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2.學習障礙學生的鑑定標準有所謂「經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介入,仍難有效改善」。其理念與下列何者最相近?
(A)習得無助
(B)無縫轉銜
(C)個別化教學
(D)對教學的反應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72858
統計:A(535),B(81),C(252),D(2330),E(0)

用户評論

【用戶】Fu-Ting Lin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介入反應模式→教學前介入的概念避免偽陽性(不是學障卻被鑑定為學障)發生也更容易篩選出偽陰性(是學障卻沒被發現)學生此介入模式可以減少特教資源浪費讓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透過三層介入被篩選出來↓如下說明Fuchs等人(2002)提出RTI的鑑定學習障礙模式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評量過程:前三個階段在普通教育中進行,最後一個階段在特殊教育中實施。步驟一:篩選高危險群學生,主要在普通教育中進行。步驟二:提昇普通教學成效(第一層介入),主要以補充班級普通班教學與檢核學生在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效。步驟三:診斷性嘗試教學(第二層介入),以普通班級教學內容為基礎,提供學生相關補充教材。步驟四:特殊教育鑑定與安置(第三層介入),並進行學障鑑定,依學生的學習表現結果,並進行相關鑑定的過程,排除其它障礙因素,以確認學習障礙的資格。

【用戶】黑白貓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response to intervention(RTI)

【用戶】14意思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補充相關題目24.轉介前介入之執行對學習障礙鑑定的影響,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提供後續學習服務之參考 (B)具有學習障礙學生篩選功能 (C)增加學習障礙學生鑑定效益 (D)學習障礙學生偽陰性比率降低 答案為D線上測驗: /reponse.php?id=41526450#ixzz5h53Ns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