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如果想瞭解學生「如何」達到目前水準,以及「可能」可以達到的水準,最好的評量方式是
(A)動態評量
(B)檔案評量
(C)真實評量
(D)生態評量。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69741
統計:A(2150),B(140),C(151),D(31),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動態評量、各式評量的定義

用户評論

【用戶】Yen Ju Cheng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動態評量」是指:教師以「測驗-介入-再測驗」的形式,對兒童的一般認知能力或特定學科領域進行持續性學習歷程的評量。借此了解教師介入與兒童認知之間的關係,以及兒童認知發展的可修正程度,確認兒童所能發展的最大學習潛能。並診斷學生學習錯誤原因,提供處方性訊息,以進行適當的補救教學措施。「動態評量」一詞是由Feuerstein(1979)首先使用的,之所以被稱為「動態」,主要是相對於傳統評量的靜態測量的形式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涵義有二:著重學習歷程或認知改變的評量。 在評量中進行教學評量者與被評量者的關係是互動的。

【用戶】Michelle Lin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著重學習歷程或認知改變的評量。  在評量中進行教學評量者與被評量者的關係是互動的。 →「如何」達到 &「可能」可以達到

【用戶】汪鎮瑋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真實評量:評量學生的真正能力,例如:要求學生解答一個數學問題、寫一篇報告、做一個實驗、找出機件故障的原因等,學生的實際表現的結果,一方面代表其理解的程度,另一方面代表其能夠做到的程度。(資料來源:教育WIKI)個人覺得C才是最佳答案,因為動態評量不見得能測得學生的最大表現,教師「介入」愈多,兒童學習的可能愈受限。有時候交給小朋友合作學習,小朋友的討論與表現往往可以超過我們老師的預期。(學共的概念就是如此喔!)

【用戶】低調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動態評量 Feuerstein首先創用是以Vygotsky的潛能發展區及鷹架作用的概念為基礎。重視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和協助下,其認知或學習歷程的改變。所謂的動態兼具互動和認知改變的意義。主要使用「測驗-介入-再測驗」的模式,教師藉測驗給予適當協助,並觀察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改變的心理歷程,藉此可以分辨出真正認知能力的高低。題幹的敘述其實跟ZPD很相似,而Vygotsky的ZPD是有影響真實評量,所以答案選擇真實評量比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