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2.編序教學法是依據下列何者理論所發展出來的?
(A)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
(B)桑代克的工具制約
(C)斯肯納的操作制約
(D)班都拉的社會學習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46277
書單:♥操作制約學習原理發展出來的教學法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操作制約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被稱為工具制約或工具學習。操作制約與古典制約有所不同,操作制約的作用對象,是個體原來就已經自願進行的行為;而古典制約則是使個體產生非自願反應的作用。操作制約的第一位研究者是愛德華·桑代克(1874-1949),桑代克觀察他的貓試圖逃出他所設計的迷箱的行為[1]。第一次貓花了很長時間才從箱子裡逃出。有了經驗之後,無效的行為出現頻率逐漸減少,而成功的行為出現頻率則逐漸增加,此外貓成功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釋,成功的行為產生滿足的結果,而這種結果經由經驗被"印入"(stamped in),使得成功行為的出現增加。失敗的行為則產生厭惡結果,因而被剔除(stamped out),造成失敗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簡單的說,某些結果能夠增強行為,而某些結果能夠減弱行為。斯金納(1904-1990)以桑代克的理論作為基礎,建立了關於增強、懲罰與消弱的詳細的操作制約理論。

【用戶】m,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編序教學法(Programmed Instruction);循序自學法、計畫學習法(1) 行為主義操作制約,刺激反應聯結論,強調(a)連鎖化反應 (b)後效強化(2) 過程:確認教材→教材分析成細目→以邏輯編序教材細目→學生個別照著已編序的教材自行學習→學生作答已編序教材的試題→學生立馬自行核對答案以達到自我增強→學生依答題結果繼續學習或重新學習(3) 優點:(1)循序漸進 (2)適應個別差異 (3)及時增強 (4)以學習者經驗不斷優化教材(4) 缺點:(1)缺乏師生互動 (2)缺乏教育社會功能 (3)限制創造思考 (4)教材編制不易(5) 教材:(a)史金納(Skinner)直線式編序(問答題)           (b)克勞德(Crowder)分枝式編序(選擇題)

【用戶】Mac Liang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史金納(「Skin」ner) 一 編「序」教學法 一 「操作」制約 → 「Skin(皮膚)」 要好,需要多 程「序」的保養 「操作」。

【用戶】Emma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編序教學法學習理論:斯金納-操作條件作用。原本斯金納將此稱為編序學習。編序教學原則1.確認起點/終點行為(行為目標)2.將教學單元分成多個小單元,由易而難3.採用斯金納學習理論中的連續漸進法,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第二個問題的基礎,以此類推4.採用斯金納後效強化的原理,使用教學機測驗5.個別化教學6.在自動情境下學習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