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8.由兩位以上的教師,透過彼此觀察、分析、評鑑教學活動,改進既有的教學問題,並學習新的教學方法,稱為:
(A)自我視導
(B)同僚視導
(C)合作型視導
(D)發展視導。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49844
統計:A(12),B(5190),C(875),D(28),E(2)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視導類型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同僚視導(peer supervision or collegial supervision)同僚視導係指充分利用教師專長,以合作的形式達到最高的效率。在過程中,結合兩位以上的教師,觀察彼此的教學活動,提供回饋與批評,達到專業上的成長。  (一)起源: 1.視導人員在人力、時間、專業素養的欠缺以及行政角色複雜。 2.教師對視導人員的排斥和恐懼感。 (二)特色:認為教師是教學方面的專家,教師與視導人員在同僚關係中最容易加強專業知能。重點在觀察、分析及回饋的過程上,而教學同僚也是他們最好的視導人員。過程中,視導人員與校長,則需成為同僚視導的催促者。 1.地位平等,無主從之分。2.認為教師足以擔任視導工作。 3.強調合作的關係。 (三)功能與限制 1.功能: ...

【用戶】Amber Huang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協同式=合作型視導

【用戶】violetta35055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發展性視導是C.D.Glickman綜合各種視導理論,在1980年代所提出的一套概念。此理論最大的特色是:由視導人員診斷出被視導人員的「專心投入程度」與「抽象思考能力」,進而採取適當的視導策略,增進被視導者在教育工作上願意改進的承諾。換言之,視導人員會根據被視導者的專業表現及發展情況,極有彈性的使用不同的視導策略,包括指導型、合作型、及非指導型等。可見發展性視導是視情境需要,再決定視導方式的「權變視導方式」。其中:合作型視導的步驟:包括澄清、傾聽、反映、陳述、澄清、問題解決、鼓勵、問題解決、設定標準、協商。

【用戶】Yu-Shi Chen

【年級】大四上

【評論內容】所以到底為什麼合作不能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