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22. 關於「介入反應模式」(Response-To-Intervention, RTI)的概念,下列何者正確? (A) 經濟成本較高,故不容易實施 (B) 是一種通用架構,任何適當的有效教學或介入服

【評論內容】Fletcher等人(2004)認為傳統上對於學習障礙的鑑定,是以「測驗與處理(test and treat)」進行,亦即學生必需先經過鑑定的程序,確認其學習障礙的資格後,才能接受特殊教育的服務。但是RTI則將測驗與處理模式改為「處理與測驗(treat and test)」模式,亦即學生可以先接受介入服務的觀察與篩選,經由這種介入歷程,來評估學生是否有具有學習障礙。有許多學生因為在普通教育的教學環境中,沒有獲得適當的教學,而須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務。如果能提高普通教育的品質,學習障礙學生的人數就可以減少。Fuchs等人(2002)提出RTI的鑑定學習障礙模式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評量過程:前三個階段在普通教育中進行,最後一個階段在特殊教育中實施。(1)步驟一:篩選高危險群學生,主要在普通教育中進行。(2)步驟二:提昇普通教學成效(第一層介入),主要以補充班級普通班教學與檢核學生在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效。(3)步驟三:診斷性嘗試教學(第二層介入),以普通班級教學內容為基礎,提供學生相關補充教材。(4)步驟四:特殊教育鑑定與安置(第三層介入),並進行學障鑑定,依學生的學習表現結果,並進行相關鑑定的過程,排除其它障礙因素,以確認學習障礙的資格。https://belleb05588.pixnet.net/blog/post/46756852-%E4%BB%8B%E5%85%A5%E5%8F%8D%E6%87%89%E6%A8%A1%E5%BC%8F%28responsivenes

【評論主題】20. 高一陳老師班上有一位聽障學生小柔,陳老師拿著以下小柔的聽力圖諮詢資源班的林老師,請問以下哪一項林老師的建議和說明是不合適的? (A)小柔兩側的聽力損失有很大的落差,建議老師把小柔的座位安排在面

【評論內容】

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50/new/column_article.asp?pno=17&RR=R1

聽力障礙可依病變位置不同區分為:

傳導性聽力障礙:原因發生在外耳、中耳,常見的有耳垢栓塞、鼓膜穿孔、中耳積水、聽小骨斷裂等狀況。傳導性聽力障礙通常的聽力損失會在輕度到中度。而且常可藉由藥物治療或手術來改善。感音神經性聽障:原因發生在內耳或聽神經,造成神經性聽力損失包括濾過性病毒的傳染、耳毒性藥物的治療、老化和暴露在噪音環境中。感音性聽障的病變以在內耳較多,多有響音重振現象,也就是低音聽不清楚,大聲則不能忍受。許多此類型的聽障者高頻部份的聽力會比低頻部份的差,因此低頻的母音比較能聽得到而高頻的子音卻往往聽不清楚,臨...

【評論主題】主張「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的學者為下列哪一位?((A) Bandura (B) Ausubel (C) Bruner (D) Guilford)

【評論內容】D 基爾福(Guildford)從1950年代起就不斷探討人類智能的因子結構,早期他認為智力共分內容、運思與成果等三個層面,此三個層面又各自包含了不同因子。 在內容層面包括圖形、符號、語意與行為等四個小類型; 在運作層面包括了評價、聚歛性思考、擴散性思考、記憶與認知等五個小類型; 在成果層面包括了單位、類別、關係、系統、變換與推測等六個小類型

【評論主題】59. 根據學者 Cummins(1981)的研究,教導孩子多種語言的結果是:(A)第一種語言會阻礙孩子第二種語言的學習(B)第一種語言會促進孩子第二種語言的學習(C)早年多種語言的學習無意義(D)早

【評論內容】

Cummins (1979) 的「語言互助假設」(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n指出:第二語言學習建立在母語的基礎上面,母語非但不是學習負擔,反而是n6 張學謙n任何語言學習的資源。相關研究發現,母語及第二語言的讀寫能力息息相關:n母語讀寫能力能有效的支持第二語言的讀寫發展;母語學習而來的學術語言能n力,也可以轉移到第二語言。Cummins (2007: 238) 將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互n助關係表達的相當清楚,他認為:n學生的第一語言不是提升第二語言能力的敵人;相反的,要是使n用雙語教學策略,將學生的第一語言視為認知和語言資源,學生n的第一語言就能作為邁向第二語言的墊腳石,成為邁向更高階段n第二語言成就的鷹架。nCummins (2007) ...

【評論主題】52. 「有些讀者投入在課文及相關故事的情節裡,也讀出興趣和心得,但不知道偏離了作者的意思。」此時,教學應加強下列哪種學習?(A)認知策略的知識與技能(B)後設認知策略的知識與技能(C)支持性策略(D

【評論內容】n

     監控理解 (Monitoringn Comprehension)

n n

·n 察覺自己閱讀時的思考過程,知道何時停下來思考。

n

·n 知道自己是否讀懂作者的意思。

n

·n 察覺自己混淆的地方。

n

·n 有意識的運用各種策略來解惑。

n

·n 知道文章是否有可用的資訊來建構意義或是達成個人的閱讀目標。

n n

·n 解決以下的因難

n

i)n 有些讀者以為只要能夠把字音讀出來就是閱讀。

n

ii)n 有些讀者投入了故事的情節,讀出興趣和心得,但不知道偏離了作者的意思。

n

iii)n 誤解了資訊性的文本,雖然看了很多書,卻沒有真正的學習。

n

【評論主題】46.具有「好奇、專注,喜好理論分析,廣博性閱讀,關心道德和價值問題」的特質,是屬於那一種過度激動(overexcitabilities)的特質?(A)心理動作(B) 智能 (C) 想像 (D)情緒

【評論內容】

Dabrowski以「過度激動」為一種發展動能,他認為資優者自幼即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有時可能會被認為是過動兒,但也因此種特質,使其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夠持續專注地投入。

 

Dabrowski認為資優生有以下五種過度激動特質:

 

1.心理動作的過度激動:

說話快、動作快、冒險性強,但精力旺盛而有強迫性多話的傾向或神經質的表現。

 

2.感官的過度激動:

對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的感覺敏銳,但為紓解內在的緊張而尋求感官的滿足或縱慾、不能忍受噪音、不美好的事物。

 

3.智能的過度激動:

渴望知識、好問、追求真理、思考獨特,但不滿現實與權威,批判或反抗性強烈。

 

4.想像的過度激動:

想像力豐富,善用視覺表徵,但喜歡幻想、作白日夢、注意力不集中。

...

【評論主題】46.具有「好奇、專注,喜好理論分析,廣博性閱讀,關心道德和價值問題」的特質,是屬於那一種過度激動(overexcitabilities)的特質?(A)心理動作(B) 智能 (C) 想像 (D)情緒

【評論內容】

Dabrowski以「過度激動」為一種發展動能,他認為資優者自幼即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有時可能會被認為是過動兒,但也因此種特質,使其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夠持續專注地投入。

 

Dabrowski認為資優生有以下五種過度激動特質:

 

1.心理動作的過度激動:

說話快、動作快、冒險性強,但精力旺盛而有強迫性多話的傾向或神經質的表現。

 

2.感官的過度激動:

對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的感覺敏銳,但為紓解內在的緊張而尋求感官的滿足或縱慾、不能忍受噪音、不美好的事物。

 

3.智能的過度激動:

渴望知識、好問、追求真理、思考獨特,但不滿現實與權威,批判或反抗性強烈。

 

4.想像的過度激動:

想像力豐富,善用視覺表徵,但喜歡幻想、作白日夢、注意力不集中。

...

【評論主題】59. 根據學者 Cummins(1981)的研究,教導孩子多種語言的結果是:(A)第一種語言會阻礙孩子第二種語言的學習(B)第一種語言會促進孩子第二種語言的學習(C)早年多種語言的學習無意義(D)早

【評論內容】

Cummins (1979) 的「語言互助假設」(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n指出:第二語言學習建立在母語的基礎上面,母語非但不是學習負擔,反而是n6 張學謙n任何語言學習的資源。相關研究發現,母語及第二語言的讀寫能力息息相關:n母語讀寫能力能有效的支持第二語言的讀寫發展;母語學習而來的學術語言能n力,也可以轉移到第二語言。Cummins (2007: 238) 將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互n助關係表達的相當清楚,他認為:n學生的第一語言不是提升第二語言能力的敵人;相反的,要是使n用雙語教學策略,將學生的第一語言視為認知和語言資源,學生n的第一語言就能作為邁向第二語言的墊腳石,成為邁向更高階段n第二語言成就的鷹架。nCummins (2007) ...

【評論主題】52. 「有些讀者投入在課文及相關故事的情節裡,也讀出興趣和心得,但不知道偏離了作者的意思。」此時,教學應加強下列哪種學習?(A)認知策略的知識與技能(B)後設認知策略的知識與技能(C)支持性策略(D

【評論內容】n

     監控理解 (Monitoringn Comprehension)

n n

·n 察覺自己閱讀時的思考過程,知道何時停下來思考。

n

·n 知道自己是否讀懂作者的意思。

n

·n 察覺自己混淆的地方。

n

·n 有意識的運用各種策略來解惑。

n

·n 知道文章是否有可用的資訊來建構意義或是達成個人的閱讀目標。

n n

·n 解決以下的因難

n

i)n 有些讀者以為只要能夠把字音讀出來就是閱讀。

n

ii)n 有些讀者投入了故事的情節,讀出興趣和心得,但不知道偏離了作者的意思。

n

iii)n 誤解了資訊性的文本,雖然看了很多書,卻沒有真正的學習。

n

【評論主題】46.具有「好奇、專注,喜好理論分析,廣博性閱讀,關心道德和價值問題」的特質,是屬於那一種過度激動(overexcitabilities)的特質?(A)心理動作(B) 智能 (C) 想像 (D)情緒

【評論內容】

Dabrowski以「過度激動」為一種發展動能,他認為資優者自幼即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有時可能會被認為是過動兒,但也因此種特質,使其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夠持續專注地投入。

 

Dabrowski認為資優生有以下五種過度激動特質:

 

1.心理動作的過度激動:

說話快、動作快、冒險性強,但精力旺盛而有強迫性多話的傾向或神經質的表現。

 

2.感官的過度激動:

對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的感覺敏銳,但為紓解內在的緊張而尋求感官的滿足或縱慾、不能忍受噪音、不美好的事物。

 

3.智能的過度激動:

渴望知識、好問、追求真理、思考獨特,但不滿現實與權威,批判或反抗性強烈。

 

4.想像的過度激動:

想像力豐富,善用視覺表徵,但喜歡幻想、作白日夢、注意力不集中。

...

【評論主題】13泰南的魏氏智力測驗指數,在總量表 IQ 為 113,語文量表 IQ 為 132,操作量表 91,他最可能的資優領域是下列何者?(A)學術性向資優(數理)(B)一般智能優異(C)學術性向資優(語文)

【評論內容】名  稱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修正日期民國 102 年 09 月 02 日法規類別行政 > 教育部 > 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目第 15 條本法第四條第一款所稱一般智能資賦優異,指在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推理及評鑑等方面,較同年齡者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前項所定一般智能資賦優異,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一、個別智力測驗評量結果在平均數正二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九十七以上。二、經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學習特質與表現卓越或傑出等之具體資料。第 16 條本法第四條第二款所稱學術性向資賦優異,指在語文、數學、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等學術領域,較同年齡者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前項所定學...

【評論主題】92.下列何項並不屬於「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中其他特殊才能資賦優異類的資優生?(A)工 具運用(B)牌藝(C)肢體動作(D)設計發明。

【評論內容】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民國 102 年 09 月 02 日第20條本法第四條第六款所稱其他特殊才能資賦優異,指在肢體動作、工具運用、資訊、棋藝、牌藝等能力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前項所定其他特殊才能資賦優異,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一、參加政府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舉辦之國際性或全國性技藝競賽表現特別優異,獲前三等獎項。二、經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專長才能特質與表現卓越或傑出等之具體資料。

【評論主題】主張「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的學者為下列哪一位?((A) Bandura (B) Ausubel (C) Bruner (D) Guilford)

【評論內容】D 基爾福(Guildford)從1950年代起就不斷探討人類智能的因子結構,早期他認為智力共分內容、運思與成果等三個層面,此三個層面又各自包含了不同因子。 在內容層面包括圖形、符號、語意與行為等四個小類型; 在運作層面包括了評價、聚歛性思考、擴散性思考、記憶與認知等五個小類型; 在成果層面包括了單位、類別、關係、系統、變換與推測等六個小類型

【評論主題】主張「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的學者為下列哪一位?((A) Bandura (B) Ausubel (C) Bruner (D) Guilford)

【評論內容】B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Ausubel)的有意義學習理論(Ausubel’s 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評論主題】19.下列何者為不是非正式評量?(A)觀察和晤談(B)課程本位評量(C)檢核表(D)智力測驗

【評論內容】不  非(負負得正!!!)   題目:何者是正式評量?

【評論主題】53. In lunar calendar, September n                is the day related to(關於) the elders.

【評論內容】

請教老師:怎麼解?

(B)「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轉化

【評論主題】三、試繪出基本示波器的原理方塊圖並說明其用途。(15分)

【評論內容】

 

發音部位(受阻部位)

唇齒音(輕唇音只有這個ㄈ):氣流受上唇與下齒的阻礙而成的音。

舌面後音(舌根音、牙音):氣流受舌面後與軟顎的阻礙而成的音。

發音方法(破阻方法)

擦音(摩擦音、久音):口腔中某兩個發音器官互相接近,把通路變得很窄,甚至於只留下一條細縫,氣流從細縫擠出來,發出帶有磨擦成分的語音,擦音的持阻可以一口氣延長下去。

【評論主題】4. 勞形

【評論內容】黑色---緇 皂 玄 黝 涅

【評論主題】「國小適齡學生申請暫緩入學」是依據下列何者法規?(A) 特殊教育法 (B)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C) 強迫入學 條例 (D) 身心障礙學生申請在家教育實施計畫

【評論內容】

罰寫

國民教育法105.06.01

第 2 條

凡六歲至十五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已逾齡未受國民教育之國民,應受國民補習教育。六歲至十五歲國民之強迫入學,另以法律定之。

強迫入學條例100.11.30

第 13 條

 

身心障礙之適齡國民,應經直轄市及縣 (市)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鑑定後,安置入學實施特殊教育。但經鑑定確有暫緩入學之必要者,得予核定暫緩入學,最長以一年為限,並應副知鄉 (鎮、市、區) 強迫入學委員會。前項暫緩入學之核定基準、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12 條

 

為因應特殊教育學生之教育需求,其教育階段、年級安排、教育場所及實施方式,應保持...

【評論主題】【題組】(4)tan59°27' = ____________

【評論內容】

(B)會不會是跟這相關?

生理:無助感的理論,最早是在1975年由賓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馬汀‧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所完成的。他使用了三隻

         狗與鞍具行為來做為習得無助感的試驗。

心理:學習無助感是一種對人己與對世事的消極絕望心態,對人類而言,這通常還伴隨著情緒上的憂鬱,因此,此種心態也常是

         憂鬱症患者的心理特徵之一。因此學習無助感也常被變態心理學家用來解釋憂鬱症的成因。

【評論主題】55. 大腦神經元在傳遞訊息時,是什麼作用?(A)電位能與化學物質傳遞 (B)下視丘與內分泌作用 (C)基因與染色體重組 (D)語言與圖像訊息轉化作用。

【評論內容】人的大腦包含了約一百億到一兆個神經元。當人思考、感覺和行動時,神經元就會在腦中傳遞訊息。

【評論主題】下列對自我決定 (self-determination) 的敘述中,何者較為正確?(A)美國只有在ADA法、IDEA中反映自我決定的基本方針。(B)Wehmever認為自我決定持有個人自主性、自律性的

【評論內容】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 of 1997(IDEA修正案)障礙者教育修正案

確認了每個兒童獲得免費和適當的教育權利,包含障礙兒童可與同儕一起受教育、3-21歲教育延伸適當的調整、最少限制環境、和輔助科技設備與服務、指示個別化教學計畫(IEP)、家長參與、合法過程等概念。

節錄自http://ying016.pixnet.net/blog/post/22319330-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EF%BC%88idea%EF%BC%89%E6%AE%98%E9%9A%9C

【評論主題】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認證政策,旨在追求實現以下何者?(A)精緻教育 (B)開放教育 (C)多元教育 (D)民主教育

【評論內容】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在吳局長清基教育政策主導下2003年 提出「精緻教育」2004年 研訂「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訂定「精緻教育─優質學校經營手冊」、建置「優質學校教育指標數位學習課程」2005年 推動「教育品質年」提出教育品質年十大願景、十大自我要求2006年 推動「教育創意年」

【評論主題】16. 我國目前對教育經費的法律保障內容是?(A)並無任何法令保障條文(B)各級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合計應不低於該年度預算籌編時之前三年度決算歲入淨額帄均值之 22.5%(C)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 1

【評論內容】名  稱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修正日期民國 105 年 01 月 06 日第 3 條 中央及直轄市、縣(市)政府(以下簡稱各級政府)應於國家財政能力範圍內,充實、保障並致力推動全國教育經費之穩定成長。各級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合計應不低於該年度預算籌編時之前三年度決算歲入淨額平均值之百分之二十三。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一月一日修正施行之前項規定所增加之教育經費預算,應優先用於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第二項所定決算歲入淨額,指各級政府決算及特別決算中,不含舉債及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扣除重複列計部分。直轄市、縣(市)政府以其歲入總預算扣除上級政府補助為自有財源,並依教育基本需求,衡量財政狀況,優先支應教育經費,...

【評論主題】16.下列何者不是阮朱利(Renzulli)定義「資優」的三個條件之一?(A)中等以上的智力(B)富於創造力(C)對工作的奉獻與熱忱(D)高度的理解力。

【評論內容】

智力三環

資優的發展應 有三個條件:1.中等以上的能力;2.高度的創造力;3.對工作的全神投入。

強調創造力是資優的重要條件之一,顛覆了過往的資優概念。

 

【評論主題】34.以下敘述何者為正確(A)傳統評量為一成功導向的測驗型態 (B)傳統標準化評量方式能將評量結果和教學相連結 (C)評量中教學為動態評量惟一的評量型態 (D)環境不利兒童通常較學習障礙兒童在動態評量

【評論內容】動態評量的定義動態評量一詞是由以色列籍心理學家及教育家弗斯坦(Reuven Feuerstein)首先使用的,動態評量的興起是對以智力及心理計量理論為基礎的靜態評量方式的反動。而維谷斯基(Vygotsky)對社會文化影響心理發展的觀點,以及近測發展區(ZPD)概念的倡導,也進一步促成動態評量的發展。弗斯坦認為動態評量不在評量過去既有的知識、技巧或經驗,而在於評量學習過程中的改變以及同時在評量程序中包含教學的介入。目的則在評量兒童的潛能發展水準,以了解兒童在問題情境中能力運作的狀況,為教學方式的決定提供有用的訊息。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34250611-%E5%8B%95%E6%85%8B%E8%A9%95%E9%87%8F(Dynamic+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