%9A%84%E5%85%A7%E6%B6%B5

【用戶】sunnychou77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已解鎖後現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張一、傅柯(Foucault)的知識、權力、主體性觀點。傅柯認為理性不代表就是進步或達成解放,強調知識與權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主體性方面則提倡要驅除主體,擺脫主體本身,喚醒新的思想形式。二、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瓜塔里(Felix guattari)的地下莖思維,拒斥現代主義的統一與理性,試圖從僵固與認同統一中解放,以讓個體能夠自由分散而多樣變化,達到多元化和擴散,造成差異與多樣。三、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擬象與超真實性觀點。布希亞認為後現代是擬象的資訊與符號的時代,由模型、符碼支配一切的交流,符號宰制了社會生活,且日常生活亦形成逐漸模糊實體的超真實。四、李歐塔(Lyotard)的後現代知識...

【用戶】sunnychou77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已解鎖後現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張一、傅柯(Foucault)的知識、權力、主體性觀點。傅柯認為理性不代表就是進步或達成解放,強調知識與權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主體性方面則提倡要驅除主體,擺脫主體本身,喚醒新的思想形式。二、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瓜塔里(Felix guattari)的地下莖思維,拒斥現代主義的統一與理性,試圖從僵固與認同統一中解放,以讓個體能夠自由分散而多樣變化,達到多元化和擴散,造成差異與多樣。三、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擬象與超真實性觀點。布希亞認為後現代是擬象的資訊與符號的時代,由模型、符碼支配一切的交流,符號宰制了社會生活,且日常生活亦形成逐漸模糊實體的超真實。四、李歐塔(Lyotard)的後現代知識...

【用戶】簡歆瑜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符號互動論  代表人物:米德  與詮釋學派(hermeneutics)相當論點有些相似,符號互動論是將符號作為其理念的核心概念,符號則包括了語言、文字、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等等,而符號互動論的中心思想的主張為「人們之間的互動是經由經驗的累積,透過一系列的語言和其他的符號系統的使用,將彼此之間的距離拉近,並且從中得到共同的理解。」  符號互動論它所在傳達講述的重點是在於人與人之間互相互動的過程與在互動時的性質,因此我們現今所處的社會是由一群又一群在互動中的個人所組合而成的,但是又因為個人會向他人不斷的互動、修改和調整,所以也造就了我們的社會也經由在這一連串的互動不斷的變遷、成長。  在符號互動論中,最常討論的理論為自我概念理論(self concept theory),其概念為「我是社會的產物,人們對於我的看法即是他人對於我的看法」

【用戶】Wick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後結構是解構主義 也是強調多元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