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21. ( )假設某國中學生的「認知式態」(cognitive style)經測驗後認定傾向於「場地獨立」(field-independence)。以下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A)學生學習自然科較為容

【評論內容】

21. 假設某國中學生的「認知式態」(cognitive style)經測驗後認定傾向於「場地獨立」(field-independence)。以下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A)學生學習自然科較為容易 (B)學生學習較依賴外在的參照提示 (C)教師組織之教材需具有高度結構性 (D)教師頇採負陎的社會增強。 

改成

21. 假設某國中學生的「認知式態」(cognitive style)經測驗後認定傾向於「場地獨立」(field-independence)。以下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A)學生學習自然科較為容易 (B)學生學習較依賴外在的參照提示 (C)教師組織之教材需具有高度結構性 (D)教師須採負面的社會增強。 

【評論主題】22.國人自古有以干支與生肖紀年之習,下列春聯「午門生喜氣,□歲報新春。」最適合填入的生肖是下列哪一選項?(A)鼠(B)龍(C)馬(D)羊

【評論內容】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評論主題】70.提倡社會導進論,認為教育促進社會流動與進步(A)華德Ward(B)海斯Hayes(C)康德(D)拿拖普

【評論內容】

拾貳、教育的可能性與限制 摘錄: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教育專業科目 一、教育的必要性 1.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造物」。 2.拿托普:「人類只有在人類社會才能成為人」。

拿托普 Natorp理想主義 

教育是啟發理性的歷程(同Kant) 人生而有理性,但受到外慾的蒙蔽,教育的任務即在啟發之

人類活動以意志為源:衝動的意志、選擇的意志、理性的意志

教育的目的在讓意志自由與創造 ( 陶冶 ) 「人類只有在人類社會才能成為人」

 3.一個人,如果與人類社會隔離,則所有的人類潛能可能都無法發揮。 4.人類特有的人性恐無法表現,故教育對人類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教育的可能性:人類具有可塑性,生理、心理的發展均受後天...

【評論主題】70.提倡社會導進論,認為教育促進社會流動與進步(A)華德Ward(B)海斯Hayes(C)康德(D)拿拖普

【評論內容】

       美國社會學大師華德(L. F. Ward)主張藉教育力量擴廣智力,並增 知識能量,以推動社會的進步。他認為自然進化緩慢不定,乃倡「社會導進論」(Social Telesis),主張以教育的力量,推動並加速社會進步的速率。他認為人類有足夠的力量社,控制自然勢力,以達到社會的目的;更有足夠的力量,掌握社會勢力,以達到人類的完成,這種力量便是「社會力量」(social force)。       華德在《社會動學》(Dynamic Sociology)一書中提出下列四大原則,構成其社會進步的四大定律。1.潛能的差異(difference of potential)原則:肯定人類潛能差異的存在,亦肯定不同觀念或思想的揉融,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2.創新(innovation)原則:認...

【評論主題】23.下列修辭方式,哪一個與其他三者不同?(A)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B)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求木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D)

【評論內容】(A)天命→率性→修道 (B)天時→地利→人和 (D)少年→壯年→而今 應該是沒有規定一定要三短句,而是三種不同事物有層次的關係就行吧!

【評論主題】9. 「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顧炎武《日知錄.文須有益于天下》)如顧炎武所述,天下之所以不能沒有文章,原因不包括:(A)闡明聖賢之道 (B)獲得從政原則

【評論內容】

顧炎武《日知錄.文須有益于天下》

【原文】: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日知錄‧卷二十一‧文須有益於天下》條)

【翻譯】:文章之所以不能在天地間喪絕的原因,在於文章是用來闡明聖賢之道,記載政事,體察人民痛苦,樂於稱道人們美德的。

解析:天下之所以不能沒有文章,原因:

1.明道:闡明聖賢之道。

2.紀政事:記載政事。

3.察民隱:體察人民痛苦。

4.樂道人之善:樂於稱道人們美德的。

【評論主題】43.下列哪一項敘述是教學(teaching)和灌輸(indoctrination)最大的差別?(A)教學的內容依理性的教育規準來進行選擇;灌輸的內容常訴諸灌輸者咨意而為的決定(B)教學主要教導學生信

【評論內容】

灌輸 vs. 教學

1.方法

(1) 灌輸: 不合理性的方法, 教師專斷獨裁, 並以恫嚇方是要求學生將內容反覆練習或背熟

(2) 教學: 民主方式, 允許學習者發問, 並充分說明所表達者的概念、知識和內容

2.內容

(1) 灌輸: 信念的傳授, 或教條及不確定的領域傳授

(2) 教學: 經過政事的理念, 且符合某種程度的規準

3. 意圖

(1) 灌輸: 教師將與自己體驗, 或是誤以為真的錯誤認知, 有意無意地傳輸給學生

(2) 教學: 與灌輸相反者

【評論主題】23.下列修辭方式,哪一個與其他三者不同?(A)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B)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求木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D)

【評論內容】(A)天命→率性→修道 (B)天時→地利→人和 (D)少年→壯年→而今 應該是沒有規定一定要三短句,而是三種不同事物有層次的關係就行吧!

【評論主題】9. 「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顧炎武《日知錄.文須有益于天下》)如顧炎武所述,天下之所以不能沒有文章,原因不包括:(A)闡明聖賢之道 (B)獲得從政原則

【評論內容】

顧炎武《日知錄.文須有益于天下》

【原文】: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日知錄‧卷二十一‧文須有益於天下》條)

【翻譯】:文章之所以不能在天地間喪絕的原因,在於文章是用來闡明聖賢之道,記載政事,體察人民痛苦,樂於稱道人們美德的。

解析:天下之所以不能沒有文章,原因:

1.明道:闡明聖賢之道。

2.紀政事:記載政事。

3.察民隱:體察人民痛苦。

4.樂道人之善:樂於稱道人們美德的。

【評論主題】43.下列哪一項敘述是教學(teaching)和灌輸(indoctrination)最大的差別?(A)教學的內容依理性的教育規準來進行選擇;灌輸的內容常訴諸灌輸者咨意而為的決定(B)教學主要教導學生信

【評論內容】

灌輸 vs. 教學

1.方法

(1) 灌輸: 不合理性的方法, 教師專斷獨裁, 並以恫嚇方是要求學生將內容反覆練習或背熟

(2) 教學: 民主方式, 允許學習者發問, 並充分說明所表達者的概念、知識和內容

2.內容

(1) 灌輸: 信念的傳授, 或教條及不確定的領域傳授

(2) 教學: 經過政事的理念, 且符合某種程度的規準

3. 意圖

(1) 灌輸: 教師將與自己體驗, 或是誤以為真的錯誤認知, 有意無意地傳輸給學生

(2) 教學: 與灌輸相反者

【評論主題】86. 小英在小學時代還頗喜歡英文,進入國中之後遇到大美老師,大美老師很喜歡大量考試和諷刺學生,幾次教學之後小英因為討厭大美老師而變得討厭英文。下列哪一個理論最適合用來解釋小英此一轉變歷程?(A)古典

【評論內容】操作制約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被稱為工具制約或工具學習。操作制約與古典制約有所不同,操作制約的作用對象,是個體原來就已經自願進行的行為;而古典制約則是使個體產生非自願反應的作用。操作制約的第一位研究者是愛德華·桑代克(1874-1949),桑代克觀察他的貓試圖逃出他所設計的迷箱的行為[1]。第一次貓花了很長時間才從箱子裡逃出。有了經驗之後,無效的行為出現頻率逐漸減少,而成功的行為出現頻率則逐漸增加,此外貓成功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釋,成功的行為產生滿足的結果,而這種結果經由經驗被"印入"(stamped in),使得成功行為的出現增加。失敗的行為則產生厭惡結果,因而被剔除...

【評論主題】22.國人自古有以干支與生肖紀年之習,下列春聯「午門生喜氣,□歲報新春。」最適合填入的生肖是下列哪一選項?(A)鼠(B)龍(C)馬(D)羊

【評論內容】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評論主題】16. 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選項是:(A)連日豪雨造成邊坡崩坍,不少住戶受困(B)害你受傷,我無時無刻感到內疚和不安(C)喬丹是 NBA 史上傑出的球星之一(D)他食量驚人,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評論內容】字詞 【無時無刻】注音 ㄨˊ ㄕˊ ㄨˊ ㄎㄜˋ漢語拼音 wú shí wú kè釋義 

沒有時刻。常與否定詞連用,指時時刻刻、隨時的意思。《初刻拍案驚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像掉下了一件甚麼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評論主題】70.提倡社會導進論,認為教育促進社會流動與進步(A)華德Ward(B)海斯Hayes(C)康德(D)拿拖普

【評論內容】

拾貳、教育的可能性與限制 摘錄: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教育專業科目 一、教育的必要性 1.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造物」。 2.拿托普:「人類只有在人類社會才能成為人」。

拿托普 Natorp理想主義 

教育是啟發理性的歷程(同Kant) 人生而有理性,但受到外慾的蒙蔽,教育的任務即在啟發之

人類活動以意志為源:衝動的意志、選擇的意志、理性的意志

教育的目的在讓意志自由與創造 ( 陶冶 ) 「人類只有在人類社會才能成為人」

 3.一個人,如果與人類社會隔離,則所有的人類潛能可能都無法發揮。 4.人類特有的人性恐無法表現,故教育對人類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教育的可能性:人類具有可塑性,生理、心理的發展均受後天...

【評論主題】70.提倡社會導進論,認為教育促進社會流動與進步(A)華德Ward(B)海斯Hayes(C)康德(D)拿拖普

【評論內容】

       美國社會學大師華德(L. F. Ward)主張藉教育力量擴廣智力,並增 知識能量,以推動社會的進步。他認為自然進化緩慢不定,乃倡「社會導進論」(Social Telesis),主張以教育的力量,推動並加速社會進步的速率。他認為人類有足夠的力量社,控制自然勢力,以達到社會的目的;更有足夠的力量,掌握社會勢力,以達到人類的完成,這種力量便是「社會力量」(social force)。       華德在《社會動學》(Dynamic Sociology)一書中提出下列四大原則,構成其社會進步的四大定律。1.潛能的差異(difference of potential)原則:肯定人類潛能差異的存在,亦肯定不同觀念或思想的揉融,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2.創新(innovation)原則:認...

【評論主題】36.有關探究教學法的實施原則,下列何者較為適切?甲、教師不宜介入,應讓學生自行發現與探究問題乙、學生先進行資料蒐集,再發展與驗證相關論點丙、由學生提出探究問題的假設,老師則進行過程的監控丁、引導學生

【評論內容】

一、探究教學的類型

  (一)指導式探究—協助學生「學習如何學習」

  教師在學生進行探究之前或在探究之中給予指示和引導,而後再讓學生實際進行探究並自行發現答案所在。教師扮演的引導角色與學生的年齡及心智發展有關:年級愈高,教師的指導愈少。

指導式探究的特徵:

 1.教師的角色是班級活動的領導者(提出問題、促進反應、組織材料和情境)

 2.學生要對各種事件、資料或材料作反應,並根據觀察去建立某種有意義的關係。

 3.學生思考的過程是由特殊的觀察到推論,教師要鼓勵每位學生相互溝通。

二、非指導式探究

  學生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而教師是居於協助的地位,不給予任何指導。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完全由學生自行去決定所需蒐集...

【評論主題】25.在輔導學生時,會蒐集他過去的一些成就記錄或資料,此為何種評量?(A)投射技術 (B)行為觀察 (C)傳記測驗 (D)生理測驗

【評論內容】「傳記量表」屬於自我陳述式的測量工具,是在深入了解個人之前,藉由蒐集個人生活史相關資料入手的測量工具。例如,大學生申請研究所入學,或求職者應徵工作的申請表、履歷表均為傳記量表。此量表的內容大都包括自傳、學經歷、修習科系、特殊技能、嗜好、宗教信仰、家庭概況、人生觀、特殊成就……等。   一套良好的傳記量表,其編製過程宜採實徵或理論取向,由人事管理專家或測驗學者,就受試者每項成就與該特定工作的相關程度進行審查評估。

【評論主題】48. 穆老師想瞭解班上學生段考成績的參差情形,下列何者最能精確反應 (A)平均差 (B)標準差 (C)四分差 (D)變異數。

【評論內容】段考成績的參差情形最能精確反應—首選「標準差」(長度),次選「變異數」(面積)。

【評論主題】47.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係為落實下列何者而制定?(A)教育基本法 (B)國民教育法(C)高級中等教育法 (D)特殊教育法

【評論內容】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 :為鼓勵私人參與辦理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促進教育實驗及教育多元化],發展教育特色,以共同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特制定本條例。

【評論主題】10. 《禮記.學記》引《尚書‧說命》之語云:「學學半」,意謂:(A)教學相長 (B)為學應當努力 (C)學習當講究方法(D)學習的過程艱辛。

【評論內容】<學學半一辭,出自<尚書●說命下;經文原為[斅學半],[斅](ㄒㄧㄠˋ)是教的意思,謂教可以益己,斅可說是學之半。<禮記●學記篇則以[學學半]是教學相長。

【評論主題】23.下列修辭方式,哪一個與其他三者不同?(A)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B)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求木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D)

【評論內容】(A)天命→率性→修道 (B)天時→地利→人和 (D)少年→壯年→而今 應該是沒有規定一定要三短句,而是三種不同事物有層次的關係就行吧!

【評論主題】2.下列詞語何者有誤?(A)傳誦千古 (B)可見一般 (C)迥然有別 (D)心無旁騖

【評論內容】

【斑】ㄅㄢ〔班〕ㄅㄢ 〔般〕ㄅㄢ

○ 可見一斑╳ 可見一班 可見一般

「斑」是指雜色的點或花紋,「一斑」就是「一點」;「班」是班級的意思,「一班」就是「一個班級」;「般」是種類的意思,「一般」就是「一類」、「一種情形」。「可見一斑」本指由管中窺豹,雖未能得其全貌,也可由所窺的一部分斑紋,推其大概,所以當用「斑」而非「班」、「般」。

【評論主題】74. 小華每天都有上網的習慣,對於網友的言論往往不經查證就信以為真。請問小華的思維偏差乃屬於培根(F. Bacon)論述的哪一種「偶像」(idols)?(A)種族偶像(idols of the ra

【評論內容】不經查證就信以為真就是人云亦云...所以是市場偶像。洞穴偶像是自己的未獲得事實的全貌,因為資訊不夠全面,即認定事實,才造成的偏誤。

【評論主題】9. 「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顧炎武《日知錄.文須有益于天下》)如顧炎武所述,天下之所以不能沒有文章,原因不包括:(A)闡明聖賢之道 (B)獲得從政原則

【評論內容】

顧炎武《日知錄.文須有益于天下》

【原文】: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日知錄‧卷二十一‧文須有益於天下》條)

【翻譯】:文章之所以不能在天地間喪絕的原因,在於文章是用來闡明聖賢之道,記載政事,體察人民痛苦,樂於稱道人們美德的。

解析:天下之所以不能沒有文章,原因:

1.明道:闡明聖賢之道。

2.紀政事:記載政事。

3.察民隱:體察人民痛苦。

4.樂道人之善:樂於稱道人們美德的。

【評論主題】43.下列哪一項敘述是教學(teaching)和灌輸(indoctrination)最大的差別?(A)教學的內容依理性的教育規準來進行選擇;灌輸的內容常訴諸灌輸者咨意而為的決定(B)教學主要教導學生信

【評論內容】

灌輸 vs. 教學

1.方法

(1) 灌輸: 不合理性的方法, 教師專斷獨裁, 並以恫嚇方是要求學生將內容反覆練習或背熟

(2) 教學: 民主方式, 允許學習者發問, 並充分說明所表達者的概念、知識和內容

2.內容

(1) 灌輸: 信念的傳授, 或教條及不確定的領域傳授

(2) 教學: 經過政事的理念, 且符合某種程度的規準

3. 意圖

(1) 灌輸: 教師將與自己體驗, 或是誤以為真的錯誤認知, 有意無意地傳輸給學生

(2) 教學: 與灌輸相反者

【評論主題】10. 如果國小一年級小朋友體重各減1公斤,中位數會有何變化?(A)增加(B)減少(C)不變(D)無法決定

【評論內容】

例:

體重原為 20 21 22 23 23 24 25 26 27 28 29中位數為 24

體重減1後 19 20 21 22 22 23 24 25 26 27 28

 中位數變為 23 (減少)

【評論主題】24、下列有關「篇章─作者─名句」的配對,正確的選項是: (A)鈷鉧潭西小丘記─王安石─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B)登樓賦─王粲─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評論內容】

整理

(A)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A)鈷鉧潭西小丘記─柳宗元─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C)湖心亭看雪─張岱─霧淞(音:松) 沆碭(音:行蕩),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C)晚遊六橋待月記─袁宏道─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D)赤壁賦─蘇軾─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評論主題】21. ( )假設某國中學生的「認知式態」(cognitive style)經測驗後認定傾向於「場地獨立」(field-independence)。以下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A)學生學習自然科較為容

【評論內容】

21. 假設某國中學生的「認知式態」(cognitive style)經測驗後認定傾向於「場地獨立」(field-independence)。以下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A)學生學習自然科較為容易 (B)學生學習較依賴外在的參照提示 (C)教師組織之教材需具有高度結構性 (D)教師頇採負陎的社會增強。 

改成

21. 假設某國中學生的「認知式態」(cognitive style)經測驗後認定傾向於「場地獨立」(field-independence)。以下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A)學生學習自然科較為容易 (B)學生學習較依賴外在的參照提示 (C)教師組織之教材需具有高度結構性 (D)教師須採負面的社會增強。 

【評論主題】下列有關課程設計的敘述,何者錯誤? (A) 課程設計時主要是考量學生、學科和社會三者之需求 (B) 以目前課程綱要的精神來論,課程設計時如要融入新興重大議題(如輻射教育),最好的方式為單獨設科成為正式

【評論內容】選項(D)的排版修正:(D)採用螺旋式的課程 螺旋式的課程 螺旋式的課程 螺旋式的課程 設計較能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有加深廣的習 。→修改為(D)採用螺旋式的課程設計較能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有加深加廣的學習。

【評論主題】32.甲、有個美國友人來信說:孩子幼小時□在你腳尖上,長大了□在你心尖上。(琦君《桂花雨‧媽媽,給你快樂》)乙、秋陽似酒,雖稍嫌辛辣,卻已是老炭文火,靜靜□著他的世界。他的世界在這秋日的午後,慢慢□熟

【評論內容】

終於看懂了~

甲、有個美國友人來信說:孩子幼小時踩在你腳尖上,長大了踩在你心尖上。(琦君《桂花雨‧媽媽,給你快樂》) 乙、秋陽似酒,雖稍嫌辛辣,卻已是老炭文火,靜靜燉著他的世界。他的世界在這秋日的午後,慢慢燉熟。(劉大任〈秋陽似酒〉)丙、米亞屋裡溢滿百香果又酸又甜的蜜味,像金紅色火山岩漿溢出窗縫、門縫,從陽臺電梯流瀉直下灌滿寓樓。

【評論主題】80. 艾桑尼(A. Etzioni)以領導者的權力運用及部屬的順從方式將組織分為以下哪幾種?(A)強制性、功利性、規範性組織(B)互利性、公益性、服務性、企業性組織(C)生產性、政治性、整合性、維持

【評論內容】

(A)強制性、功利性、規範性組織      →艾桑尼( Etzioni)順從理論(口訣:強利規) 強力龜

(B)互利性、公益性、服務性、企業性組織  →Blaun& Scott (口訣:業務公利)業務功力

(C)生產性、政治性、整合性、維持性組織  →帕森斯Parsons  (口訣:維合生治)為何生痔

【評論主題】足球賽門票15元一張,降價若干元後觀眾增加了一半,而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則一張門票應降價多少元?(A)1元 (B) 2元 (C) 3元 (D) 4元

【評論內容】(15-Y)*3X/2=15X*6/5(15-Y)*3X/2=18X15-Y=18X*2/3X15-Y=12Y=15-12=3過程應該是這樣吧?

【評論主題】1/4和7/8之間,分母為8 的最簡分數有幾個?(A)2 (B)3 (C)4 (D)無限多個

【評論內容】多算了一個........天呀~

【評論主題】台灣第一次參加PIRLS2006閱讀理解評量結果顯示,提升我國學童閱讀能力宜以何者為優先考量?(A)詮釋性理解能力 (B)直接推論能力 (C)直接提取能力 (D)預測能力

【評論內容】

台灣學生的閱讀表現2006 年共有 46 個國家及地區參與 PIRLS研究,全球學生的閱讀分數平均是 500 分,最高分國家俄羅斯學生平均為 565 分,台灣學生平均為 535 分,名列第 22。其他列居全球前五名依次是:香港、加拿大(亞伯特省)、新加坡以及加拿大(卑詩省)。進一步分析,學生在直接歷程的得分(541,通過率 73%) 明顯地比在解釋歷程的表現(530,通過率 49%)好。在閱讀的深度上,我們大多數的孩子仍停留在字面或文章表面的層次。 

閱讀理解評量指標

直接理解歷程:

1. 「直接提取」 其中包括如:

(1) 找出與閱讀目標有關的訊息

(2) 找出特定觀點

(3) 搜尋字詞或句子的定義

(4) 指出故事的場景(例如時間、地點)

(5) (當文章明顯陳...

【評論主題】23.( )學校中的學生輔導工作是誰的職責?(A)班級導師(B)學校輔導工作人員(C)輔導老師、輔導專業人員(D)全校教職人員。

【評論內容】

正確的來說~應該只有全體教師~職員應該沒有全部包含在內~

【評論主題】22. 下列成語中,何者文字有誤?(A)朝三暮四 (B)越族代庖 (C)牽腸掛肚 (D)東施效顰

【評論內容】東 施 效 顰 請把D選項修改,變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