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6.郁永河之裨海紀遊選一文中「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句中之「白氣」係指?
(A)硫氣
(B)雲氣
(C)霧氣
(D)山嵐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17544
統計:A(413),B(40),C(140),D(142),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鄭愁予 卑亞南蕃社

用户評論

【用戶】沈詩筠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郁永河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福建到臺灣來採硫磺,那一年距施琅率清軍入臺已有十四年了,就環境變遷的角度而言,十七世紀漢人在臺灣固然已墾成一些田園,但從郁永河將來臺見聞所撰的《裨海紀遊》觀察,可以發現當時臺灣原始景觀的改變仍然有限。最初,郁永河自府城(臺南)出發,隨行給役者凡五十五人,他乘著犢車經過新港社、嘉溜灣社和麻豆社,見識到府城附近土著聚落的改變。接著他由半線社到大肚社、牛罵社,渡過大甲溪,到達宛里社。這段路程他印象深刻,他記道:「經過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見一人,輒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其實這就已觀察出大甲溪是當時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另一分界。從竹塹社到南崁社的路途中,他吃盡了...

【用戶】蔡鎔亘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原文: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拉顧君偕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鎌,覺悶甚。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汹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嵴同理。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復越峻啬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