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2.「白色」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意思,此種說法符合哪個學派的觀點?
(A)知識社會學
(B)結構功能論
(C)俗民方法論
(D)衝突論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6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不想準備複試Q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A)知識社會學重視知識形成與社會文化條...

【用戶】偏遠鄉村的小狗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是研究日常生活民眾如何進行推理思考、尋求意義的學問,是探究社會成員所使用的方法的學問。 俗民方法論強調對生活世界的了解,認為生活世界才是所有客觀科學知識的最終基礎。要尋求科學的原初意義,必須研究人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方法。俗民方法論者認為,沒有客觀的社會,如果有,也是人造出來的,社會雖然是組織的,但仍有創造性、藝術性的存在,所以不是研究社會本身,而是研究人們看社會的方法,以及一來一往的實作。參考來源:、俗民方法論、結構功能論、符號互動論與現象社會學論述立場之分野

【用戶】阿摩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 ...

【用戶】去蒙古騎馬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  「俗民」(ethno)意指「社會上具有一般常識的成員,對任何事都具有一般常識」。  俗民方法論探究日常生活中慣常的例行事務,以及習以為常的常識,因為人們很少去思考為什麼他們要做他們所做的行動。俗民方法論學者試圖要明白團體中無言之知(tacit knowing)為何,並藉由干擾式地侵入日常經驗,迫使無言之知浮現出表面,而獲得團體的無言之知,因為日常的例行事務會使得無言之知維持在一下意識或心照不宣的層次,成為曖昧、不定形的洞察而已。  簡言之,俗民方法論學者將自身對社會實在的信念存而不論(epoche),以研究日常生活的實在。在一項研究方案或團體中闡明日常生活中早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實在,會成為一種力量,並創造一種方案或團體的自我覺察,有助於了解、改變和建立一以人們所欲之日常環境為基礎的新的實在。來自教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