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 王校長在學校積極推動品德教育,他主張如果學生能從小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孝順、誠實、守信等行為,品德教育就成功了。王校長的理念較接近下列哪一種倫理學的立場?
(A) 德性論
(B) 義務論
(C) 效益論
(D) 道德發展階段論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764758
統計:A(855),B(43),C(66),D(59),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教哲各學派代表人物

用户評論

【用戶】吳曉龍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道德義務論以康德為代表,認為道德行為的對錯或義務的標準,完全在於行為規則本身的正當性或義務性效益論以Mill為代表,主張以功利或最大幸福原則為道德的基礎。德行倫理學又稱道德實踐學派(口訣:德行要實踐):主張人生的目的在追求幸福

【用戶】Frank Liu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Aristot的德性論,認為道德是透過實踐在外的表現…

【用戶】鄭雅方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倫理學的三個基本理論:1. 效益論(功利主義):以米爾(Mill)、邊沁( Bentham)為代表學者,認為行為善惡之依據在於它是否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如果能夠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是善的,如果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是惡的,而「最大的效益」是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2. 義務論:由康德( Kant)所開創,強調以理性作為根據檢驗個人的道德準則是否可以普遍化為普遍法則。其主要特點是不根據行為的後果判斷善惡,認為道德判斷的標準只在於行為的動機,即只在於善良意志。3. 德性論(德性倫理學):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為代表學者,重視倫理的判斷,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判斷是非,而不只是遵守義務,重點是能判斷是非善惡,培養實踐智慧,...

【用戶】吳曉龍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道德義務論以康德為代表,認為道德行為的對錯或義務的標準,完全在於行為規則本身的正當性或義務性效益論以Mill為代.....

【用戶】Frank Liu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Aristot的德性論,認為道德是透過實踐在外的表現…

【用戶】鄭雅方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倫理學的三個基本理論:1. 效益論(功利主義):以米爾(Mill)、邊沁( Bentham)為代表學者,認為行為善惡之依據在於它是否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如果能夠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是善的,如果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是惡的,而「最大的效益」是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2. 義務論:由康德( Kant)所開創,強調以理性作為根據檢驗個人的道德準則是否可以普遍化為普遍法則。其主要特點是不根據行為的後果判斷善惡,認為道德判斷的標準只在於行為的動機,即只在於善良意志。3. 德性論(德性倫理學):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為代表學者,重視倫理的判斷,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判斷是非,而不只是遵守義務,重點是能判斷是非善惡,培養實踐智慧,...

【用戶】Frank Liu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Aristot的德性論,認為道德是透過實踐在外的表現…

【用戶】鄭雅方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倫理學的三個基本理論:1. 效益論(功利主義):以米爾(Mill)、邊沁( Bentham)為代表學者,認為行為善惡之依據在於它是否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如果能夠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是善的,如果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是惡的,而「最大的效益」是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2. 義務論:由康德( Kant)所開創,強調以理性作為根據檢驗個人的道德準則是否可以普遍化為普遍法則。其主要特點是不根據行為的後果判斷善惡,認為道德判斷的標準只在於行為的動機,即只在於善良意志。3. 德性論(德性倫理學):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為代表學者,重視倫理的判斷,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判斷是非,而不只是遵守義務,重點是能判斷是非善惡,培養實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