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3.《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其中的「徵」字與下列何者同義?
(A)《臺灣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
(B)《國語.周語上》:「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
(C)《呂氏春秋.達鬱》:「管仲觴桓公。日暮矣,桓公樂之而『徵』燭。」
(D)《史記.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497218
統計:A(983),B(346),C(193),D(107),E(0)

用户評論

【用戶】怡吟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A)驗證 (B)徵兆 (C)點燃 (D)召集

【用戶】linlin鐵佐事務已上榜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證明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論語八佾篇第三(A)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 →證明資料內容文字脫漏,可疑的可信的內容互摻雜在一起;這是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有困難的所在臺灣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臺灣 通史序〉)「徵文」意謂: (A) 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 (B) 蒐集文章 (C) 徵詢有才學之人 (D) 保存文化遺產教甄◆國文內容意旨- 97 年 - 097年 桃園縣國中教師甄是國文科專門科目國文#2145答案:A「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連橫《台灣通史序》)的「徵」字,意謂 (A)取證 (B)收集 (C)號召 (D)蒐集教甄◆國文字形、字音、字義 - 100...

【用戶】貼貼樂 ( ̄︶ ̄)↗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徵】【夏禮】【杞宋無徵】【郭公夏五】【郭公】【夏五】【徵文】

【用戶】貼貼樂 ( ̄︶ ̄)↗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連橫〈臺灣通史序〉:「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意在說明: (A)史料取證困難(B)史料深奧難解(C)史料保存困難(D)請教耆老困難 

【用戶】怡吟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A)驗證 (B)徵兆.....

【用戶】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連橫的《台灣通史序》)【翻譯】史料殘缺,要蒐集不易;文字脫誤,疑信參半,這是史料取證的困難。

【用戶】linlin鐵佐事務已上榜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證明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論語八佾篇第三(A)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 →證明資料內容文字脫漏,可疑的可信的內容互摻雜在一起;這是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有困難的所在臺灣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臺灣 通史序〉)「徵文」意謂: (A) 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 (B) 蒐集文章 (C) 徵詢有才學之人 (D) 保存文化遺產教甄◆國文內容意旨- 97 年 - 097年 桃園縣國中教師甄是國文科專門科目國文#2145答案:A「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連橫《台灣通史序》)的「徵」字,意謂 (A)取證 (B)收集 (C)號召 (D)蒐集教甄◆國文字形、字音、字義 - 100...

【用戶】怡吟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A)驗證 (B)徵兆.....看完整詳解

【用戶】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連橫的《台灣通史序》)【翻譯】史料殘缺,要蒐集不易;文字脫誤,疑信參半,這是史料取證的困難。

【用戶】linlin鐵佐事務已上榜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證明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論語八佾篇第三(A)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 →證明資料內容文字脫漏,可疑的可信的內容互摻雜在一起;這是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有困難的所在臺灣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臺灣 通史序〉)「徵文」意謂: (A) 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 (B) 蒐集文章 (C) 徵詢有才學之人 (D) 保存文化遺產教甄◆國文內容意旨- 97 年 - 097年 桃園縣國中教師甄是國文科專門科目國文#2145答案:A「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連橫《台灣通史序》)的「徵」字,意謂 (A)取證 (B)收集 (C)號召 (D)蒐集教甄◆國文字形、字音、字義 - 100...

【用戶】snoopy75smb

【年級】研二下

【評論內容】徵 ㄓㄥ[動]1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2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3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4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5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名]1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2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