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像是「身為原住民就應該很會唱歌吧?要不要唱給大家聽?」…,如此自以為看似沒問題的稱讚,卻可能是強加於他人身上的刻板印象,稱為:
(A)弱歧視
(B)偽歧視
(C)鉅歧視
(D)微歧視現象。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困難0.332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S級教師-高職老師!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又翻譯成微侵略、微冒犯)是197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主流社會對於非主流社群的細微歧視行為。調查顯示,不只是心理,微歧視更對北美原民造成了實質的健康衝擊,近幾年來北美的原民社群也開始力倡主流社會應正視微歧視的影響。「微歧視」並不是說這種歧視類型比較「微小」,就字面上而言,可以理解成「隱微的躲在善意背後的歧視」所以,不是在說原民遭到歧視經驗的可以被淡化或忽視、更不是指我們受的歧視經驗是微小的、可以輕忽的。這個概念本身的發展,是在提醒主流社會,很多時候「自以為」無意、無害或無傷的言語或行動,卻可能還是會因為不同族群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和歷史創傷,對聽的、看的人造成了傷害。這也是許多原住民族人的生命歷程中,非常沈重的經驗

【用戶】S級教師-高職老師!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又翻譯成微侵略、微冒犯)是197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主流社會對於非主流社群的細微歧視行為。調查顯示,不只是心理,微歧視更對北美原民造成了實質的健康衝擊,近幾年來北美的原民社群也開始力倡主流社會應正視微歧視的影響。「微歧視」並不是說這種歧視類型比較「微小」,就字面上而言,可以理解成「隱微的躲在善意背後的歧視」所以,不是在說原民遭到歧視經驗的可以被淡化或忽視、更不是指我們受的歧視經驗是微小的、可以輕忽的。這個概念本身的發展,是在提醒主流社會,很多時候「自以為」無意、無害或無傷的言語或行動,卻可能還是會因為不同族群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和歷史創傷,對聽的、看的人造成了傷害。這也是許多原住民族人的生命歷程中,非常沈重的經驗

【用戶】yamoler Teac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微歧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針對某些特定族群的...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微歧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針對某些特定...

【用戶】Ella Chan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教育部昨日在臉書針對「微歧視」議題指出,自以為看似沒問題的稱讚,卻可能是強加於他人身上的刻板印象。對此,關注於原住民文化議題的臉書粉專「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表示,這些刻板印象常在不自覺中,成為族群交流與理解彼此的障礙,而破除「微歧視」之道即以對等的「人」與「人」為出發點去認識不同族群的朋友。教育部昨日在臉書發文談論多元文化議題中的「微歧視」現象(Microagression,為對少數族群無意而隱性的冒犯)。教育部指出,像是「身為原住民就應該很會唱歌吧?要不要唱給大家聽?」、「皮膚怎麼那麼白?」,以及「酒量一定很好」等不自覺包含刻板印象的問句,都可能讓被問的一方感到被誤解以及為難,彷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