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以下文章,並回答 43 至 44 題
蘇軾<日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
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
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
於槃與燭也。自槃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
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題組】43. 下列關於本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籥的形狀像太陽
(B)太陽和銅槃形狀相似
(C)銅槃和鐘的聲音都像籥
(D)日和鐘、籥的目視距離很遠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鐘聲,認為發出聲音的鐘是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è),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蘇軾<日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自槃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題組】下列關於本文的敘述何者正確?x(A) 籥的形狀像太陽→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è),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o(B) 太陽和銅槃形狀相似x(C) 銅槃和鐘的聲音都像籥→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x(D) 日和鐘、籥的目視距離很遠

【用戶】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鐘聲,認為發出聲音的鐘是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è),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蘇軾<日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自槃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題組】下列關於本文的敘述何者正確?x(A) 籥的形狀像太陽→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è),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o(B) 太陽和銅槃形狀相似x(C) 銅槃和鐘的聲音都像籥→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x(D) 日和鐘、籥的目視距離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