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人之良,孰願為盜也,由長民者失於教養,凍餒之極,遂至於此,要非其得已也。嘗潛體其然,使父饑母寒,妻子慍見,徵負旁午,疹疫交攻,萬死一生,朝不逮暮,於斯時也,見利而不回者,能幾何人? 其或因而攘竊,不原其情,輒置諸理,嬰笞關木,彼固無辭。然百需叢身,孰明其不獲已哉?古人謂:「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嗚呼!人能以是論囚,雖欲慘酷,亦必有所不忍矣。 下列那一選項與本文意旨最接近?
(A)矜孤養老,邦家之大政
(B)安時興化,貴在慎獄存恕
(C)明君治難於其易,去惡於其微
(D)仁君在上,則海內無餒殍之人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42977
統計:A(97),B(777),C(175),D(231),E(0)

用户評論

【用戶】Shu Yu Chen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人心本是良善的,誰願意作盜賊?由於在上為官者失去對人民教養的責任,讓人民挨餓受凍到極點,於是才會淪為盜賊,大多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試著體會他們的情形,假使父母飢寒交迫,妻子怨恨,自己又到處碰壁,疾病交相侵襲,處在極危險的境遇,隨時都難保自己的生命,在這個時候,看見錢財利益而能堅持道義不偷盜者,能有幾人?他們或者因此而盜竊搶奪,不去理解這其中的實情,往往也不深究這其中的道理,這些犯罪之人戴上刑具遭受笞刑,固然也沒什麼話可說。然而當各種需要同時發生時,誰又能瞭解他的不得已之處?古人說:「在上位的人失去道義,民心渙散已經很久了。如果審案時發現犯罪的真情,應該哀憐同情而不要居功自喜。」啊,若能以這種角度來看待囚犯,雖然為殘酷刻薄之人,也一定有所不忍人之心。

【用戶】Chia Ni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嗚呼!人能以是論囚,雖欲慘酷,亦必有所不忍矣。→這是文旨吧!所以以"最佳答案應該是"B安時興化,貴在慎獄存恕"雖然我也是選D<

【用戶】Lin Houng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就是說社會的風氣,迫使善良百姓也會去偷、去搶,而在審案發現真正的原因後,能有憐憫之心。

【用戶】derek801204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古人謂: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嗚呼!人能以是論囚,雖欲慘酷,亦必有所不忍矣。安時興化,貴在慎獄存恕

【用戶】Shu Yu Chen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人心本是良善的,誰願意作盜賊?由於在上為官者失去對人民教養的責任,讓人民挨餓受凍到極點,於是才會淪為盜賊,大多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試著體會他們的情形,假使父母飢寒交迫,妻子怨恨,自己又到處碰壁,疾病交相侵襲,處在極危險的境遇,隨時都難保自己的生命,在這個時候,看見錢財利益而能堅持道義不偷盜者,能有幾人?他們或者因此而盜竊搶奪,不去理解這其中的實情,往往也不深究這其中的道理,這些犯罪之人戴.....看完整詳解

【用戶】Chia Ni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嗚呼!人能以是論囚,雖欲慘酷,亦必有所不忍矣。→這是文旨吧!所以以"最佳答案應該是"B安時興化,貴在慎獄存恕"雖然我也是選D><

【用戶】Lin Houng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就是說社會的風氣,迫使善良百姓也會去偷、去搶,而在審案發現真正的原因後,能有憐憫之心。

【用戶】derek801204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古人謂: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嗚呼!人能以是論囚,雖欲慘酷,亦必有所不忍矣。安時興化,貴在慎獄存恕

【用戶】Chia Ni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嗚呼!人能以是論囚,雖欲慘酷,亦必有所不忍矣。→這是文旨吧!所以以"最佳答案應該是"B安時興化,貴在慎獄存恕"雖然我也是選D><

【用戶】Lin Houng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就是說社會的風氣,迫使善良百姓也會去偷、去搶,而在審案發現真正的原因後,能有憐憫之心。

【用戶】derek801204

【年級】小五下

【評論內容】古人謂: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嗚呼!人能以是論囚,雖欲慘酷,亦必有所不忍矣。安時興化,貴在慎獄存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