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8.下列各組「」中的字,前後音義皆相同的是:(A)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自「分」已死久矣(B)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C)天下雲集而

【評論內容】

(A)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一旦罹患疾病,自料將死棄溝壑,而成枯瘠的屍骸

自「分」已死久矣 

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

(B)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所謂術,就是看能力來給與官位,照官位要求職守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其他各種鳥類難道沒有母親,為什麼只有慈烏你特別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C)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天下人如同雲一樣聚集起來,迴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地跟著他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夕陽返照的光影斜射到林中,投落在長滿苔蘚的地面

※【返景】ㄈㄢˇㄧㄥˇ日光光影的反照。也作「反景」。

(D)

撒鹽空中「差」可擬 

抓起鹽來,撒向空...

【評論主題】8.下列各組「」中的字,前後音義皆相同的是:(A)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自「分」已死久矣(B)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C)天下雲集而

【評論內容】

(A)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一旦罹患疾病,自料將死棄溝壑,而成枯瘠的屍骸

自「分」已死久矣 

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

(B)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所謂術,就是看能力來給與官位,照官位要求職守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其他各種鳥類難道沒有母親,為什麼只有慈烏你特別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C)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天下人如同雲一樣聚集起來,迴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地跟著他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夕陽返照的光影斜射到林中,投落在長滿苔蘚的地面

※【返景】ㄈㄢˇㄧㄥˇ日光光影的反照。也作「反景」。

(D)

撒鹽空中「差」可擬 

抓起鹽來,撒向空...

【評論主題】5.下列文句「」中成語的使用,完全正確的是:(A)影視明星在記者會中,提起自己的拍片計畫,說得頭頭是道;當被問及緋聞事件時,常常閃爍其詞,顯得「諱莫如深」(B)動物園中的無尾熊,每當見到尤加利樹,趕忙

【評論內容】

【諱莫如深】相似詞:深加隱諱

隱瞞國家重大的醜聞。語出《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

後比喻隱瞞的非常嚴密,不為外人所知。如:「他可是諱莫如深,想從他那裡套出一點口風,恐怕比登天還難!」

【風塵僕僕】相似詞:跋山涉水、奔走風塵、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到處奔走

形容四處奔波,旅途勞累。也作「僕僕風塵」。

《痛史》第八回:「三人揀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風塵僕僕,到了此時,不免早些歇息。」

【評論主題】9.下列「適」字的意義,何者與「適彼樂土」的「適」字相同?(A)削足「適」履       (B)「適」得其反(C)無「適」也,無莫也    (D)子「適」衛,冉有僕

【評論內容】適彼樂土 往、至到那理想的新樂土(A)削足「適」履 適應將腳削小以適應鞋的尺寸(B)「適」得其反 正,恰好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C)無「適」也,無莫也.....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10 下列「」中的文字,前後字義相同的選項為:(A)老之「將」至/日就月「將」(B)不知所「云」/人「云」亦「云」(C)「且」喜「且」懼/你「且」坐下(D)名豈文章「著」/前不搭村,後不「著」店

【評論內容】

(A)老之「將」至/日就月「將」

  老年已經「將要」到了/每日有成就,每月有「進步」

(B)不知所「云」/人「云」亦「云」 

  不知道他所「說」的話/別人「說」什麼就也跟著「說」什麼

(C)「且」喜「且」懼/你「且」坐下 

  「又」開心「又」害怕/你「暫時」坐下

(D)名豈文章「著」/前不搭村,後不「著」店

  名聲豈因文章而「著名」/前面看不到村子,後面「接觸」不到店家

安東尼國考國文大補帖NO.36

【評論主題】10 下列「」中的文字,前後字義相同的選項為:(A)老之「將」至/日就月「將」(B)不知所「云」/人「云」亦「云」(C)「且」喜「且」懼/你「且」坐下(D)名豈文章「著」/前不搭村,後不「著」店

【評論內容】

(A)老之「將」至/日就月「將」

  老年已經「將要」到了/每日有成就,每月有「進步」

(B)不知所「云」/人「云」亦「云」 

  不知道他所「說」的話/別人「說」什麼就也跟著「說」什麼

(C)「且」喜「且」懼/你「且」坐下 

  「又」開心「又」害怕/你「暫時」坐下

(D)名豈文章「著」/前不搭村,後不「著」店

  名聲豈因文章而「著名」/前面看不到村子,後面「接觸」不到店家

安東尼國考國文大補帖NO.36

【評論主題】8.下列各組「」中的字,前後音義皆相同的是:(A)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自「分」已死久矣(B)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C)天下雲集而

【評論內容】

(A)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一旦罹患疾病,自料將死棄溝壑,而成枯瘠的屍骸

自「分」已死久矣 

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

(B)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所謂術,就是看能力來給與官位,照官位要求職守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其他各種鳥類難道沒有母親,為什麼只有慈烏你特別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C)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天下人如同雲一樣聚集起來,迴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地跟著他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夕陽返照的光影斜射到林中,投落在長滿苔蘚的地面

※【返景】ㄈㄢˇㄧㄥˇ日光光影的反照。也作「反景」。

(D)

撒鹽空中「差」可擬 

抓起鹽來,撒向空...

【評論主題】5.下列文句「」中成語的使用,完全正確的是:(A)影視明星在記者會中,提起自己的拍片計畫,說得頭頭是道;當被問及緋聞事件時,常常閃爍其詞,顯得「諱莫如深」(B)動物園中的無尾熊,每當見到尤加利樹,趕忙

【評論內容】

【諱莫如深】相似詞:深加隱諱

隱瞞國家重大的醜聞。語出《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

後比喻隱瞞的非常嚴密,不為外人所知。如:「他可是諱莫如深,想從他那裡套出一點口風,恐怕比登天還難!」

【風塵僕僕】相似詞:跋山涉水、奔走風塵、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到處奔走

形容四處奔波,旅途勞累。也作「僕僕風塵」。

《痛史》第八回:「三人揀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風塵僕僕,到了此時,不免早些歇息。」

【評論主題】9.下列「適」字的意義,何者與「適彼樂土」的「適」字相同?(A)削足「適」履       (B)「適」得其反(C)無「適」也,無莫也    (D)子「適」衛,冉有僕

【評論內容】適彼樂土 往、至到那理想的新樂土(A)削足「適」履 適應將腳削小以適應鞋的尺寸(B)「適」得其反 正,恰好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C)無「適」也,無莫也.....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10 下列「」中的文字,前後字義相同的選項為:(A)老之「將」至/日就月「將」(B)不知所「云」/人「云」亦「云」(C)「且」喜「且」懼/你「且」坐下(D)名豈文章「著」/前不搭村,後不「著」店

【評論內容】

(A)老之「將」至/日就月「將」

  老年已經「將要」到了/每日有成就,每月有「進步」

(B)不知所「云」/人「云」亦「云」 

  不知道他所「說」的話/別人「說」什麼就也跟著「說」什麼

(C)「且」喜「且」懼/你「且」坐下 

  「又」開心「又」害怕/你「暫時」坐下

(D)名豈文章「著」/前不搭村,後不「著」店

  名聲豈因文章而「著名」/前面看不到村子,後面「接觸」不到店家

安東尼國考國文大補帖NO.36

【評論主題】26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懼,而舟外者寒心;猖狂罵座,席上不知警,而外席者咋舌。故君子身雖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菜根譚後集》)此段文義與下列那一選項最為貼近:(A)置身事外,明哲保身 (B)超然

【評論內容】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懼,而舟外者寒心;

當天氣不好波浪濤天時,坐在船中的人並不知道害怕,反而把船外的人嚇得膽破心寒;

猖狂罵座,席上不知警,而外席者咋舌。

當酒宴中有人酒醉而怒罵時,同席的人並不知道警惕,反而把站在席外的人嚇得目瞪口呆。

故君子身雖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所以一個有才德的君子,即使被某件事捲入漩渦中,但心智卻要抱著超然物外的態度。

【明哲保身】

明達事理、洞見時勢的人,不參與會帶給自己危險的事。語本《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後亦指為了個人得失而喪失原則的庸俗處世態度。明.梁辰魚《浣紗記.第一二齣》:「但大仇既報,吾願已畢。今欲飄然去國,明哲保身,省得落于奸臣之手。」

相似詞 :潔身自好;相反詞:飛蛾撲火﹑同流合汙﹑隨波逐流

【評論主題】28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

【評論內容】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世人皆稱讚孟嘗君能夠羅致人才,人才因此而投靠他的門下,而他最後也憑這些人才的力量,從虎豹般凶惡的秦國手中逃脫。

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唉!孟嘗君只不過是那班會學雞啼叫、學狗爬進別人家中偷東西的傢伙們的頭目罷了。那談得上是羅致人才呢!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要不是這樣,憑著齊國強大的實力,只要得到一個真正配稱為人才的人才,就應該可以君臨天下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的力量嗎?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正因為雞鳴狗盜之輩出入他...

【評論主題】15 下列「」中的文字,前後詞義相同的選項為:(A)「東西」南北,馳騖往來/他為非作歹,真不是「東西」(B)事情雖混亂卻已有「眉目」/此人「眉目」疏朗,甚有威望(C)此人非池中物,「早晚」必有作為/請

【評論內容】

「早晚」一語,描述時間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例如:《紅樓夢》第八十二回:「雪雁才出屋門,只見翠縷、翠墨兩個人笑嘻嘻的走來。翠縷便道:『林姑娘怎麼這早晚還不出門?』」其中「早晚」指的是「時候」而言。下列文句中「早晚」一詞,與上述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 以後賈政「早晚」進來請安 早上、晚上

(B) 壞透了的小猴兒崽子,沒了你娘的說了!多「早晚」我纔撕他那嘴呢 遲早

(C) 劉太公驚得呆了,只道這「早晚」正說因緣勸那大王,卻聽得裡面叫救人 時候

(D)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何時、幾時

教甄◆國文詞彙- 99 年 - 99彰師大國文模擬試題#1415

答案:C

【評論主題】23 各機關採購物品之經費預算,應擬訂周妥之採購計畫,依計畫及實際需求辦理採購,除確須存備安全存量外,不得有超額採購消化預算之情形,其中安全存量是以幾個月所需數量為度?(A) 1 個月 (B

【評論內容】新法條五、各機關採購物品之經費預算,應衡酌以往年度實際需求狀況與庫存情形,及本年度預估需求覈實編列,並應擬訂周妥之採購計畫,依計畫及實際需求辦理採.....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下列詩句何者非關別離?(A)明朝牽世務,揮淚各西東(B)今朝為此別,何處還相遇(C)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D)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評論內容】

(A)明朝牽世務,揮淚各西東

將來受到塵世事務的牽絆,只得揮淚各奔西東。

(B)今朝為此別,何處還相遇

今天在這裡和你分別,何處還能再相遇。世事就像波浪中的船,不論順流逆流又怎麼能停得住呢。

(C)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晚風陣陣,從驛亭裡飄來幾聲笛聲,我們就要離別了,你要去瀟水和湘水流經的城鎮,而我要去京城長安。

(D)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豈能低躬哈腰去侍奉選官貴人,使我不能夠開懷地歡笑!

【評論主題】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內給之祭。晏子聞之,諫。公曰:「亦細物也,特以與左右為笑耳。」晏子曰:「君過矣!夫厚藉斂不以反民,棄貨財而笑左右,傲細民之憂,而崇左右之笑,則國亦無望已。且夫孤老凍餒,而死狗

【評論內容】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內給之祭。晏子聞之,諫。公曰:「亦細物也,特以與左右為笑耳。」

景公的獵犬死了,景公命令外在的儀式要提供棺木斂葬,在狗舍內為狗設祭。晏子聽到這件事,勸諫景公。景公說:「不過是小事,只是用來給左右的人取笑為樂罷了。」

晏子曰:「君過矣!夫厚藉斂不以反民,棄貨財而笑左右,傲細民之憂,而崇左右之笑,則國亦無望已。

晏子說:「國君你錯了!加重稅賦徵斂不用來做對百姓有利的事,浪費財物來使左右之人發笑,看輕百姓的憂慮,而重視左右之人的嬉笑,那麼國家也沒有希望了。

且夫孤老凍餒,而死狗有祭,鰥寡不恤,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

況且孤兒老人受凍挨餓,而死掉的...

【評論主題】《幽夢影》云:「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依據此一邏輯,下列何者不適合於春天閱讀?(A)《昭明文選》(B)《劍南詩稿》(C)《呂氏春秋》(D)《唐宋八大家文鈔》

【評論內容】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

閱讀經書適宜在冬季,因為精神能夠專一。閱讀史書適宜在夏季,因為閱讀的時光充裕。

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閱讀諸子適宜在秋季,因為思維情致,清晰有條理。閱讀集部適宜在春季,因為生機盎然,情感豐富。

(A)(B)(D)集部;(C)子部

【評論主題】下列詩詞中的問與答,何者的回答是直接針對所問?(A)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B)逝水良已矣,行雲安在哉?坐看朝日出,眾鳥雙徘徊(C)天明西北望,萬里君知否?老去無見期,踟躕搔白首(D)

【評論內容】

(A)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請問現在夜色是如何呢?夜已經是三更時分,月光已經逐漸淡去,玉繩星已經轉向低處了。

──自問自答,提問。正確

(B)逝水良已矣,行雲安在哉?坐看朝日出,眾鳥雙徘徊

流水確實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流動的雲現在還在嗎?只能坐著看朝陽昇起,看著鳥群雙雙飛舞縈繞天際。

──懸問。不合。

(C)天明西北望,萬里君知否?老去無見期,踟躕搔白首

天亮時往西北方望去,萬里之外的你是否知道呢?我們都年華老去沒有相見的時候,只能來回徘徊不定以手抓著已蒼白的頭髮。

──懸問。不合。

(D)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月兒呀)為什麼總對著離別者表示著團圓呢?人間有悲歡離合,月亮有陰晴圓缺,這些事從古到今就難以兩全。

──懸問。不合。

安東尼國考國文大補帖NO.19─文學鑑賞

【評論主題】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中「去留」指的是「去」的意思,下列文句「」內的詞語,與此用法相同的是:(A)曾子之孝行早已名聞「遐邇」(B)極權政治使民心不敢有

【評論內容】

李遠哲院長在學術界名聞「遐邇」→遠近

(A)反義複詞

(B)偏義複詞 

(C)同義複詞 

普考◆國文(無公文)- 偏義複詞、反義複詞、同義複詞#10601

答案:A

【評論主題】10 下列文句均有「相」字,前後讀音和詞義都相同的選項是:(A)左鄰右舍,應發揮守望「相」助的美德/我「相」信他是真君子,不會為非作歹(B)實不「相」瞞,我早在五年前就結婚了/如果你決定參選,我一定鼎

【評論內容】

下列文句「」內的字,意義與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A)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代詞性助詞,單向

(B)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代詞性助詞,單向

(C)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代詞性助詞,單向

(D)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擔任 輔佐

初等/五等/佐級◆國文- 99 年 - 99年司法五等 第二次#3785

答案:D

下列選項中的「相」字,何者作動詞用? 

(A)守望「相」助 彼此、交互,兩方面都進行。副詞

(B)「相」夫教子 輔佐、幫助。副詞

(C)旗鼓「相」當 比較一下,合併著說兩方面比較的結果。副詞

(D)實不「相」瞞 由交互的意義演變為單方面的意義,表示動作是由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助詞

初等/五等/佐級◆國文- 101 年 - 101年 初等考試 國文 其他類科 1-25#7465

答案:B

【評論主題】40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謂君子應當引以為恥的是:(A)言而無信(B)口說無憑(C)言過其實(D)洋洋得意

【評論內容】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下列哪些句子可以與上句互相闡發?

甲、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乙、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丙、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丁、子曰:「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戊、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A)甲乙戊 

(B)甲乙丙 

(C)丙丁戊 

(D)乙丁戊

教甄◆國文內容意旨- 97 年 - 臺南縣九十七年度縣立國民小學一般代理教師甄試試卷#460

答案:A

甲、孔子說:「在沒說以前,先照自己所說的去做,做到了然後才說。」

乙、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丙、孔子說:「君子只憂慮自己沒有才能,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

丁、孔子說...

【評論主題】3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下列選項何者符合上

【評論內容】

公孫丑下(一)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說:「時機有利不如城池堅固重要,城池堅固不如得到民心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譬如內城只有三里長,外郭只有七里長,包圍而加以攻擊卻無法戰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能夠包圍而加以攻擊,來犯的一定是時機有利;然而卻無法戰勝,這是時機有利不如城池堅固重要。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有的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堅銳,儲糧不是不多;原城的軍民卻棄守逃離,這是城池堅固不如得到民心重要。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評論主題】15 「從小背四書五經長大,訓練他敏於感受,而儒教中的□□□□,讓他慣以顏回自況;年紀稍長,周公(周夢蝶)除了認真參禪,自認更受老莊影響而接近陶淵明,天真浪漫的想法充塞胸中,而行徑仍一本儒家精神,□□

【評論內容】

【自況】

自比、以他人比方自己

《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陶潛字元亮,……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新唐書.卷一六八.王叔文傳》:「廣陵王為太子,群臣皆喜,獨叔文有憂色,誦杜甫諸葛亮祠詩以自況,歔欷泣下。」

【評論主題】16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醜,亦復效岳遊遨,於是羣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文中左太沖的行為與下列文句之義最相近的是:(A)畫虎不成反類犬(B)

【評論內容】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醜,亦復效岳遊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世說新語‧容止》本文所述左太沖的行為,可用下列那一成語說明: 

(A)吳牛喘月 

(B)平分春色 

(C)東施效顰 

(D)咎由自取

初等/五等/佐級◆國文- 102 年 - 102年 司法五等 國文#10819

答案:C

【評論主題】13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荊人之敗,其原因類似:(A)

【評論內容】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楚國人要去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里設立標記。澭水突然上漲上,楚國人不知道,還是順著(原來的)標記在夜間渡水,(結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驚駭的聲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樣。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以前他們設立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根據標記)渡水的,現在水位已經變化,水漲了很多,(可是)楚國人還是照著原來的標記渡水,這是他們為什麼慘敗的原因。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為治,豈不悲哉!

現在的國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

【評論主題】5.下列文句皆出自《荀子.勸學》,何者最適合用來闡述環境對人的影響?(A)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B)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C)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

【評論內容】

(A)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肉腐爛就生出蛆,魚乾枯而生出蠹蟲;懶惰驕傲忘記修身,紕漏就會來到

(B)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不一步步累積,就無法走到千里之遠;不積聚小水流,就無法成為江海

(C)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君子住家一定要選擇所在,交遊一定要接近賢士,為的是防止壞事誘惑而接近中道

(D)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靛青,從藍草中提煉,卻比藍草更青;冰,由水凝結而成,卻比水更冷

勸學

【評論主題】30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最接近下列那一個成語:

【評論內容】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梁惠王說:「寡人對於國家,可說盡了心力了。河內饑荒,便將人民遷移到河東,將河東的米糧遷移到河內;河東饑荒也是一樣。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觀察鄰國的施政,沒有像寡人一般用心的。但鄰國的人民並未更少,寡人的人民並未更多,為什麼呢?」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孟子回答說:「大王好戰,我願用戰爭作比喻。戰鼓咚咚響起,短兵相接,便拋棄甲冑倒拖兵器而逃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有的逃了一百步之後停止,...

【評論主題】31 「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墨子.兼愛下》)下列選項最切合本文意涵的是:(A)視人如己 (B)當仁不讓 (C)和平相處 (D)愛其所愛

【評論內容】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對待別人的家族,就像對待自己的.....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德行》)【題組】47 下列選項符合故

【評論內容】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翻土種菜,看見地上翻出一小塊黃金,管寧依然揮動鋤頭,把金子當作是尋常的瓦石一樣;華歆把它撿起來,然後才丟掉。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又有一次,兩人同席讀書,有人乘一輛豪華的軒車從門前經過,管寧照樣讀他的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觀看。於是管寧把座席割成兩半,分開座位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

【評論主題】42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詩中「緣」字,與下列選項之「緣」字,何者意義相同?(A)《荀子.議兵》:「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B)陶淵明〈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

【評論內容】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花間小路,不曾因為有客而清掃,這柴門今天才為您來而打開

(A)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

把鄧地一帶的山林作為它的邊界屏障,拿方城來圍繞保護自己

(B)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沿著溪水划船往前走,忘記走了多遠

(C)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

(D)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以如此的作為,去求如此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般

【評論主題】46 「花居盆內終乏生機,鳥入籠中便減天趣。不若山間花鳥錯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會心。」(《菜根譚》)作者借此表達何種理念?(A)知足常樂 (B)安貧樂道 (C)崇尚自然 (D)人貴自適

【評論內容】

花居盆內終乏生機,鳥入籠中便減天趣。

花卉被栽植在盆裡就顯得缺乏自然生機,飛鳥被關進籠中就會減少天然情趣;

不若山間花鳥錯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會心。

那些都不如山間的野花野鳥那樣顯得艷麗自在,因為它們自由生存於大自然景色中,看起來總比經過人工修飾的顯得賞心悅目。

人為乏生趣,天機在自然

【評論主題】題目:閱讀下文,回答第43題至第44題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評論內容】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唉!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想法,跟上述兩種表現有所不同,為什麼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們不會因為環境的順心而歡喜,也不會因為個人的失意而悲哀。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他們處於政府高位時,就擔心自己遠離百姓,了解不到民間疾苦;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他們處於偏遠的江湖,屏退在野時,又恐怕領袖高高在上,自己連進諫獻策也有心無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這樣上進亦憂心,後退也憂心,那麼要到什麼時候才快樂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我想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一般人還未知道要擔憂之前,他們已經有所擔憂,在天下一般人都快樂了之後,他們才享受到快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唉!要是沒有這樣的人,我還可以跟誰在一起呢?

岳陽樓記

【評論主題】36 「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凡人不病則不畏懼,故得病寢衽,畏懼鬼至。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王充〈訂鬼〉)根據上

【評論內容】

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大凡天地之間,有鬼,不是人死後精神形成的,都是人們構思想像造成的。

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經過什麼途徑導致鬼的產生?由於疾病。人們得了病就擔憂害怕,擔憂害怕就看見鬼出現。

凡人不病則不畏懼,故得病寢衽,畏懼鬼至。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大凡人們不得病就不害怕。所以得了病臥床不起,就害怕鬼來。害怕就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眼睛就會恍恍惚惚地看見「鬼」。

訂鬼

【評論主題】35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

【評論內容】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孔子說:「用政令來引導百姓,用刑法來整治百姓,百姓雖能免於犯罪,但無羞恥之心。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用道德教導百姓,用禮教來統一他們的言行,百姓們就既懂得羞恥又能使人心歸服。」

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老子說:「最有道德的人,從不標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標榜自己沒有離失道德,所以他並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嚴酷,盜賊就愈多。」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太史公說:這些說得都對!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壞的本源。

酷吏列傳序

---

孔子曰:「道...

【評論主題】37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下列那一選項最能說明作者修撰史書的態度?(A)嚴謹認真 (B)大膽假設 (C)訪察輿論 (D)主觀論斷

【評論內容】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有學問的人,閱覽的書籍極為廣博,但仍然要從「六藝」中查考可信的依據。《詩經》、《尚書》雖殘缺不全,然而有關虞、夏史事的記載還是可以看到的。

---

司馬遷〈伯夷列傳〉云:「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可見司馬遷之學術主張,尊崇何家思想?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教甄◆國文綜合題目- 103 年 - 高雄市103學年度公立幼兒園教師甄選-國語文#16641

答案:A

【評論主題】「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

【評論內容】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晉平公問晉國的樂師說:「我已經七十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樂師說:「晚了,為什麽不點燃蠟燭學習呢?」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樂師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年少時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時喜歡學習,就像是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時喜歡學習,就像是點蠟燭一樣明亮。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點燃蠟燭照明和摸黑走路比,比哪個...

【評論主題】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

【評論內容】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

蝜蝂是一種很能負重物的小昆蟲。當他走路遇著東西時,總會仰起頭來將物品拿過來背著。

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

當他所背的東西越來越重時,即使已經疲累了也不願意停止下來。牠的背上十分粗澀不光滑,所以即使東西堆積在背上也不會散落。到了最後,他終究被東西壓得爬不起來。

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有人看他可憐,就替他除去背上的重物。但是如果他還能爬行,就又恢復愛將東西放到自己背上的習性。

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往高處爬,即使用盡了力氣也不肯放棄攀爬,一直到牠墜落地面死亡為止。

今世之嗜取者...

【評論主題】5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孫子兵法.用間》下列選項,符合此文意旨的是:(A)戰爭是勞民傷財的事,應

【評論內容】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

凡是發動十萬大軍,出征到千里遠的地方,百姓的花費,公家的奉祿,每天就要用掉千兩金子。

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國內國外因此騷動不安,人民倦怠於出征的道路之上,因此而不得從事自己本業的,有七十萬家這麼多。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

士卒與家人相互守候數年,只為了爭奪那一日的勝利

《孙子兵法》用間(十三)

【評論主題】2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本文強調進德修業貴在:(A)專精一致 (B)積極有恒 (C)慎思明斷 (D)謹言慎行

【評論內容】

下列文句,與《論語》:「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意涵相近的選項是: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C)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D)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E)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高中(學測,指考)◆國文- 92 年 - 92指考國文#15747

答案:C,D

下列文句,與孔子所言:「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意涵最接近的是: 

(A)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魏徵〈諫太...

【評論主題】12 「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機裏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下列選項,與上文寓意無關的是:(A)人算不如天算 (B)智有所不足 (C)意外常見,變故常有 (D)聰明一世,糊

【評論內容】

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

本來是一張為捕魚而設的網,不料鴻雁卻落在網中;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蟬,不料後面卻有一隻黃雀想要吃它。

機裏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

可見天地之間萬物的道理實在太奧妙,玄機中還藏有另外的玄機,變幻中又會發生另外的變幻,人類的智慧和計謀又有什麼可仗恃的呢?

---

「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機裡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這段文字的主旨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智者遠見於未萌,而避危於未形 

(B)天機不可洩,睿智者能察而不言 

(C)巧智多謀者,常因好涉險而招難 

(D)世事變數之多,非巧計者可盡謀

國中會考基測◆國文科- 101 年 - 101年國中基測 國文#17334

答案:D

【評論主題】39 張潮《幽夢影》:「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依此說法,《幽夢影》最適合在那一季節閱讀?(A)春(B)夏(C)秋(D)冬

【評論內容】

張潮《幽夢影》云:「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依此原則,讀《書》應在哪一季節? 

(A)春 

(B)夏 

(C)秋 

(D)冬

教甄◆國文(國小幼兒)- 100 年 - 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100學年度第一次教師甄試國小國語文試題#7947

答案:D

張潮《幽夢影》云:「讀經宜冬,其神專也; 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 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若依此說,則春天最適合閱讀的是下列哪一本書? 

(A) 左傳 

(B) 離騷 

(C) 莊子 

(D) 戰國策

教甄◆國學常識與應用文- 97 年 - 097年 桃園縣國中教師甄是國文科專門科目國文#2145

答案:B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

【評論主題】35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史記.西南夷列傳》)下列選項,何者不適合用來形容上述情節?(A)星沉河漢(B)不自量力(C)以管窺

【評論內容】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滇王同漢朝使者說道:「漢朝和我國相比,哪個大?」漢朝使者到達夜郎,夜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這是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

夜郎自大

【評論主題】14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古詩〈驅車上東門〉)意指:(A)生命短暫(B)行踪飄忽(C)情比石堅(D)心期聖賢

【評論內容】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驅車出了上東門,回頭遙望城北,看見邙山墓地。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邙山墓地的白楊樹,長風搖蕩着枝條,萬葉翻動發出蕭蕭的聲響,松柏樹長滿墓路的兩邊。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陵墓的下面,是早已死去的先人,人死去就像墜入漫漫長夜。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寄身於永恆的黑暗中,沉睡於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春夏秋冬,流轉無窮,而人的一生,卻像早晨的露水,太陽一曬就消失了。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門,一去不返。人的壽命,並不像金子石頭那樣堅牢,經不起多少跌撞。 

萬歲更相迭,聖賢莫能度。

歲去年來,千歲萬...

【評論主題】31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其中「疏食」的意思與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A)米糧(B)玉食(C)膏粱(D)粗食

【評論內容】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樂在其中

【評論主題】43.《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其中的「徵」字與下列何者同義?(A)《臺灣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B)《國語.周語上》:「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

【評論內容】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證明

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

論語八佾篇第三

(A)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 →證明

資料內容文字脫漏,可疑的可信的內容互摻雜在一起;這是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有困難的所在

臺灣通史序

「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臺灣 通史序〉)「徵文」意謂: 

(A) 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 

(B) 蒐集文章 

(C) 徵詢有才學之人 

(D) 保存文化遺產

教甄◆國文內容意旨- 97 年 - 097年 桃園縣國中教師甄是國文科專門科目國文#2145

答案:A

「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連橫《台灣通史序》)的「徵」字,意謂 

(A)取證 

(B)收集 

(C)號召 

(D)蒐集

教甄◆國文字形、字音、字義 - 100...

【評論主題】22.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金石草木絲麻五穀六材,有適於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於人之耳目而適於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評論內容】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

象牙、犀角、珍珠、寶玉等奇異珍貴的物品,能讓人看了感到愉悅,但是不適合實用。

金石草木絲麻五穀六材,有適於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

金、石、草、木、絲、麻、五穀、六材,能適合實用,但用過就敗壞,不斷索取就會耗損用光。

悅於人之耳目而適於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

能讓人看了感到愉悅,而又適合實用;用它而不會壞掉,取它而不會竭盡;

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

賢能的人和不賢的人的收穫,各憑他們的才華;仁者和智者的見解,各隨他們的天分;

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

儘管才華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沒有人無收穫的,只有書啊!

搶救國文大作戰粉絲團

【評論主題】10.「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

【評論內容】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世人皆稱讚孟嘗君能夠羅致人才,人才因此而投靠他的門下,而他最後也憑這些人才的力量,從虎豹般凶惡的秦國手中逃脫。

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唉!孟嘗君只不過是那班會學雞啼叫、學狗爬進別人家中偷東西的傢伙們的頭目罷了。那談得上是羅致人才呢!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要不是這樣,憑著齊國強大的實力,只要得到一個真正配稱為人才的人才,就應該可以君臨天下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的力量嗎?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正因為雞鳴狗盜之輩出入他的家門,所以真正的人才就不來了。

張老師的部落閣

【評論主題】17.「唐得高麗而不能守,《述論稿》以為『實由吐蕃熾盛』,余謂此非主要之因也。其一在於遼東道遠,糧運艱阻,海航操縱,難得其人。」(岑仲勉《隋唐史》)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上述唐不能守高麗之因?(A)不教民

【評論內容】

唐得高麗而不能守,《述論稿》以為『實由吐蕃熾盛』,余謂此非主要之因也。

唐攻下高麗然而不能固守,《述論稿》認識『實在是由於吐蕃氣勢旺盛』,我認為這不是主要的原因。

其一在於遼東道遠,糧運艱阻,海航操縱,難得其人。

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遼東道路遙遠,糧食運送艱難阻隔,操縱船隻航行海洋,很難得到這些人才。

(A)不教民戰

叫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民去作戰

(B)越國以鄙遠

晉國要越過秦國而單獨伐鄭把鄭國當作他們的東部邊邑

(C)寡固不可以敵眾

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

(D)將弱不嚴,吏卒無常

將帥懦弱缺乏威嚴,列兵佈陣雜亂無常

搶救國文大作戰粉絲團

【評論主題】1.《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旨在說明:(A)人心之難測(B)環境之影響(C)境界之提昇(D)萬物之同源

【評論內容】

晏子使楚楚為小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晏子被派遣到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

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

【評論主題】28.劉基〈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皐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皐之業耶?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姦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

【評論內容】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于市,賈十倍,人爭鬻之。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很會收藏橙柑,經歷嚴寒和酷暑也不會潰爛,拿出來還是光采鮮亮,質地如溫玉而顏色如黃金。放在市場中,要價比平常高十倍,人們卻爭相購買。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乾若敗絮。

我也花錢買了一個,打開來,像有一陣煙撲向口鼻,檢視裡面,發現乾得像破舊的棉絮。

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

我覺得我奇怪,就問他:「你所賣給人的橙柑,是要用來盛在祭器裡祭祀上天、招待賓客的呢?還是炫耀外表來愚弄那些傻子、盲人的呢?這樣騙人,太過分了吧!」

...

【評論主題】35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繫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

【評論內容】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

春秋時代,有一次吳國的公子季札要出使晉國,他一路往北走,路經徐國的時候去拜見了徐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佩掛的寶劍,可是又不好意思說出口。

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

季札看了,心裡也明白,然而,他還要出使到其他國家,不能不帶佩劍,所以沒有立刻獻上。

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繫之徐君冢樹而去。

等到出使回來,季札又經過徐國時,徐君已死。於是他便解下寶劍,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枝上然後離開。

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

他的隨從看到這情形,就跟季札說:「徐君已經死了,你還把劍掛在樹上給誰呢?」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季札回答:「話不能這樣說。當時在我心裡已答應將寶劍送他,怎麼可以因為他已經死了,便違背我心裡對他的承諾呢!」 

季札掛劍

【評論主題】33 張潮云:「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幽夢影》)作者所欲表達的主要意旨是:(A)人生經驗的多寡,決定讀者領悟的深淺(B

【評論內容】

張潮《幽夢影》裡嘗言:「少年讀書,如隙中□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 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請推敲其意,選出空格處最合適填入的字: 

(A)攬 

(B)賞 

(C)窺

(D)盼

警察/一般警察/鐵路◆國文- 103 年 - 103年士級晉佐級國文(包括公文格式用語)#17883

答案:C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其中「窺月」、「望月」、「玩月」指的是三種讀書的: 

(A)場所 

(B)進境

(C)方法 

(D)態度

初等/五等/佐級◆國文- 101 年 - 101年 地方五等 其他類科#9379

答案:B

張潮《幽夢影》有一段話:「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

【評論主題】32 《顏氏家訓》云「有志尚著,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此語在強調何者的重要性?(A)磨練(B)學習(C)立志(D)勤勞

【評論內容】

有志尚著,遂能磨礪,以就素業;

具有崇高志向的人,就能修養鍛鍊,以成就其清素高尚的學業;

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

如果沒有實踐志向,不知奮勉讀書的人,從此就懶惰怠慢,於是就成為普通人了

顏氏家訓

【評論主題】27 孫大偉創作的汽車廣告詞:「我是當了爸爸後,才學會當爸爸的」,與下列那一段古文所闡述的事實最接近?(A)大孝終身慕父母(B)樂只君子,民之父母(C)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D)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評論內容】

(A)大孝終身慕父母

最孝順的人是終身都愛慕著父母

(B)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

(C)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

以奉事父親的方式,去奉事母親,那愛心是相同的

(D)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凡事要有先後順序),沒有先學生養孩子再去嫁人的事

【評論主題】17 李白〈將進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中的「鐘鼓饌玉」喻指:(A)用餐的禮節(B)飯後的歌舞(C)餐前音樂(D)富貴生活

【評論內容】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 以上詩句想要表達的意思近於: 

(A)遭逢雙親的老去,卻無能為力 

(B)家財萬貫如流水,終究帶不走 

(C)感嘆光陰的流逝,宜及時行樂

(D)面對人生的起伏,得失都接受

警察/一般警察/鐵路◆國文- 102 年 - 102年 佐級鐵路人員-材料管理、運輸營業、車輛調度-【國文】#10372

答案:C

【評論主題】20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德行》)管寧之所以與華歆絕交,

【評論內容】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翻土種菜,看見地上翻出一小塊黃金,管寧依然揮動鋤頭,把金子當作是尋常的瓦石一樣;華歆把它撿起來,然後才丟掉。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又有一次,兩人同席讀書,有人乘一輛豪華的軒車從門前經過,管寧照樣讀他的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觀看。於是管寧把座席割成兩半,分開座位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

【評論主題】二、甲拾得乙的身分證,乃變造其影本,向丙銀行申請信用卡。丙未仔細審查就核發信用卡給甲,甲將信用卡刷爆後,丙向乙求償,是否有理?乙應該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25 分)

【評論內容】

千鎚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採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石灰吟

【評論主題】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中「去留」指的是「去」的意思,下列文句「」內的詞語,與此用法相同的是:(A)曾子之孝行早已名聞「遐邇」(B)極權政治使民心不敢有

【評論內容】

李遠哲院長在學術界名聞「遐邇」→遠近

(A)反義複詞

(B)偏義複詞 

(C)同義複詞 

普考◆國文(無公文)- 偏義複詞、反義複詞、同義複詞#10601

答案:A

【評論主題】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中「去留」指的是「去」的意思,下列文句「」內的詞語,與此用法相同的是:(A)曾子之孝行早已名聞「遐邇」(B)極權政治使民心不敢有

【評論內容】

李遠哲院長在學術界名聞「遐邇」→遠近

(A)反義複詞

(B)偏義複詞 

(C)同義複詞 

普考◆國文(無公文)- 偏義複詞、反義複詞、同義複詞#10601

答案:A

【評論主題】33 《國語.周語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上文旨在強調:(A)政府要隨時防範風災水患的發生 (B)政府要讓人民有表達意見的自由(

【評論內容】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防止老百姓的嘴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後果更嚴重。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決口奔流,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將如此。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於開導而讓人說話。

搶救國文大作戰粉絲團

【評論主題】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中「去留」指的是「去」的意思,下列文句「」內的詞語,與此用法相同的是:(A)曾子之孝行早已名聞「遐邇」(B)極權政治使民心不敢有

【評論內容】

李遠哲院長在學術界名聞「遐邇」→遠近

(A)反義複詞

(B)偏義複詞 

(C)同義複詞 

普考◆國文(無公文)- 偏義複詞、反義複詞、同義複詞#10601

答案:A

【評論主題】10 下列文句均有「相」字,前後讀音和詞義都相同的選項是:(A)左鄰右舍,應發揮守望「相」助的美德/我「相」信他是真君子,不會為非作歹(B)實不「相」瞞,我早在五年前就結婚了/如果你決定參選,我一定鼎

【評論內容】

下列文句「」內的字,意義與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A)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代詞性助詞,單向

(B)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代詞性助詞,單向

(C)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代詞性助詞,單向

(D)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擔任 輔佐

初等/五等/佐級◆國文- 99 年 - 99年司法五等 第二次#3785

答案:D

下列選項中的「相」字,何者作動詞用? 

(A)守望「相」助 彼此、交互,兩方面都進行。副詞

(B)「相」夫教子 輔佐、幫助。副詞

(C)旗鼓「相」當 比較一下,合併著說兩方面比較的結果。副詞

(D)實不「相」瞞 由交互的意義演變為單方面的意義,表示動作是由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助詞

初等/五等/佐級◆國文- 101 年 - 101年 初等考試 國文 其他類科 1-25#7465

答案:B

【評論主題】15 「從小背四書五經長大,訓練他敏於感受,而儒教中的□□□□,讓他慣以顏回自況;年紀稍長,周公(周夢蝶)除了認真參禪,自認更受老莊影響而接近陶淵明,天真浪漫的想法充塞胸中,而行徑仍一本儒家精神,□□

【評論內容】

【自況】

自比、以他人比方自己。

《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陶潛字元亮,……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新唐書.卷一六八.王叔文傳》:「廣陵王為太子,群臣皆喜,獨叔文有憂色,誦杜甫諸葛亮祠詩以自況,歔欷泣下。」

【評論主題】3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下列選項何者符合上

【評論內容】

公孫丑下(一)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說:「時機有利不如城池堅固重要,城池堅固不如得到民心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譬如內城只有三里長,外郭只有七里長,包圍而加以攻擊卻無法戰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能夠包圍而加以攻擊,來犯的一定是時機有利;然而卻無法戰勝,這是時機有利不如城池堅固重要。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有的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堅銳,儲糧不是不多;原城的軍民卻棄守逃離,這是城池堅固不如得到民心重要。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評論主題】16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醜,亦復效岳遊遨,於是羣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文中左太沖的行為與下列文句之義最相近的是:(A)畫虎不成反類犬(B)

【評論內容】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醜,亦復效岳遊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世說新語‧容止》本文所述左太沖的行為,可用下列那一成語說明: 

(A)吳牛喘月 

(B)平分春色 

(C)東施效顰 

(D)咎由自取

初等/五等/佐級◆國文- 102 年 - 102年 司法五等 國文#10819

答案:C

【評論主題】13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荊人之敗,其原因類似:(A)

【評論內容】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楚國人要去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里設立標記。澭水突然上漲上,楚國人不知道,還是順著(原來的)標記在夜間渡水,(結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驚駭的聲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樣。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以前他們設立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根據標記)渡水的,現在水位已經變化,水漲了很多,(可是)楚國人還是照著原來的標記渡水,這是他們為什麼慘敗的原因。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為治,豈不悲哉!

現在的國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

【評論主題】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

【評論內容】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

有個叫穎考叔的,是穎穀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

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穎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莊公問他為什麼這樣。穎考叔答道:「我家中有母親,未吃過君王的肉羹,請允許我拿去送給她。」

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送東西給她,唯獨我沒有!」穎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麼意思?」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後悔的心情。

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

穎考叔答道:「您有...

【評論主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德行》)【題組】47 下列選項符合故

【評論內容】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翻土種菜,看見地上翻出一小塊黃金,管寧依然揮動鋤頭,把金子當作是尋常的瓦石一樣;華歆把它撿起來,然後才丟掉。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又有一次,兩人同席讀書,有人乘一輛豪華的軒車從門前經過,管寧照樣讀他的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觀看。於是管寧把座席割成兩半,分開座位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

【評論主題】46 「花居盆內終乏生機,鳥入籠中便減天趣。不若山間花鳥錯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會心。」(《菜根譚》)作者借此表達何種理念?(A)知足常樂 (B)安貧樂道 (C)崇尚自然 (D)人貴自適

【評論內容】

花居盆內終乏生機,鳥入籠中便減天趣。

花卉被栽植在盆裡就顯得缺乏自然生機,飛鳥被關進籠中就會減少天然情趣;

不若山間花鳥錯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會心。

那些都不如山間的野花野鳥那樣顯得艷麗自在,因為它們自由生存於大自然景色中,看起來總比經過人工修飾的顯得賞心悅目。

人為乏生趣,天機在自然

【評論主題】題目:閱讀下文,回答第43題至第44題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評論內容】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唉!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想法,跟上述兩種表現有所不同,為什麼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們不會因為環境的順心而歡喜,也不會因為個人的失意而悲哀。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他們處於政府高位時,就擔心自己遠離百姓,了解不到民間疾苦;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他們處於偏遠的江湖,屏退在野時,又恐怕領袖高高在上,自己連進諫獻策也有心無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這樣上進亦憂心,後退也憂心,那麼要到什麼時候才快樂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我想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一般人還未知道要擔憂之前,他們已經有所擔憂,在天下一般人都快樂了之後,他們才享受到快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唉!要是沒有這樣的人,我還可以跟誰在一起呢?

岳陽樓記

【評論主題】33 《國語.周語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上文旨在強調:(A)政府要隨時防範風災水患的發生 (B)政府要讓人民有表達意見的自由(

【評論內容】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防止老百姓的嘴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後果更嚴重。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決口奔流,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將如此。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於開導而讓人說話。

搶救國文大作戰粉絲團

【評論主題】42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詩中「緣」字,與下列選項之「緣」字,何者意義相同?(A)《荀子.議兵》:「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B)陶淵明〈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

【評論內容】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花間小路,不曾因為有客而清掃,這柴門今天才為您來而打開

(A)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

把鄧地一帶的山林作為它的邊界屏障,拿方城來圍繞保護自己

(B)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沿著溪水划船往前走,忘記走了多遠

(C)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

(D)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以如此的作為,去求如此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般

【評論主題】30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最接近下列那一個成語:

【評論內容】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梁惠王說:「寡人對於國家,可說盡了心力了。河內饑荒,便將人民遷移到河東,將河東的米糧遷移到河內;河東饑荒也是一樣。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觀察鄰國的施政,沒有像寡人一般用心的。但鄰國的人民並未更少,寡人的人民並未更多,為什麼呢?」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孟子回答說:「大王好戰,我願用戰爭作比喻。戰鼓咚咚響起,短兵相接,便拋棄甲冑倒拖兵器而逃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有的逃了一百步之後停止,...

【評論主題】31 「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墨子.兼愛下》)下列選項最切合本文意涵的是:(A)視人如己 (B)當仁不讓 (C)和平相處 (D)愛其所愛

【評論內容】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對待別人的家族,就像對待自己的.....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36 「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凡人不病則不畏懼,故得病寢衽,畏懼鬼至。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王充〈訂鬼〉)根據上

【評論內容】

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大凡天地之間,有鬼,不是人死後精神形成的,都是人們構思想像造成的。

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經過什麼途徑導致鬼的產生?由於疾病。人們得了病就擔憂害怕,擔憂害怕就看見鬼出現。

凡人不病則不畏懼,故得病寢衽,畏懼鬼至。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大凡人們不得病就不害怕。所以得了病臥床不起,就害怕鬼來。害怕就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眼睛就會恍恍惚惚地看見「鬼」。

訂鬼

【評論主題】「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

【評論內容】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晉平公問晉國的樂師說:「我已經七十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樂師說:「晚了,為什麽不點燃蠟燭學習呢?」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樂師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年少時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時喜歡學習,就像是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時喜歡學習,就像是點蠟燭一樣明亮。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點燃蠟燭照明和摸黑走路比,比哪個...

【評論主題】37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下列那一選項最能說明作者修撰史書的態度?(A)嚴謹認真 (B)大膽假設 (C)訪察輿論 (D)主觀論斷

【評論內容】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有學問的人,閱覽的書籍極為廣博,但仍然要從「六藝」中查考可信的依據。《詩經》、《尚書》雖殘缺不全,然而有關虞、夏史事的記載還是可以看到的。

---

司馬遷〈伯夷列傳〉云:「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可見司馬遷之學術主張,尊崇何家思想?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教甄◆國文綜合題目- 103 年 - 高雄市103學年度公立幼兒園教師甄選-國語文#16641

答案:A

【評論主題】35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

【評論內容】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孔子說:「用政令來引導百姓,用刑法來整治百姓,百姓雖能免於犯罪,但無羞恥之心。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用道德教導百姓,用禮教來統一他們的言行,百姓們就既懂得羞恥又能使人心歸服。」

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老子說:「最有道德的人,從不標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標榜自己沒有離失道德,所以他並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嚴酷,盜賊就愈多。」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太史公說:這些說得都對!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壞的本源。

酷吏列傳序

---

孔子曰:「道...

【評論主題】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

【評論內容】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

蝜蝂是一種很能負重物的小昆蟲。當他走路遇著東西時,總會仰起頭來將物品拿過來背著。

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

當他所背的東西越來越重時,即使已經疲累了也不願意停止下來。牠的背上十分粗澀不光滑,所以即使東西堆積在背上也不會散落。到了最後,他終究被東西壓得爬不起來。

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有人看他可憐,就替他除去背上的重物。但是如果他還能爬行,就又恢復愛將東西放到自己背上的習性。

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往高處爬,即使用盡了力氣也不肯放棄攀爬,一直到牠墜落地面死亡為止。

今世之嗜取者...

【評論主題】12 「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機裏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下列選項,與上文寓意無關的是:(A)人算不如天算 (B)智有所不足 (C)意外常見,變故常有 (D)聰明一世,糊

【評論內容】

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

本來是一張為捕魚而設的網,不料鴻雁卻落在網中;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蟬,不料後面卻有一隻黃雀想要吃它。

機裏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

可見天地之間萬物的道理實在太奧妙,玄機中還藏有另外的玄機,變幻中又會發生另外的變幻,人類的智慧和計謀又有什麼可仗恃的呢?

---

「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機裡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這段文字的主旨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智者遠見於未萌,而避危於未形 

(B)天機不可洩,睿智者能察而不言 

(C)巧智多謀者,常因好涉險而招難 

(D)世事變數之多,非巧計者可盡謀

國中會考基測◆國文科- 101 年 - 101年國中基測 國文#17334

答案:D

【評論主題】10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其中「窺月」、「望月」、「玩月」指的是三種讀書的:(A)場所 (B)進境 (C)方法 (D)

【評論內容】

張潮云:「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幽夢影》)作者所欲表達的主要意旨是: 

(A)人生經驗的多寡,決定讀者領悟的深淺

(B)閱讀書籍更廣泛,人生經驗自會更深厚 

(C)讀書沒有長幼之分,看的愈多學的愈多 

(D)學習沒有階段之別,學早或晚各有收穫

初等/五等/佐級◆國文- 101 年 - 101年 司法五等 國文(包括公文格式用語)#9076

答案:A

張潮《幽夢影》裡嘗言:「少年讀書,如隙中□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 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請推敲其意,選出空格處最合適填入的字: 

(A)攬 

(B)賞 

(C)窺

(D)盼

警察/一般警察/鐵路◆國文-...

【評論主題】11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南朝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本詩的意旨是:(A)寄託政治抱負 (B)表明隱居心意 (C)冀得賢人相佐 (D)思念遠方友朋

【評論內容】山中何所有?你問我山中有什麼。嶺上多白雲。那我就告訴你,這個山中只有白雲,我擁有白雲。只可自怡悅,只有在山中,我才擁有它,只要看到.....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5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孫子兵法.用間》下列選項,符合此文意旨的是:(A)戰爭是勞民傷財的事,應

【評論內容】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

凡是發動十萬大軍,出征到千里遠的地方,百姓的花費,公家的奉祿,每天就要用掉千兩金子。

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國內國外因此騷動不安,人民倦怠於出征的道路之上,因此而不得從事自己本業的,有七十萬家這麼多。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

士卒與家人相互守候數年,只為了爭奪那一日的勝利

《孙子兵法》用間(十三)

【評論主題】2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本文強調進德修業貴在:(A)專精一致 (B)積極有恒 (C)慎思明斷 (D)謹言慎行

【評論內容】

下列文句,與《論語》:「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意涵相近的選項是: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C)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D)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E)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高中(學測,指考)◆國文- 92 年 - 92指考國文#15747

答案:C,D

下列文句,與孔子所言:「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意涵最接近的是: 

(A)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魏徵〈諫太...

【評論主題】5.下列文句皆出自《荀子.勸學》,何者最適合用來闡述環境對人的影響?(A)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B)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C)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

【評論內容】

(A)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肉腐爛就生出蛆,魚乾枯而生出蠹蟲;懶惰驕傲忘記修身,紕漏就會來到

(B)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不一步步累積,就無法走到千里之遠;不積聚小水流,就無法成為江海

(C)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君子住家一定要選擇所在,交遊一定要接近賢士,為的是防止壞事誘惑而接近中道

(D)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靛青,從藍草中提煉,卻比藍草更青;冰,由水凝結而成,卻比水更冷

勸學

【評論主題】3.(陶潛)為彭澤令,……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南史.隱逸.陶潛傳》)文中「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顯現了怎樣的精神?(A)易子

【評論內容】(陶潛)為彭澤令,……送一力給其子,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家眷未能隨行。由於他護子心切,便派遣了一位長工回去幫忙,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並附上書信告訴兒子說:「你的日常生活收支僅能平衡.....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39 張潮《幽夢影》:「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依此說法,《幽夢影》最適合在那一季節閱讀?(A)春(B)夏(C)秋(D)冬

【評論內容】

張潮《幽夢影》云:「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依此原則,讀《書》應在哪一季節? 

(A)春 

(B)夏 

(C)秋 

(D)冬

教甄◆國文(國小幼兒)- 100 年 - 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100學年度第一次教師甄試國小國語文試題#7947

答案:D

張潮《幽夢影》云:「讀經宜冬,其神專也; 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 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若依此說,則春天最適合閱讀的是下列哪一本書? 

(A) 左傳 

(B) 離騷 

(C) 莊子 

(D) 戰國策

教甄◆國學常識與應用文- 97 年 - 097年 桃園縣國中教師甄是國文科專門科目國文#2145

答案:B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

【評論主題】40 《幽夢影》:「少年人須有老成之識見,老成人須有少年之襟懷。」下列有關這段文句的闡釋,何者錯誤?(A)少年人與老成人有值得互相學習之處(B)老成人的識見必定高過少年人,少年人的襟懷必定勝過老成人(

【評論內容】「少年人須有老成之識見;老年人須有少年之襟懷。」(《幽夢影》)此段文句的意思與下列何者最相近? (A)人無法不老,但要學習讓自已老得更高貴。 (B)我喜歡有老人般穩重的年輕人,也欣賞有青春血性的老.....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35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史記.西南夷列傳》)下列選項,何者不適合用來形容上述情節?(A)星沉河漢(B)不自量力(C)以管窺

【評論內容】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滇王同漢朝使者說道:「漢朝和我國相比,哪個大?」漢朝使者到達夜郎,夜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這是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

夜郎自大

【評論主題】31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其中「疏食」的意思與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A)米糧(B)玉食(C)膏粱(D)粗食

【評論內容】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樂在其中

【評論主題】14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古詩〈驅車上東門〉)意指:(A)生命短暫(B)行踪飄忽(C)情比石堅(D)心期聖賢

【評論內容】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驅車出了上東門,回頭遙望城北,看見邙山墓地。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邙山墓地的白楊樹,長風搖蕩着枝條,萬葉翻動發出蕭蕭的聲響,松柏樹長滿墓路的兩邊。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陵墓的下面,是早已死去的先人,人死去就像墜入漫漫長夜。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寄身於永恆的黑暗中,沉睡於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春夏秋冬,流轉無窮,而人的一生,卻像早晨的露水,太陽一曬就消失了。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門,一去不返。人的壽命,並不像金子石頭那樣堅牢,經不起多少跌撞。 

萬歲更相迭,聖賢莫能度。

歲去年來,千歲萬...

【評論主題】43.《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其中的「徵」字與下列何者同義?(A)《臺灣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B)《國語.周語上》:「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

【評論內容】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證明

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

論語八佾篇第三

(A)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 →證明

資料內容文字脫漏,可疑的可信的內容互摻雜在一起;這是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有困難的所在

臺灣通史序

「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臺灣 通史序〉)「徵文」意謂: 

(A) 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 

(B) 蒐集文章 

(C) 徵詢有才學之人 

(D) 保存文化遺產

教甄◆國文內容意旨- 97 年 - 097年 桃園縣國中教師甄是國文科專門科目國文#2145

答案:A

「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連橫《台灣通史序》)的「徵」字,意謂 

(A)取證 

(B)收集 

(C)號召 

(D)蒐集

教甄◆國文字形、字音、字義 - 100...

【評論主題】28.劉基〈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皐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皐之業耶?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姦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

【評論內容】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于市,賈十倍,人爭鬻之。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很會收藏橙柑,經歷嚴寒和酷暑也不會潰爛,拿出來還是光采鮮亮,質地如溫玉而顏色如黃金。放在市場中,要價比平常高十倍,人們卻爭相購買。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乾若敗絮。

我也花錢買了一個,打開來,像有一陣煙撲向口鼻,檢視裡面,發現乾得像破舊的棉絮。

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

我覺得我奇怪,就問他:「你所賣給人的橙柑,是要用來盛在祭器裡祭祀上天、招待賓客的呢?還是炫耀外表來愚弄那些傻子、盲人的呢?這樣騙人,太過分了吧!」

...

【評論主題】10.「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

【評論內容】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世人皆稱讚孟嘗君能夠羅致人才,人才因此而投靠他的門下,而他最後也憑這些人才的力量,從虎豹般凶惡的秦國手中逃脫。

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唉!孟嘗君只不過是那班會學雞啼叫、學狗爬進別人家中偷東西的傢伙們的頭目罷了。那談得上是羅致人才呢!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要不是這樣,憑著齊國強大的實力,只要得到一個真正配稱為人才的人才,就應該可以君臨天下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的力量嗎?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正因為雞鳴狗盜之輩出入他的家門,所以真正的人才就不來了。

張老師的部落閣

【評論主題】22.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金石草木絲麻五穀六材,有適於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於人之耳目而適於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評論內容】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

象牙、犀角、珍珠、寶玉等奇異珍貴的物品,能讓人看了感到愉悅,但是不適合實用。

金石草木絲麻五穀六材,有適於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

金、石、草、木、絲、麻、五穀、六材,能適合實用,但用過就敗壞,不斷索取就會耗損用光。

悅於人之耳目而適於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

能讓人看了感到愉悅,而又適合實用;用它而不會壞掉,取它而不會竭盡;

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

賢能的人和不賢的人的收穫,各憑他們的才華;仁者和智者的見解,各隨他們的天分;

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

儘管才華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沒有人無收穫的,只有書啊!

搶救國文大作戰粉絲團

【評論主題】17.「唐得高麗而不能守,《述論稿》以為『實由吐蕃熾盛』,余謂此非主要之因也。其一在於遼東道遠,糧運艱阻,海航操縱,難得其人。」(岑仲勉《隋唐史》)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上述唐不能守高麗之因?(A)不教民

【評論內容】

唐得高麗而不能守,《述論稿》以為『實由吐蕃熾盛』,余謂此非主要之因也。

唐攻下高麗然而不能固守,《述論稿》認識『實在是由於吐蕃氣勢旺盛』,我認為這不是主要的原因。

其一在於遼東道遠,糧運艱阻,海航操縱,難得其人。

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遼東道路遙遠,糧食運送艱難阻隔,操縱船隻航行海洋,很難得到這些人才。

(A)不教民戰

叫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民去作戰

(B)越國以鄙遠

晉國要越過秦國而單獨伐鄭把鄭國當作他們的東部邊邑

(C)寡固不可以敵眾

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

(D)將弱不嚴,吏卒無常

將帥懦弱缺乏威嚴,列兵佈陣雜亂無常

搶救國文大作戰粉絲團

【評論主題】1.《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旨在說明:(A)人心之難測(B)環境之影響(C)境界之提昇(D)萬物之同源

【評論內容】

晏子使楚楚為小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晏子被派遣到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

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

【評論主題】37.契約成立後,若有於訂約當時不可預料之情況發生時,得經由法院裁量以公平分配契約當事人間之風險。此項原則稱為:(A)信賴保護原則 (B)不溯及既往原則 (C)情事變更原則 (D)衡平原則

【評論內容】第227條之2(情事變更原則)契約成立後,情事變更,非當時所得預料,而依其原有效果顯失公平者.....

【評論主題】43 〈東門行〉:「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餔糜。』」此詩敘述的情景與下列選項何者較為貼近?(A)從軍報國的

【評論內容】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

男主人為求一家人活路,本來已決定不顧後果,離家出走去作國法不容之事,但又心念家人,放心不下,又到家中,但看到家中的情形,心裏更加的悲傷。

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

盆裡沒有一斗半斗米的儲藏,回頭看衣架上也沒有衣衫

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

他下定決心,拔劍出東門,善良的妻子不願丈夫去赴險,拉著丈夫的衣角痛哭試圖挽回

「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餔糜。

妻子動之以情,告訴丈夫別人家只求有錢有勢,我只願跟你一齊喝粥。

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

看在老天爺與孩子的份上,你這樣做是行不通的。」

「咄!行!吾去為遲!白髮時下難久居。」

走開!我要走了!我現在下定決心已經太晚了!頭髮都白了,也掉落下來,恐怕也很難熬住貧窮繼續活下去了。」

東門行

【評論主題】35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繫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

【評論內容】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

春秋時代,有一次吳國的公子季札要出使晉國,他一路往北走,路經徐國的時候去拜見了徐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佩掛的寶劍,可是又不好意思說出口。

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

季札看了,心裡也明白,然而,他還要出使到其他國家,不能不帶佩劍,所以沒有立刻獻上。

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繫之徐君冢樹而去。

等到出使回來,季札又經過徐國時,徐君已死。於是他便解下寶劍,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枝上然後離開。

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

他的隨從看到這情形,就跟季札說:「徐君已經死了,你還把劍掛在樹上給誰呢?」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季札回答:「話不能這樣說。當時在我心裡已答應將寶劍送他,怎麼可以因為他已經死了,便違背我心裡對他的承諾呢!」 

季札掛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