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2. 小美投入很多時間準備閩南語演說比賽,因一時忘詞,未能獲得名次。老師以正向的觀點,對小美說:「雖然沒有得名,但妳能在台上坦然面對忘詞的尷尬,而且持續完成比賽,反而學到因應突發狀況的能力。」老師此一

【評論內容】重新建構之意涵

重新建構又稱架新框。是家族治療取向和焦點解決治療常使用的技術。建構是每個人看待事情的眼光,也是每個人解釋事情的依據與原則。諮商師將個案描述的事件重新詮釋後,指出新的正向意義,是一種以新的視野來詮釋原有問題的一種諮商技術。重新建構的假設為當個體對原來的問題以新的眼光來解讀時,會改變個體對問題的意義,以及會產生新的觀點。

重新建構之功能

1. 認知方面:重新建構的技巧可以幫助個人擴展眼光,發展對事情的不同看法,當個人思考變得比較多元時,就不容易鑽牛角尖,較能看到成功經驗與正面意義。

2. 情緒方面:若用多元角度看待事物,比較不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當中,重新建構技巧可以幫助個人感受到正面力量,較為...

【評論主題】66. 當泰國潑水節熱鬧慶祝的時候,有人在網路上問朋友:「秦國的首都在哪裡?」,竟然大部分人都回答「曼谷」,但答案是「咸陽」,原來大部分人都把「秦國」誤讀為「泰國」。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個誤讀現象

【評論內容】由上而下處理歷程Top-Down Processing當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並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訊息、傳遞的系統,而是一個主動詮釋外來訊息的系統;主動詮釋訊息的過程,是由上而下的訊息處理方式。在由上而下處理中,個人的知識與經驗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影響個人的心智能力與新知識的吸收。在訊息處埋歷程中,外來的感覺訊息,必須用經驗與知識加以詮釋後,才能達到辨識的目的;辨識之後訊息才具有意義,也才能進而轉換成另一種訊息的形式,為記憶系統儲存與使用。由下而上處理歷程Bottom-Up Processing由下而上處理歷程與由上而下處理歷程不同。由小單位到大單位、由部分到整體的方式,稱為由下而上的處理歷程,與由上而下的處理歷程(top-down processi...

【評論主題】44. 以下有關費德勒「權變理論」(Fiedler’s Contingency Theory)的敘述何者正確?甲:領導需納入情境考量,因此沒有最佳的領導模式乙: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會影響領導情境丙:關係

【評論內容】費德勒(Fiedler)—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perspective),又稱情境取向(situational approach)

是指每一個組織具有不同的形態,面對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權變理論(contingent theory)簡單的說指的是,任何策略制度的擬定,在不同環境下,都應有不同的作法,亦即策略與其所處的環境必須要能配合才能產生效果,再好的策略放在不適合的環境下都無法產生績效。主張:領導績效與人際關係、工作結構、職務權力等三個因素有密切關係。人際關係是指領導者與團體成員之關係,人際關係可以分為好與壞工作結構是指工作的組織架構,可分為有與無職務權力是指領導者對部屬獎懲、考核、任免的權力,這種權力可分為強或弱資料整理來源:維基百科

【評論主題】37. Foucault 提出課程隱含規訓權力,它也是一種發展性的權力,讓個人的願景融入組織願景中,同時達成個人及組織目標,此為課程領導藝術的極致,看似無為,卻是有治。此描述以下何種概念?(A) 課程

【評論內容】傅科法國 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後)結構主義、新哲學代表人物,重新闡述知識、權力與機構(institution)之間的關係認為權力與知識是一體兩面,互為構成要素,權力內在於知識,而知識便是權力。而執行社會控制的機構,如教育機構、精神病院乃至監獄,基本上都是壓迫性的。由於有了知識體系,就可以透過機構來掌控人的行為。論點:權力長期下來透過家庭、學校、大眾媒體、監獄、醫院等媒介,持續地管教人類這個生命體,因此我們才會看似無法擺脫自動服從的命運。我們會自己看著辦,會自動讀書、工作、賺錢,甚至還會相信這一切都是自己所期盼的。如:課表和學校鐘聲也是在潛移默化中要求我們去遵守,去配合作息。課程治理試圖以治理性的概念解決在權力分析的脈絡下無法處理的問題,尤其是權力與規範化的關係問題 。由此可理解爲何傅柯理論發展,出現以治理性概念取代權力概念的傾向。著作:⟪規訓與懲罰⟫傅科相關重點--整理自摩友筆記

【評論主題】23. 新北國中腳踏車社團指導教師所撰寫的課程計畫,不但注重熟練各種路況騎腳踏車的技能領域學習目標,也強調有關的認知領域及情意領域學習目標,並且將各條學習目標對應校訂核心能力或相關領域的學習重點;各單

【評論內容】

課程校準/調整(curriculum alignment)

不同層面的課程須相互校正,也就是政府和學校、教師之間所認定的課程需要取得一致性。

(課程層面就是在講 古德拉Goodlad 和 葛拉松Glatthorn 的課程層次)

課程校準強調必須在所有的課程要素之中獲得協調一致性,又翻譯作「課程連結」。例如,在課程目標、教學計畫及學習評量之間的協調一致性。又例如,在內容標準與教科書之間的校準、在教科書與教師能力之間的校準、以及在內容標準與教師能力之間的校準。

課程架構=標準+教學+評量。其他參考資料: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80/server/api/core/bitstreams/fb6c1419-8238-4710-8b0b-ef80adf53ee3/content---------------------考古題

3. 李校...

【評論主題】16. 面對 Covid-19 疫情,陳老師要求全班同學每日到校前都要量體溫、戴好口罩,並勤洗手。某日有位同學未量體溫,也未戴口罩來學校。陳老師訓斥該名學生要他明白不要因為一個人缺失而造成全班同學困擾

【評論內容】

康德(I.Kant)義務論倫理學:強調行為的正當性(行為善)

邊沁和米爾(J.S.Mill)效益論倫理學:以行為產生的整體結果決定行為的道德正當性(結果善)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德行論:德行論強調實踐智慧與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判斷是非與善惡,追求和諧關係。(心中有善

參考摩友整理資料

【評論主題】4. 某校利用彈性學習課程安排學生讀經活動,此作法最接近下列哪位學者的教育哲學主張?(A) 杜威(J. Dewey)(B) 斯賓賽(H. Spencer)(C) 赫欽斯(R. M. Hutchins)

【評論內容】(D)實驗主義:克伯屈(Kilpatrick)受杜威影響理想生活項目::(1)身體健康;(2)心靈完整,良好適應的人格;(3)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4)負責盡心的自我;(5)有意義的工作(休閒生活);(6)有創造力;(7)向前衝的動力;(8)多方面的興趣;(9)審美觀;(10)喜好音樂;(11)適宜的社會生活;(12)宗教信仰等。克伯屈認識到人的生存活動,可以說是最基本的價值;良好生活因而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一種理想。人不能獨居,必須群居,因而道德便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條件。此外民主生活是人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理想的生活方式,是故教育的作用即在實現此一民主的生活方式。(C)永恆主義/精粹主義:赫欽斯Hutchins赫欽斯認為人的理性是需要...

【評論主題】41. 費德勒 (F. (E) Fielder) 所提出的「權變理論」對教育行政運作有重要啟示,下列對該理論的說明,何者有誤?(A) 領導是否有效端視領導型式與情境是否相配合而定(B)將領導型式分為工

【評論內容】費德勒(Fiedler)—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perspective),又稱情境取向(situational approach)

是指每一個組織具有不同的形態,面對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權變理論(contingent theory)簡單的說指的是,任何策略制度的擬定,在不同環境下,都應有不同的作法,亦即策略與其所處的環境必須要能配合才能產生效果,再好的策略放在不適合的環境下都無法產生績效。主張:領導績效與人際關係、工作結構、職務權力等三個因素有密切關係。人際關係是指領導者與團體成員之關係,人際關係可以分為好與壞工作結構是指工作的組織架構,可分為有與無職務權力是指領導者對部屬獎懲、考核、任免的權力,這種權力可分為強或弱特點:領導需納入情境考量,因此沒有最佳的領導模式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會影響領導情境透過「最不想共事同仁量表」(The Least Preferred Coworker scale, LPC)能判 斷領導者的領導取向

【評論主題】37. 「藉由揭露學校教育的社會關係與生產關係的對應關係,主張學校透過『合法化』(傳遞功績主義的意識形態)與『社會化』(塑造學生勞工意識)來鞏固既得利益者的優勢」,此為哪位學者所提出的觀點?(A) 包

【評論內容】(A) 包爾斯與金帝斯 (S. Bowles & H. Gintis)批判理論:研究意識形態宰制現象,關注對立與衝突、各種社會階級不平等的現象。常見關鍵字還有「符應」、「再製」、「霸權」等。(B) 布迪爾 (P. Bourdieu)Bourdieu布迪厄—文化資本論/文化再製理論:4種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上流文化語言與生活方式)、社會資本(人際關係)、象徵資本(名望/地位)。對學校教育的啟示:

1.給予各類學生成功的機會。

2.教育人員應具備反思的能力。(轉化知識的能力 持續反省批判 抗拒潛藏文化霸權)

3.學校應辦理親職教育活動,提升家長文化資本。

4.針對文化不利學生給予積極性的差別待遇。

5.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課程編排。

(C) 威里斯 (P. Willis)...

【評論主題】1. 教師的教學宜適度考量與結合青少年文化,或有事半功倍之效。下列對於「青少年文化」的描述,何者有誤?(A) 泛指青少年同儕所為之各種偏差行為(B)往往因為處境相似以及互動自由而集結(C) 具有如同「

【評論內容】(D)反智主義(抗拒文化論)—威理斯Willis

名著「學習做勞工」認為勞工階級小孩的價值與行為反映了勞工價值階級的次文化,他們對於學術知識表示輕蔑的態度,因此他著重研究勞工階級小孩反學校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