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6.以往的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未曾出現「鄉土語言」,但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則訂定了鄉土語言的分段能力指標及實施要點。下列哪一敘述說明此種轉變現象?
(A)空無課程轉變為正式課程
(B)潛在課程轉變為空無課程
(C)外顯課程轉變為空無課程
(D)正式課程轉變為非正式課程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0.976432
統計:A(17525),B(201),C(138),D(82),E(2)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運輸系統管理、單學科、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統整課程之比較表、班克斯(Banks)在一九八九年所提出的多元文化課程模文化

用户評論

【用戶】陳雨謙

【年級】小一上

【評論內容】以下是自己整理的重點及表格,供大家參考,有錯誤不吝指教:)學校課程實有課程外顯課程正式課程領域學習節數(國文、數學、音樂、體育、美勞、選修、必修等七大學習領域)、彈性學習節數。非正式課程各類校內外比賽、運動會、班(週、朝、晨)會、導師時間、畢業典禮、社團活動、晨光時間、打掃活動、聯課活動等。潛在課程身教、境教(EX:孟母三遷)、比馬龍效應(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越高,通常他們的表現就越好)、環境設施、學校文化、校園氣氛、上課氣氛、校規、教科書中的意識形態、教師人格特質、學生的學習經驗等。空無課程學校課程中通常被忽略不教的...

【用戶】island30732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樓上太猛啦!可惜只能給一個讚:D

【用戶】化肥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外顯課程(顯著課程)外顯課程為艾斯納(E.W.n Eisner)所創用之名詞,外顯課程可包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指學校中具有公開、明顯之教育目標的課程內容;通常出現在全國性或地區性的課程指引,或教師所作的課程計畫、教師方案中。空無課程(懸缺課程)很重要但學校沒教的課程。eg:過去沒有教母語和二二八歷史潛在課程在情境中的學習經驗,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無意發生的,例如:教室環境、學生組織、教師期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