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複選題26. 《早春圖》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以下何者正確? (A)採全景式構圖,上下留有天地,遠、中、近景則巧妙地布置於「十字形」架構內(B) 使用俗稱「雲頭皴」、「卷雲皴」等岩石畫法 (C)收藏

【評論內容】

北宋郭熙〈早春圖〉絕對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約高160公分的雙拼掛軸呈現瑞雪消融,雲霧繚繞山林,大地復甦,萬物萌發之早春景象。

郭熙曾在翰林圖畫院藝學,長於山水畫,擅長用「高遠」、「深遠」和「平遠」三遠構圖,仰視、俯視、平視三種角度的巧妙布局,融合范寬的山水宏偉構圖及李成的墨法表現,成就出「早春圖」巨碑式大作。

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及李唐〈萬壑松風圖〉這三幅畫共通點為中峰鼎立的構圖方式,表現山的氣勢雄偉,後人稱為「北宋山水三巨碑」,也獲得故宮博物院「鎮院三寶」之美譽,在2012年被指定為國寶。

郭熙活用「高遠」、「深遠」、「平遠」三遠構圖,建構一幅全景式巨作。

以粗獷扭動線條描繪山石輪廓,用深淺墨色繪出岩石紋理,樹木枝幹虯曲,枝椏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發芽生長,潺緩流水,呈現冰雪初融,大地回春,自然生機勃勃之景。

清高宗乾隆帝(1711-1799)於己卯年(1759)於畫上方題詩。

「樹纔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藉柳桃閒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貼切勾勒「早春圖」的季節特色及氛圍。

整件作品宏偉結構之外,又不失柔美的韻致,體現其撰寫的《林泉高致集》裡所形容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地。

薄霧瀰漫中,隱略見到飛簷斗拱的樓閣亭院,樓閣下方的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塑造靜謐之境。

郭熙以深墨繪製山岩,建構深邃的前後景,前景的數棵松樹枝椏下垂,如同蟹的足爪,被稱為「蟹爪枝」,搭配「卷雲皴」畫法的岩石,全畫洋溢著蓬勃的律動感。

【評論主題】11. 榮獲第三十屆「行政院文化獎」、並以《古厝》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紀錄片攝影, 其名言與理念為「尋找的不是風景,是氛圍,我等待的是一種狀態…」以及「攝影是遺憾的藝術」,請問此位攝影家為何者? (

【評論內容】被譽為台灣「現代攝影之父」的張照堂老師,昨夜與世長辭(2024/4/2),享年81歲。他曾以《王船祭典》獲金鐘獎最佳攝影與剪接獎,以《古厝》獲金馬最佳紀錄片獎與最佳紀錄片攝影獎,並在2022年獲金馬終身成就獎。他教我們最重要的事,或許是攝影家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一雙能敏銳觀看世界的、飢餓的眼睛。

【評論主題】複選題26. 《早春圖》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以下何者正確? (A)採全景式構圖,上下留有天地,遠、中、近景則巧妙地布置於「十字形」架構內(B) 使用俗稱「雲頭皴」、「卷雲皴」等岩石畫法 (C)收藏

【評論內容】

北宋郭熙〈早春圖〉絕對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約高160公分的雙拼掛軸呈現瑞雪消融,雲霧繚繞山林,大地復甦,萬物萌發之早春景象。

郭熙曾在翰林圖畫院藝學,長於山水畫,擅長用「高遠」、「深遠」和「平遠」三遠構圖,仰視、俯視、平視三種角度的巧妙布局,融合范寬的山水宏偉構圖及李成的墨法表現,成就出「早春圖」巨碑式大作。

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及李唐〈萬壑松風圖〉這三幅畫共通點為中峰鼎立的構圖方式,表現山的氣勢雄偉,後人稱為「北宋山水三巨碑」,也獲得故宮博物院「鎮院三寶」之美譽,在2012年被指定為國寶。

郭熙活用「高遠」、「深遠」、「平遠」三遠構圖,建構一幅全景式巨作。

以粗獷扭動線條描繪山石輪廓,用深淺墨色繪出岩石紋理,樹木枝幹虯曲,枝椏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發芽生長,潺緩流水,呈現冰雪初融,大地回春,自然生機勃勃之景。

清高宗乾隆帝(1711-1799)於己卯年(1759)於畫上方題詩。

「樹纔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藉柳桃閒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貼切勾勒「早春圖」的季節特色及氛圍。

整件作品宏偉結構之外,又不失柔美的韻致,體現其撰寫的《林泉高致集》裡所形容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地。

薄霧瀰漫中,隱略見到飛簷斗拱的樓閣亭院,樓閣下方的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塑造靜謐之境。

郭熙以深墨繪製山岩,建構深邃的前後景,前景的數棵松樹枝椏下垂,如同蟹的足爪,被稱為「蟹爪枝」,搭配「卷雲皴」畫法的岩石,全畫洋溢著蓬勃的律動感。

【評論主題】11. 榮獲第三十屆「行政院文化獎」、並以《古厝》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紀錄片攝影, 其名言與理念為「尋找的不是風景,是氛圍,我等待的是一種狀態…」以及「攝影是遺憾的藝術」,請問此位攝影家為何者? (

【評論內容】被譽為台灣「現代攝影之父」的張照堂老師,昨夜與世長辭(2024/4/2),享年81歲。他曾以《王船祭典》獲金鐘獎最佳攝影與剪接獎,以《古厝》獲金馬最佳紀錄片獎與最佳紀錄片攝影獎,並在2022年獲金馬終身成就獎。他教我們最重要的事,或許是攝影家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一雙能敏銳觀看世界的、飢餓的眼睛。

【評論主題】複選題26. 《早春圖》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以下何者正確? (A)採全景式構圖,上下留有天地,遠、中、近景則巧妙地布置於「十字形」架構內(B) 使用俗稱「雲頭皴」、「卷雲皴」等岩石畫法 (C)收藏

【評論內容】

北宋郭熙〈早春圖〉絕對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約高160公分的雙拼掛軸呈現瑞雪消融,雲霧繚繞山林,大地復甦,萬物萌發之早春景象。

郭熙曾在翰林圖畫院藝學,長於山水畫,擅長用「高遠」、「深遠」和「平遠」三遠構圖,仰視、俯視、平視三種角度的巧妙布局,融合范寬的山水宏偉構圖及李成的墨法表現,成就出「早春圖」巨碑式大作。

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及李唐〈萬壑松風圖〉這三幅畫共通點為中峰鼎立的構圖方式,表現山的氣勢雄偉,後人稱為「北宋山水三巨碑」,也獲得故宮博物院「鎮院三寶」之美譽,在2012年被指定為國寶。

郭熙活用「高遠」、「深遠」、「平遠」三遠構圖,建構一幅全景式巨作。

以粗獷扭動線條描繪山石輪廓,用深淺墨色繪出岩石紋理,樹木枝幹虯曲,枝椏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發芽生長,潺緩流水,呈現冰雪初融,大地回春,自然生機勃勃之景。

清高宗乾隆帝(1711-1799)於己卯年(1759)於畫上方題詩。

「樹纔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藉柳桃閒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貼切勾勒「早春圖」的季節特色及氛圍。

整件作品宏偉結構之外,又不失柔美的韻致,體現其撰寫的《林泉高致集》裡所形容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地。

薄霧瀰漫中,隱略見到飛簷斗拱的樓閣亭院,樓閣下方的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塑造靜謐之境。

郭熙以深墨繪製山岩,建構深邃的前後景,前景的數棵松樹枝椏下垂,如同蟹的足爪,被稱為「蟹爪枝」,搭配「卷雲皴」畫法的岩石,全畫洋溢著蓬勃的律動感。

【評論主題】11. 榮獲第三十屆「行政院文化獎」、並以《古厝》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紀錄片攝影, 其名言與理念為「尋找的不是風景,是氛圍,我等待的是一種狀態…」以及「攝影是遺憾的藝術」,請問此位攝影家為何者? (

【評論內容】被譽為台灣「現代攝影之父」的張照堂老師,昨夜與世長辭(2024/4/2),享年81歲。他曾以《王船祭典》獲金鐘獎最佳攝影與剪接獎,以《古厝》獲金馬最佳紀錄片獎與最佳紀錄片攝影獎,並在2022年獲金馬終身成就獎。他教我們最重要的事,或許是攝影家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一雙能敏銳觀看世界的、飢餓的眼睛。

【評論主題】11. 榮獲第三十屆「行政院文化獎」、並以《古厝》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紀錄片攝影, 其名言與理念為「尋找的不是風景,是氛圍,我等待的是一種狀態…」以及「攝影是遺憾的藝術」,請問此位攝影家為何者? (

【評論內容】被譽為台灣「現代攝影之父」的張照堂老師,昨夜與世長辭(2024/4/2),享年81歲。他曾以《王船祭典》獲金鐘獎最佳攝影與剪接獎,以《古厝》獲金馬最佳紀錄片獎與最佳紀錄片攝影獎,並在2022年獲金馬終身成就獎。他教我們最重要的事,或許是攝影家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一雙能敏銳觀看世界的、飢餓的眼睛。

【評論主題】複選題26. 《早春圖》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以下何者正確? (A)採全景式構圖,上下留有天地,遠、中、近景則巧妙地布置於「十字形」架構內(B) 使用俗稱「雲頭皴」、「卷雲皴」等岩石畫法 (C)收藏

【評論內容】

北宋郭熙〈早春圖〉絕對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約高160公分的雙拼掛軸呈現瑞雪消融,雲霧繚繞山林,大地復甦,萬物萌發之早春景象。

郭熙曾在翰林圖畫院藝學,長於山水畫,擅長用「高遠」、「深遠」和「平遠」三遠構圖,仰視、俯視、平視三種角度的巧妙布局,融合范寬的山水宏偉構圖及李成的墨法表現,成就出「早春圖」巨碑式大作。

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及李唐〈萬壑松風圖〉這三幅畫共通點為中峰鼎立的構圖方式,表現山的氣勢雄偉,後人稱為「北宋山水三巨碑」,也獲得故宮博物院「鎮院三寶」之美譽,在2012年被指定為國寶。

郭熙活用「高遠」、「深遠」、「平遠」三遠構圖,建構一幅全景式巨作。

以粗獷扭動線條描繪山石輪廓,用深淺墨色繪出岩石紋理,樹木枝幹虯曲,枝椏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發芽生長,潺緩流水,呈現冰雪初融,大地回春,自然生機勃勃之景。

清高宗乾隆帝(1711-1799)於己卯年(1759)於畫上方題詩。

「樹纔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藉柳桃閒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貼切勾勒「早春圖」的季節特色及氛圍。

整件作品宏偉結構之外,又不失柔美的韻致,體現其撰寫的《林泉高致集》裡所形容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地。

薄霧瀰漫中,隱略見到飛簷斗拱的樓閣亭院,樓閣下方的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塑造靜謐之境。

郭熙以深墨繪製山岩,建構深邃的前後景,前景的數棵松樹枝椏下垂,如同蟹的足爪,被稱為「蟹爪枝」,搭配「卷雲皴」畫法的岩石,全畫洋溢著蓬勃的律動感。

【評論主題】複選題26. 《早春圖》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以下何者正確? (A)採全景式構圖,上下留有天地,遠、中、近景則巧妙地布置於「十字形」架構內(B) 使用俗稱「雲頭皴」、「卷雲皴」等岩石畫法 (C)收藏

【評論內容】

北宋郭熙〈早春圖〉絕對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約高160公分的雙拼掛軸呈現瑞雪消融,雲霧繚繞山林,大地復甦,萬物萌發之早春景象。

郭熙曾在翰林圖畫院藝學,長於山水畫,擅長用「高遠」、「深遠」和「平遠」三遠構圖,仰視、俯視、平視三種角度的巧妙布局,融合范寬的山水宏偉構圖及李成的墨法表現,成就出「早春圖」巨碑式大作。

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及李唐〈萬壑松風圖〉這三幅畫共通點為中峰鼎立的構圖方式,表現山的氣勢雄偉,後人稱為「北宋山水三巨碑」,也獲得故宮博物院「鎮院三寶」之美譽,在2012年被指定為國寶。

郭熙活用「高遠」、「深遠」、「平遠」三遠構圖,建構一幅全景式巨作。

以粗獷扭動線條描繪山石輪廓,用深淺墨色繪出岩石紋理,樹木枝幹虯曲,枝椏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發芽生長,潺緩流水,呈現冰雪初融,大地回春,自然生機勃勃之景。

清高宗乾隆帝(1711-1799)於己卯年(1759)於畫上方題詩。

「樹纔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藉柳桃閒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貼切勾勒「早春圖」的季節特色及氛圍。

整件作品宏偉結構之外,又不失柔美的韻致,體現其撰寫的《林泉高致集》裡所形容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地。

薄霧瀰漫中,隱略見到飛簷斗拱的樓閣亭院,樓閣下方的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塑造靜謐之境。

郭熙以深墨繪製山岩,建構深邃的前後景,前景的數棵松樹枝椏下垂,如同蟹的足爪,被稱為「蟹爪枝」,搭配「卷雲皴」畫法的岩石,全畫洋溢著蓬勃的律動感。

【評論主題】19. 哪一個設計風格起源地在美國,由前包浩斯設計師所推動,以不鏽鋼、玻璃工業材質 和實用無裝飾的風格為特色。而二戰後強調產品設計「要符合現代主義在造型、技術 與美學上的標準」,此風格代表有建築師強森

【評論內容】

國際風格(英語:International Style)是1920至1930年代期間現代主義建築的一種風格,於1932年由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館長亨利-羅素·希區考克和菲力普·強生為其定名。國際主義建築具有勻質、三維連續的幾何化空間特徵,不過分強調空間大小,而強調適用性。

國際風格建築特徵主要是長方形為基本構成要素,有簡潔純淨的牆面、平屋頂、簡單的檐部處理以及寬敞的室內空間,在技術上廣泛採用懸臂梁結構、水平分割的帶狀窗,這是國際風格的共同特徵,也成為20世紀建築的特色,由柯比意、密斯范德羅與貝聿銘等現代大師的作品,可看出其大多強調簡潔的幾何造型 形隨機能、反對裝飾、少即是多。

*強森一生中較著名的作品還有紐約林肯中心的紐約州劇院(New York State Theater at Lincoln Center)、加州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 Orange County,CA)、歐洲之門(Puerta de Europa)…等。1979年強森(Philip Johson)成為第一屆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得主,該獎項獎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如果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是設計史上最知名的設計夫妻檔,大概不會有人反對。他們自50年代的設計橫跨了工業設計、家具設計、平面設計、藝術、電影和建築,作品如Eames Plastic Chair、Eames Lounge Chair直到現在魅力依然,被許多設計人所鍾愛,被譽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大師,實在當之無愧。

【評論主題】17. 拍攝作品時多流連於街頭及巷弄,以街拍、快拍為主,作品多呈現出一種失焦、晃動 的攝影風格,並以「狗」自稱自己。以上說的是哪一位日本攝影師? (A)荒木经惟 (B)森山大道 (C)山本昌男 (D)

【評論內容】

(A) 荒木经惟

藝術家、情色攝影師、生活記錄者…這些是情色攝影大師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的多重身份。讚美很多,但也少不了被冠上傷風敗俗的名號。

其作品因常挑戰社會禁忌而飽受批評,高產量的他,已出版超過450本攝影書,作品從舉世聞名的「緊縛系列(Kinbaku)」、「花陰系列」到對生活中的枝微末節,縱使有唏噓與不解,但毋庸置疑的,他每張影像都帶著獨特深厚的技巧,甚至影響了時尚和藝術產業。

(B) 森山大道

1938年10月10日出生於大阪。走在日本攝影的最前沿,森山大道以其標誌性粗糙高反差粒子、失焦、晃動的攝影風格而聞名。他遊蕩於大街小巷,自稱野犬――「我以前每天就像一條狗在路上到處排泄似的在街頭各處拍攝照片」――倚著敏銳的直覺、獵人式的拍攝手法,進行快拍或不觀看觀景窗的方式隨拍,對時代的變化作出敏感的反應。

(C) 山本昌男

藝術家、攝影師山本昌男 (Yamamoto Masao) 1957 年生於日本愛知縣蒲郡市,最初在藝術家斎藤吾郎的指導下學習油畫,立志成為一名油畫家,爾後轉向攝影,成為一位自由攝影師。他的創作拾掇著熟悉的動植物、風景等一切有關家鄉的點滴,詩意且富有東方精神性,也帶有明顯的繪畫質地。

山本昌男善於捕捉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及萬物之靜謐,凝結宇宙中一切象徵性的本質,平穩寂然地描繪出極具禪意的輪廓,更透過將實體照片染色、浸泡於茶水中等方式加工後,形成如畫般的影像意境,模糊了攝影與繪畫的邊界,構築出內斂幽眇的永恆。

(D) 濱田英明

攝影師濱田英明,1977年生於日本兵庫縣淡路島,現居大阪,於 2012 年從設計師轉行成自由攝影師。

大家最熟悉的大抵是他拍攝兩個兒子晴和皆的《Haru and Mina》系列。充滿生活氣息的照片而為人所知。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照,卻都令人深深著迷。

濱田英明的攝影作品,沒有剛硬的稜角、超飽和的色彩、或是過於複雜的構圖,畫面乾淨、色彩純粹,帶有空氣感,有時又有點朦朧感,無論是大自然、風景,或是日常生活的點滴,雖然畫面是冷色調,卻給人溫暖、溫馨的感覺。

【評論主題】18. 以「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作為設計理念,設計出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並於2024年奪得普立茲克獎的是以下哪一位建築師? (A)坂茂 (B)山本理顯 (C)大衛・基帕菲特(Da

【評論內容】

桃園市立美術館(母館)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一登場就以獨特量體、幾何造型結構成功吸引大家目光,建築師以「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為理念出發,三角造型為主要結構、白色基底搭配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兒童美術館,打造出富特色的山丘美術館,形成水景、綠意及藝術地景。

建築結構中一眼難忘的「大斜頂」,已經成為兒美館最顯眼地標——「藝術山丘」,其造型大膽創新,是由甫榮獲2024年度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聯手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設計。兒美館比鄰景觀自然優美的青塘園,體現「遊樂化展館、景觀化建築」的設計理念。

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

榮獲建築界最高榮譽 2024年度普立茲克建築獎

【評論主題】11. 榮獲第三十屆「行政院文化獎」、並以《古厝》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紀錄片攝影, 其名言與理念為「尋找的不是風景,是氛圍,我等待的是一種狀態…」以及「攝影是遺憾的藝術」,請問此位攝影家為何者? (

【評論內容】被譽為台灣「現代攝影之父」的張照堂老師,昨夜與世長辭(2024/4/2),享年81歲。他曾以《王船祭典》獲金鐘獎最佳攝影與剪接獎,以《古厝》獲金馬最佳紀錄片獎與最佳紀錄片攝影獎,並在2022年獲金馬終身成就獎。他教我們最重要的事,或許是攝影家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一雙能敏銳觀看世界的、飢餓的眼睛。

【評論主題】2. 目前印刷產業大宗使用的傳統四色印刷屬於哪一種版畫製程的應用? (A)凸版 (B)凹版 (C)平版 (D)孔版。

【評論內容】印刷上採用的是四色印刷的方法,即先將原稿進行色分解,分成青(C)、洋紅(M、黃(Y)、黑(K)四色色版,然後印刷時再進行色的合成。四色印刷是傳統平版印刷的術語之一,也稱平版印刷;RISO印刷是孔版印刷的一種。

【評論主題】20.位於台北市的重要建築中,下列哪一個不屬於後現代建築? (A) 市立美術館(B) 101 大樓(C) 圓山飯店 (D) 大安國宅

【評論內容】

*臺北市立美術館由臺灣戰後建築師高而潘所設計,建築採取低限灰白的國際現代主義風格,融合華人傳統建築四合院,以懸臂飛廊形式將斗拱元素交疊堆砌為「井」字形建築主體結構體,寓意美術館為文化之泉源活水。

【評論主題】13.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藝壇崛起,藝術家作風大膽前衛並勇於突破傳統。其中有位「美國藝術頑 童」稱號的藝術家拿了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作品開玩笑,他擦掉德庫寧繪製的素描圖 案,再

【評論內容】

羅森伯格有「美國藝術頑童」之稱,作風大膽前衛,勇於突破傳統。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盛行抽象表現主義,但羅森伯格卻開了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玩笑,他擦掉德庫寧繪製的素描圖案,再把這幅變成空白的作品放入金色畫框,命名為《被擦掉的德庫寧素描》(Erased de Kooning Drawing)。

原文網址: 相隔31年再辦展 羅森伯格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 ETtoday名家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530/705509.htm#ixzz8YwF4n5xB

Follow us: @ETtodaytw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評論主題】16.日治時期第一個由臺灣本地美術人士所組成的現代美術社團組織為以下何者? (A) 臺陽美術協會 (B) 赤島社 (C) 栴檀社 (D) 七星畫壇

【評論內容】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第一個由本地美術人士所組成的現代美術社團組織是成立於1926年的「七星畫壇」,成員有倪蔣懷、陳澄波、陳英聲、陳承藩、藍蔭鼎、陳植棋、陳銀用7人,其自比為臺北七星山而取名「七星」

【評論主題】2.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蘭亭序神龍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真 跡,是何者的摹本? (A) 褚遂良 (B) 馮承素 (C) 趙孟頫 (D) 虞世南

【評論內容】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蘭亭八柱第一:蘭亭集序天曆本(唐,虞世南)

蘭亭八柱第二:蘭亭集序米芾詩題本(唐,褚遂良)

蘭亭八柱第三:蘭亭集序神龍本(唐,馮承素)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蘭亭領字從山:黃絹本蘭亭(唐,褚遂良)

蘭亭石刻拓本:定武蘭亭拓本(唐,歐陽詢),館藏柯九思藏本(又稱定武蘭亭真本),屬於五字損本。

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蘭亭石刻拓本:定武蘭亭拓本(唐,歐陽詢),館藏獨孤本殘片和吳炳藏本,分別為五字損本和五字不損本。

【評論主題】9.請問下列對塗鴉藝術的敘述,何者有誤? (A)塗鴉指在公共或私有設施(如牆壁)上的人為有意圖的標記 (B)塗鴉可以是圖畫(如模板塗鴉),也可以是文字(如美式泡泡體) (C)具有公共開放性的塗鴉藝

【評論內容】社會秩序維護法第90條未經他人許可,張貼、塗抹或畫刻於他人之交通工具、圍牆、房屋或其他建築物者,可處新臺幣3,000千元以下罰鍰或申誡。

【評論主題】8.下列何人有「台灣最早的藝術經紀人」美譽: (A) 林振莖 (B) 楊肇嘉 (C) 莊垂勝 (D) 張星建

【評論內容】

展覽還特別提到到中央書局,當時屬於中央俱樂部的事業,而中央俱樂部的發起人,包括林獻堂、莊垂勝、張濬哲、陳炘等都是文化協會的成員,他們以中央書局為基地,推出各項文化運動,並發行「南音」、「台灣文藝」等刊物,同時還舉辦洋畫講習會、繪畫展覽會、音樂會、舞蹈戲劇表演。

林振莖表示,當初書局之所以成立,完全拜台灣文協之賜,當時的成員包括蔣渭水、林獻堂等人,他們認為,武裝抗日希望不大,必須轉而利用文化的力量來抵抗日本人,成立文化機構是當務之急,中央書局1927年成立時,除了販售日文及中文書籍,還舉辦許多重要畫展,書店經理張星建堪稱台灣最早藝術經紀人。

張星建不只是中央書局的管理者,更像是一位熱情的經紀人,所有來到這裡的藝術家,他都主動幫忙牽線,介紹給士紳、富商及地主,讓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找到買主,甚至請他們為這些有頭有臉畫肖像。

林振莖認為,因為有張星建這樣熱心義務幫忙美術家的人物,中央書局很自然地成為中部藝術家和作家相聚之所,進而成為台中城市文化的發電機,由中央書局帶給藝術家電力,更持續不斷地傳承臺灣美術的力量。

來源: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210925w007

【評論主題】1. 那一位藝術家以行為藝術著名,曾以兩件一年行為作品代表臺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A)謝德慶 (B)吳天章 (C)謝淑麗 (D)陳界仁。

【評論內容】

(A) 謝德慶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做時間

「做時間」首次將謝德慶兩件一年行為作品一起展出,同時匯集藝術家諸多自藏文獻與物件於一堂。藝術家在〈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規定自己每個整點在打卡鐘上打卡,如是疲於奔命般的整整一年,每小時一次,每一天24 次毫不間斷;另一件〈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謝德慶對自我剝奪設下更嚴苛的限制,他堅持不避風雪酷日,在街頭餐風露宿生活一整年。

(B) 吳天章

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吳天章:別說再見

本屆台灣館著眼於展場普里奇歐尼宮作為監獄之本質,推出藝術家吳天章,以「Never Say Goodbye」為註腳,訴說盤旋在每個人心中難以揮別的過往記憶與往日情懷,如同流連在監獄中的鬼魅,因執戀人世間的愛恨情仇,不肯離去。

(C) 謝淑麗

謝淑麗(英語:Susan L. Shirk, 1945年—),是美國的中國專家、外交官,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學者。

(D) 陳界仁。

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外交

「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以「外交」(Foreign Affairs)為主題,探討在當下全球化下政治、經濟、社會的運作邏輯下,跨地區與跨領域的藝術實踐的狀況,以及另一種溝通互動的可能。本次邀請四位台灣藝術家謝英俊、陳界仁、張乾琦與余政達參展。陳界仁長期以來透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反思影像/權力的關係、全球化下在地勞工的處境、以及書寫和行動的可能性。

【評論主題】1.1841 年,隨著金屬顏料軟管的發明,讓藝術家可以隨身攜帶多種顏色,到戶外或他們想去的任 何地方作畫。而這位發明將油彩(oil paint)顏料包裝在彈性鋅管中,可直接擠在調色盤上使用 的藝術

【評論內容】1841年,美國肖像畫家藍德(John G. Rand)發明了一種方法,將油彩(oil paint)顏料包裝在彈性鋅管中,顏料經過預拌,可直接擠在調色盤上使用。管狀顏料讓藝術家可以隨身攜帶多種顏色,到戶外或他們想去的任何地方作畫。

【評論主題】50.《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作者是?(A)貫休 (B)牧溪 (C)石濤 (D)八大山人。

【評論內容】《苦瓜和尚畫語錄》又名《石濤畫語錄》《畫語錄》《石濤畫譜》,共18 章,系統地論述了山水畫理論。 第一章是總綱,提出了全書的中心論題——“一畫”之法,第二、三章分別從“了法”與“變化”兩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一畫”之法的精髓,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十八章詳細地論述了“一畫”之法在“筆墨”“運腕”“皴法”“境界”等各個方面的應用

【評論主題】50.《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作者是?(A)貫休 (B)牧溪 (C)石濤 (D)八大山人。

【評論內容】《苦瓜和尚畫語錄》又名《石濤畫語錄》《畫語錄》《石濤畫譜》,共18 章,系統地論述了山水畫理論。 第一章是總綱,提出了全書的中心論題——“一畫”之法,第二、三章分別從“了法”與“變化”兩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一畫”之法的精髓,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十八章詳細地論述了“一畫”之法在“筆墨”“運腕”“皴法”“境界”等各個方面的應用

【評論主題】50.《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作者是?(A)貫休 (B)牧溪 (C)石濤 (D)八大山人。

【評論內容】《苦瓜和尚畫語錄》又名《石濤畫語錄》《畫語錄》《石濤畫譜》,共18 章,系統地論述了山水畫理論。 第一章是總綱,提出了全書的中心論題——“一畫”之法,第二、三章分別從“了法”與“變化”兩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一畫”之法的精髓,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十八章詳細地論述了“一畫”之法在“筆墨”“運腕”“皴法”“境界”等各個方面的應用

【評論主題】50.《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作者是?(A)貫休 (B)牧溪 (C)石濤 (D)八大山人。

【評論內容】《苦瓜和尚畫語錄》又名《石濤畫語錄》《畫語錄》《石濤畫譜》,共18 章,系統地論述了山水畫理論。 第一章是總綱,提出了全書的中心論題——“一畫”之法,第二、三章分別從“了法”與“變化”兩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一畫”之法的精髓,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十八章詳細地論述了“一畫”之法在“筆墨”“運腕”“皴法”“境界”等各個方面的應用

【評論主題】50.《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作者是?(A)貫休 (B)牧溪 (C)石濤 (D)八大山人。

【評論內容】《苦瓜和尚畫語錄》又名《石濤畫語錄》《畫語錄》《石濤畫譜》,共18 章,系統地論述了山水畫理論。 第一章是總綱,提出了全書的中心論題——“一畫”之法,第二、三章分別從“了法”與“變化”兩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一畫”之法的精髓,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十八章詳細地論述了“一畫”之法在“筆墨”“運腕”“皴法”“境界”等各個方面的應用

【評論主題】50.《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作者是?(A)貫休 (B)牧溪 (C)石濤 (D)八大山人。

【評論內容】《苦瓜和尚畫語錄》又名《石濤畫語錄》《畫語錄》《石濤畫譜》,共18 章,系統地論述了山水畫理論。 第一章是總綱,提出了全書的中心論題——“一畫”之法,第二、三章分別從“了法”與“變化”兩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一畫”之法的精髓,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十八章詳細地論述了“一畫”之法在“筆墨”“運腕”“皴法”“境界”等各個方面的應用

【評論主題】46.當代美學中援引的性別論述,不包括下列何人的理論?(A)西蒙波娃 (B)米歇爾傅柯 (C)朱蒂斯巴特勒 (D)馬丁海德格。

【評論內容】(A)西蒙波娃 ->第二性(B)米歇爾傅柯->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C)朱蒂斯巴特勒->《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認同顛覆(1990)》和《身體之重:論性的論述界限(1993)》(D)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形上學導論》

【評論主題】59.請問下列哪一位學者以「凝視」(gaze)理論來詮釋觀看行為?(A)德國學者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B)法國學者沙特(Jean-Paul Sartre)(C)法國學者拉

【評論內容】心理學家拉岡在1978年的《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觀念》中,將凝視定義為自我和他之間的鏡映關係,即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折射之後,構成了人自己的再現。他並用此概念,來說明男人和其凝視客體女人之間的關係。

【評論主題】58.日治時代,下列哪一位藝術家對臺灣早期的書籍裝幀有重要貢獻的是?(A)西川滿 (B)石川欽一郎 (C)黃土水 (D)木下靜涯。

【評論內容】

西川滿表面上是個文人,其實真正身分是臺灣新文學史教科書中的東瀛大魔王。雖然被文學評論家罵成臭頭,然而他就是無視於戰爭和困苦的現實,才能在那麼艱困的環境,照樣醉心於製作精妙的紙上工藝,開出浪漫華美的花朵。直到今日,這些出版品的裝幀藝術依然熠熠生光。

隨便翻開一本臺灣版畫史、藏書票史、書籍裝幀史、藏書史,在前三章內沒出現「西川滿」三字,這本書等於欺騙社會。

【評論主題】34. 1910 年由詩人馬利涅蒂(Marinetti)和畫家巴拉(Balla)領導成立了未來派,此派畫家企圖表現「速度」和「運動」。此一現代繪畫流派的發生地是在:(A)美國 (B)德國 (C)英國

【評論內容】

未來主義(義大利語:Futurismo)

*發端於20世紀的藝術流派,以對陳舊思想的憎惡和對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熱喜愛為特徵。

*未來主義最早出現於1908年,義大利作曲家弗魯奇奧·布索尼的著作《新音樂審美概論》被看作未來主義的雛形。

*未來主義思潮主要產生和發展於義大利一國,卻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俄羅斯尤為明顯。

【評論主題】29.美國教育學者帕森斯(Parsons)主張美感認知發展五個發展階段的第四階段為何?(A)形式與風格 (B)主觀偏好 (C)表現性 (D)美與寫實。

【評論內容】

第一階段是「主觀偏好」(Favoritism)。這一階段的人看畫有下列三個特徵:(1)對他所欣賞的畫具有直覺性的愉悅(Intuitive Delight);(2)會強烈的注意顏色(a strong attraction to color);(3)對繪畫題材產生自由聯想的反應(a free wheeling associative response to subject matter)。

  第二階段是「美與寫實」(Beauty and Realism)。這個階段的兒童會特別注重繪畫的題材,而在看畫時出現下列的行為特徵:(1)開始能區分「與繪畫有關的美感經驗」以及「與繪畫無關的經驗」,故以客觀觀察代替主觀偏好;(2)認為繪畫的題材可以表現實在的事物;(3)特別尊崇那些需要細心與耐心的繪畫技巧。

  第三階段是「原創表現」(Expressiveness)。也就是欣賞者能透過作品領會創作者所要表達的經驗品質,因此繪畫本身的表現強度和趣味性(Intensity and Interest)成為判斷優劣的主要依據。這個階段的發展,具有下列明顯的行為特徵:(1)作品的表現性重於題材上的美;(2)風格和技巧上的寫實本身並不是目的,能表達深刻的涵意才是目的;(3)「創新性」(creativity)、「原創性」(originality)和「感情的深度」(depth of feeling)是判斷一幅畫好壞的重要標準;(4)由於注重以個人主觀的感情來欣賞藝術,因此對客觀判斷持懷疑的態度。

  第四階段是「形式和風格」(Form and Style)。此一階段的發展,將藝術視為社會文化的產物,而非僅僅是個人的成就。因此,必須由歷史脈絡來衡量作品的價值,並且其媒材、形式和風格可藉相互討論的過程,以彰顯它的特色,並修正主觀詮釋所造成的偏差。此階段的行為發展,具有下列的特徵:(1)減低主觀感情的成分,欣賞注重媒材本身的客觀因素,如配色、結構、形式、空間、關係;(2) 由歷史傳統去了解藝術作品的社會、文化面;(3)由形式和結構的分析,說明繪畫的意義及其結構上的合理性,使人由理性和客觀的角度進行美感判斷。

  第五階段是「自律」(Autonomy)。此階段綜合上述三、四兩個階段,而同時重視個人和社會兩方面的判斷標準,但仍以個人的藝術觀為最後的依歸,故稱為「自律」。

【評論主題】28.佛洛依德(Freud)指出本能慾望透過何者才能獲得社會認可?(A)淨化 (B)共鳴 (C)通感 (D)昇華。

【評論內容】弗洛伊德認為這種防禦機制與他所列出的其他防禦機制(如壓抑、替代、否認、反向作用、理智化和投射)相比,最具生產性。升華是將力比多轉化為社會認可的成就(主要是藝術)的過程。精神分析學家通常指出,升華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禦機制。

【評論主題】31.主張「移情說」認為審美快感的特徵在於對象受到主體的「生命灌注」,而產生的「自我的欣賞」的美學家是:(A)桑塔耶納(C. Santayana) (B)丹納(H. A. Taine) (C)席勒(J

【評論內容】移情説是因“移情”概念而得名的美學理論。“移情”作為美學術語,首先由德國美學家費肖爾用來表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意識活動,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加諸對象,使對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審美色彩。這種理論後來成為德國立普斯的心理學美學的核心內容。20 世紀初得以廣泛流傳,成為各種形式主義藝術流派(如表現主義等)的理論基礎。

【評論主題】21.何者非圖式期(Schematic Stage)兒童繪畫的特徵?(A)基底線 (B)X 光畫 (C)重疊 (D)誇張省略。

【評論內容】

(三) 圖示期(schematic stage)7~9歲

此時期會發展出其本身固定的繪畫符號,可稱為圖標或基模(陸雅青,2005,頁91;Anderson,1992;陳朝平、黃壬來,1995,頁92)。圖標是型態概念的表徵,代表兒童對視覺對象的一種明確概念,也是一種象徵性的圖形。若無特別的經驗或刺激,此圖示將會不斷地出現2~3年。

特徵:

(1)有明確的人物概念,經常出現人物圖示。若要強調某特殊經驗或特徵時會以誇張、變形重要的部分或省略不必要的部分兒與原圖示不同。

(2)空間表現則有多樣化的表現,出現基底線(baSe line)和天空線、展開或折迭畫法、多視點同存一畫面、X光畫法、不同時間同存一畫面等。(3)能發現真實色彩,脫離主觀用色。

四、黨群期又稱寫實萌芽期(9~11歲)

此期兒童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轉進入「客觀」的觀察。開始要求畫作是否具像、符合真實,注意到細節、比例、空間,有重疊的概念產生。

【評論主題】24.文化資產保存法於民國幾年公布實施?(A)70 年 (B)71 年 (C)73 年 (D)75 年。

【評論內容】《文化資產保存法》是臺灣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而立之法,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宣揚及權利之轉移均依此法規定,該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該法最早於1982年制定,於2005年進行整體性與結構性的修法,2016年進行全文修正,現時共有11章、113條。

【評論主題】20.選出正確的敘述:(A)故宮南院位於嘉義東石 (B)新北市立美術館的建築師為王大閎(C)奇美博物館的藝術收藏以中國美術為主 (D)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的重要定位為臺灣美術研究。

【評論內容】(A)故宮南院位於嘉義東石->太保(B)新北市立美術館的建築師為王大閎->姚仁喜 (C)奇美博物館的藝術收藏以中國美術為主->西洋 (D)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的重要定位為臺灣美術研究。

【評論主題】16.當代藝術重視與社會文化的連結,下列敘述何者比較妥當?(A)提出「社會雕塑」的藝術家為杜象(Marcel Duchamp)(B)藝術的內容時有社會批判、改善社會的意圖,但不曾透過「社區營造」的方法

【評論內容】(A)提出「社會雕塑」的藝術家為杜象(Marcel Duchamp)->波依斯(Joseph Beuys)(B)藝術的內容時有社會批判、改善社會的意圖,但不曾透過「社區營造」的方法來展現(C)所有的「地景藝術」全為環保的訴求(D)精英與大眾之審美傾向,在當代藝術中逐漸沒有明確的界限。

【評論主題】4.關於杜塞道夫畫派(Düsseldorf school of painting)的解釋,何者為誤?(A)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為代表畫家 (B)影響了

【評論內容】

杜塞道夫繪畫學校(德語:Düsseldorfer Malerschule)*也稱作杜塞道夫畫派(德語:Düsseldorfer Schule),是指一群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授教及受教的畫家們。*杜塞道夫search 畫派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美術流派,對這個search 畫派的成員一般根據兩個原則劃分:一是活動在杜塞道夫,二是具有民主主義思想和寫實的風格。故凡是與這兩條原則相符的畫家通常都劃歸在該派名下,領袖為C.許布納爾。*杜塞道夫學派源自德國浪漫主義,並且是也浪漫主義運動的一部分,開創的現實主義道路,深深影響著19世紀下半葉的德國美術。(D)*學院曾由沙多(Wilhelm von Schadow)主持,並曾有許多拿撒勒派(Nazarenes,一個嚮往文藝復興以前的風格,把原始村社生活與強調宗教題材結合起來的search 畫派)追隨者執教。(C)*杜塞道夫畫派的作品以精細而奇幻的風景為特點,通常在風景中加入宗教或寓言故事。杜塞道夫畫派的主要成員提倡「外光主義畫法」,並且傾向於調色盤(英語:Palette (painting))使用相對柔和甚至均勻顏色。*杜塞道夫繪畫學校的主要成員包括馮·沙多、卡爾·弗里德里希·萊辛(英語:Karl Friedrich Lessing)、約翰·威廉·席爾默(英語:Johann Wilhelm Schirmer)、安德烈亞斯·阿肯巴赫(英語:Andreas Achenbach)、漢斯·古德(英語:Hans Gude)、阿道夫·蒂德曼(英語:Adolph Tidemand)、奧斯華·阿肯巴赫(英語:Oswald Achenbach)、Adolf Schrödter(英語:阿道夫·施羅德])*杜塞道夫繪畫學校對美國哈德遜河派產生了重大影響,許多著名美國畫家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接受培訓,並受影響於杜塞道夫繪畫學校的影響,包括喬治·凱勒·賓漢、大衛·愛德華·克羅寧、伊士曼·詹森、沃辛頓·魏特吉、理查·卡頓·伍德維爾、威廉·史丹利·哈瑟汀、詹姆斯·麥克道格·哈特、海倫·塞爾、威廉·莫里斯·亨特  (B)

【評論主題】6.關於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最早出現於 19 世紀中葉 (B)種類包括:生活紀實、報導攝影、新聞攝影等等(C)郎靜山為紀實攝影的代表 (

【評論內容】

紀實攝影*又稱文獻攝影,是凸顯紀實性、真實性、強調客觀反映的攝影形式。*新聞攝影等多數都可以被理解為紀實攝影。其目的在於紀錄社會現實,特別是即將消失的社會現實、人類生存狀況,強調其社會學的文獻價值,拍攝上主要強調真實與消除偏見的紀錄現實事物。*美國19世紀攝影師馬修·布雷迪被認為是紀實攝影之父。

【評論主題】15.有關十八、十九世紀中期臺灣的「閔習」水墨畫,下列敘述何者不妥?(A)源自福建,遠宗明代的「浙派」繪畫 (B)林朝英為代表藝術家(C)具有典雅溫和的氣質 (D)反映了若干臺灣的移民性格與審美。

【評論內容】

閩習

明清時期台灣的書畫風格。

*意指筆墨飛舞、肆無忌憚、狂塗橫抹,頃刻之間完成大體形象,意趣傾洩無遺,氣氛卻濃濁霸氣,一點也不含蓄。

*「閩習」一詞亦有負面評價之意,清代畫家上官周曾言:「未脫閩習,非雅構也。」

*台灣早期的書法與繪畫,既與中國的傳統一脈相承,又多受福建傳入影響。明代前期,浙江杭州興起的畫家,畫風放肆,其後多位福建籍的畫家也在此派中成為要角。由於這種淵源,畫風有別於以江南蘇州地區為主的精緻性與傳統文人畫的典雅性,呈現出「以狂放雄渾的筆觸為特徵」的「閩習」。

*清代流寓人士與部分台籍畫家作品中,具有「粗獷」、「狂野」的地域特質與主題選材,後人因循前人畫風,加以變化創造,形成自己風貌,更添率性跋扈,霸氣十足,即所謂的「閩習風格」。

*如書風近朱熹般大開大合,直落而下,氣勢不羈的張朝翔,可做為台灣傳統畫的代表;諸如林朝英秋風掃落葉般的「竹葉體」,勁挺快逸,將古隸寫成由墨點成線的吳廷芳,都是其中代表;繪畫如徐渭、黃慎般的林覺,簡練的筆法,如飛龍走蛇,氣象雄偉,另如豪放狂肆野趣、個性鮮明的林朝英,以及畫松幹粗壯渾厚,枝與葉用筆流暢有力的民間畫師莊敬夫。台灣書畫家群明顯地從閩地風格找到一種特徵。*1930年代,福建仙游籍畫家李霞來台客居期間,又為閩習再續一章,構成台灣早期書畫風格,此亦「閩習風格」形成原因之一。

【評論主題】14.兒童繪畫從一個圓圈到多樣複雜的線條造形,稱之為分化,此乃誰的知覺發展理論?(A)安海姆(Arnheim) (B)羅恩斐爾(Lowenfeld)(C)皮亞傑(Piaget) (D)艾斯納(Eisn

【評論內容】1. 相似性 (Similarity) — 我們的大腦會把相似的事物看成一體

如果數個元素具有類似的尺寸、體積、顏色,使用者會自動為它們建立起關聯。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較容易將相似的事物組織在一起。如下圖所示,當一連串方塊和一連串的圓形並排時,我們會看成(a)一列方塊和兩列圓形 (b)一排圓形和兩排三角形。

2. 接近性 (Proximity) — 我們的大腦會把把靠近的事物看成一體

讓我們先來觀察(a),它是由6條直線均等分布,也因此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將六條直線視為一組。但很神奇地,若我們將(1)(2)靠近,(3)(4)靠近,(5)(6)靠近,是不是覺得直線們從一組變為三組呢?

3.連續性 (Continuity)-我們的大腦會把事物看成連續的形體

如下圖示,我們不會將(a)圖看成兩個相碰的尖角,而是交叉的兩個直線。不會將(b)圖看成兩個相碰的尖角,而是交叉的直線與曲線。同樣地在(c)圖與(d)圖,並不會因為中間有橫切一條直線而阻礙我們辨識它為一條連續的波浪型。

4.封閉性 (Closure) — 我們的大腦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會將許多個獨立的元素視認為一個完整封閉的圖形。如下圖所示,我們的眼睛先觀察到一連串的圓點(1),此時大腦開始填補圓點與圓點間的空白(2),最後把它辨識為一個完整的圓(3)。參考自摩友

【評論主題】12.有關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郭柏川,下列敘述何者有誤?(A)受教於梅原龍三郎 (B)曾於北平(北京)任教職(C)繪畫風格傾向於寫實主義 (D)臺南人。

【評論內容】

郭柏川(1901年7月21日—1974年1月23日)

*臺灣臺南的美術家及美術教育家。

*1910年,郭柏川進入台南第二公學校(今立人國小)就讀,1916年考上台北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1921年畢業回鄉任教。

*1928年,以美術方面的專才考上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西洋畫科,師事岡田三郎助。

*1933年畢業後留日繼續研習。1937年由日本赴中國東北,至滿洲國旅行寫生。

*1938年,他任教於日本統治下的北平師範大學與北平藝專。1939-1943年間數度擔任梅原龍三郎在北京旅遊寫生的翻譯與嚮導。

*1948年,因國共內戰舉家返台灣,定居台南,任教於台南工學院建築系(今成功大學建築系),並創立台南美術協會。1974年去世。

*郭柏川畫作主題以風景、肖像、靜物為主。1943年開始於宣紙上創作油彩畫。 繪畫風格簡練、構圖嚴謹,色彩常運用傳統民間器物與屋宇如朱紅、青花等常見之色彩,線條明快,林明賢認為中西合璧為其風格特之一

【評論主題】9.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 年)之策略,不包括下列何者?(A)推動美感教育傳播與溝通計畫 (B)推動校園多元美感體驗活動(C)建置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臺 (D)美感教育點

【評論內容】目標:

(一) 提升學生設計創新美感素養。

(二) 營造美感學習環境。

(三) 增進國民美學前瞻能力。

實施策略或推動重點:

一、理念

美感教育是一種多元的人文教育,來自生活的潛移默化,可透過發現、探索、體驗的歷程,從人與自己、人與社區/社會/社群、以及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互動中培養「發覺美」、「探索美」、「感受美」、「認識美」及「實踐美」的知能,進而讓學生能應用於生活之中。是以「美感的培養」應從幼扎根,以學生為主體,學校課程教學為核心,開啟美與人文的內涵,並以「生活美感」為主要範疇,包括校園空間美感的體驗與創造等,以增進學生對生活周遭的理解與審美判斷力。課程設計透過教師的專業引導,在累積、深化、拓展、永續的審美原則下,發展出整體的設計、創新與跨域合作的可能性,從點、線到面整體規劃、公私跨域合作與國際連結,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進而提升國民的美感素養。

綜上,制定以「美感即生活-從幼扎根、跨域創新、國際連結」為理念之「美感教育計畫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年)」。

 

二、推動策略與具體行動方案

(一)支持體系

建置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臺

推動美感教育傳播與溝通計畫

鼓勵具前瞻性美感領域研究

(二)人才培育

推動職前師資生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推動中小學在職教師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推動教育行政人員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推動美感前瞻人才培育計畫

推動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

(三)課程與活動

辦理地方政府藝術與美感深耕計畫

推動美感課程教學與學習體驗計畫

推動生活美感與設計創新課程計畫

推動校園多元美感體驗活動

結合民間與跨部會資源協力推動美感教育計畫

(四)學習環境

設計校園生活美感實踐計畫

建構學習情境美感生活地圖

【評論主題】8.下列何者非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的創作方式?(A)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 (B)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C)矯飾主義(Mann

【評論內容】

當代藝術(英語:Contemporary art)的作品是在當今出現的藝術作品,由後現代藝術發展而來也接續在現代藝術之後。

有人會將當代藝術代指目前這個時代正在實踐中的藝術風格,另外一個是指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到現在21世紀的藝術。在後者的詞義表達中,當代藝術也可以理解為後現代藝術,或者說有意識反對現代主義信條的藝術,而波普藝術正是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分界線。然而,由於「後現代」可以指一個歷史時期,也可以是指一種藝術途徑,再加上現今有許多藝術家仍然以現代主義進行創作,或者說並沒有表現出後現代主義的特徵,因此使用具有較大包容性的「當代」一詞來稱呼會較為合適。

(A)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 出現在1948年的美國

(B)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 1940年代

(C)矯飾主義(Mannerism) -> 16世紀晚期歐洲

(D)女性主義藝術(feminist art)-> 二十世紀60年代以來

【評論主題】5.於巴洛克(Baroque)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巴洛克原意來自葡萄牙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起初含有讚美褒揚的意思(B)源自 17 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C)代表畫家為克洛德·莫內(Claud

【評論內容】

(A) 巴洛克原意來自葡萄牙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起初含有讚美褒揚的意思->貶義

(B) 源自 17 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

(C) 代表畫家為克洛德·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

(D) 以義大利建築家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設計的聖以撒大教堂(St.Isaac's Cathedral)為其代表。->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內部

【評論主題】2.十九世紀英國藝術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發起了:(A)新英國藝術俱樂部 (B)歐米伽工作坊 (C)美術工藝運動 (D)新生活運動。

【評論內容】

威廉·莫里斯(英語:William Morris,1834年3月24日—1896年10月3日)

*英格蘭的紡織設計師、詩人、藝術家、小說家、建築保護主義者、印刷商、翻譯家和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相關的社會主義活動家。

*大學畢業後,他與簡·伯登(Jane Burden)結婚,並與拉斐爾前派藝術家愛德華·伯恩-瓊斯和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以及新哥德式建築師菲利普·韋布建立了密切友誼。

*韋伯和他設計了紅屋;他從 1859 年到 1865 年住在那裡,然後搬到倫敦市中心的布盧姆斯伯里。

*1861 年,他與伯恩-瓊斯、羅塞蒂、韋伯等,共同創立裝飾藝術公司 Morris, Marshall, Faulkner & Co.(後稱 Morris & Co.);該公司的產品與服務隨即廣受歡迎,並對整個維多利亞時期的室內裝飾產生重大影響。

*「不要在家裡放置你認為有用,而你卻不相信它是美的東西。」*補充紅屋內部

【評論主題】16. 國家美感教育政策推動之緣起與以下哪位學者有關?(A)李遠哲先生 (B)朱光潛先生(C)吳念真先生 (D)漢寶德先生

【評論內容】

*漢寶德過去十數年間,恩師漢寶德教授,衷心期盼的,是「美感救國」,他苦口婆心地說,期待著,掌理國民教育政策的人,能夠理解,「科學教育」固然要緊,「藝術教育」才是救國的根本良方。

*漢先生晚年最關心「美感教育」提升,也就是「全民品味」提升。他指出十九世紀德法工業產品能領先英美,即在「美感水平」的差距。他認為唯有透過「美感水平」提升,台灣才能脫離「代工經濟」困境。

*當不斷聽到「台灣最美的是人,最醜的是建築」時,這個矛盾,即在於「美感教育」、「全民品味」沒有進入生活,沒有融入社會,沒有變成政策。

 

*朱光潛<談美>從「要求人生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發,順著美感態度的特性、藝術與人生的距離、美感經驗與移情的關係、美感與快感、自然美與藝術美等問題次第展開,最後呼籲人們「慢慢走,欣賞啊」,因為「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評論主題】12. 藝術批評方式,也就是討論有關藝術品的過程,其主要的步驟有四,以下所述何者為是?(A)描述:描述作品的主題、引起感覺印象的特點形式(B)分析:分析作品在歷史、形式革新或再創經驗方面的意義或重要性

【評論內容】

「描述」:描述作品約主題、引起感覺印象的形式特點。

「分析」:分析作品的組織,形式的特質。

「解釋」:解釋作品所傳達的觀念與意義,

「評價」:評價作品在歷史、形式革新,或再創經驗方面的意義或重要性。

【評論主題】10. 以下有關「豐子愷」的描述何者為非?(A)既是文學家又是音樂教育家(B)由豐子愷書寫之《護生畫集》是近代佛教藝術的珍品(C)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及散文而著名(D)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

【評論內容】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

*中國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家與音樂教育家。(A)

*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及散文而著名,是中國漫畫藝術的先驅。(C)(D)

*他的漫畫造形簡約,畫風樸實,饒富童趣,在眾多畫家中,獨樹一格。

*1948年訪問台灣,同年到廈門住四個月,畫《護生畫集》。1949年到英屬香港舉行畫展,1949年4月底回到上海。

*《護生畫集》是近代佛教藝術的珍品。由擅長繪畫的豐先生作畫,由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師撰文,共同編寫《護生畫集》。(C)

【評論主題】4. 宋代描寫風俗民情的繪畫題材崛起,以下何者不是代表作品?(A)梁楷〈潑墨仙人圖〉(B)張擇端〈清明上河圖〉(C)蘇漢臣〈秋庭戲嬰圖〉(D)李嵩〈貨郎圖〉

【評論內容】

《潑墨仙人圖》該畫作是現存最早的一幅潑墨寫意人物畫,是對傳統線型經典語言的背離,是墨象語言真正獨立的標誌。

【評論主題】6. 有關「藍蔭鼎」,何者為是?(A)1920 年甫從羅東公學校畢業不久,獲聘為羅東公學校的美術老師。(B)1927 年以《北方澳》一作入選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也是當年眾多入選作品中唯一一件水墨畫。

【評論內容】(A)1920 年甫從羅東公學校畢業不久,獲聘為羅東公學校的美術老師。(B)1927 年以《北方澳》一作入選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也是當年眾多入選作品中唯一一件水墨畫。->水彩畫 (C)1933 年受總督府山地課課長之請,承接了為山區原住民編寫語文教科書的工作。->美術(D)1950 年代初積極籌辦農村雜誌《豐收年》->《豐年》參考資料: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09/6580368

【評論主題】3. 有關「盛唐畫家」之描述,以下何者為是?(A)吳道子:畫聖、文人畫的鼻祖(B)李思訓:〈伏生授經圖〉有寓教於繪畫的意味(C)王維:以水墨描繪山水的繪畫特色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D)李昭道:

【評論內容】

(A)吳道子:畫聖、文人畫的鼻祖 ->筆法的解放、山水畫的正式確立、「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B)李思訓:〈伏生授經圖〉有寓教於繪畫的意味 ->「青綠山水」、北宗山水的鼻祖、《江帆樓閣圖》

(C)王維:以水墨描繪山水的繪畫特色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伏生授經圖〉

(D)李昭道:擅長白描,筆法以「鐵線描」著稱。->顧愷之、趙孟頫、李公麟

【評論主題】1.發生於歐洲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下列敘述何者為非?(A)發生於 19 世紀末 20 世紀 (B)結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C)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時期 (D)

【評論內容】

美好年代(法語:Belle Époque,法語發音:[bɛlepɔk])是歐洲社會史上的一段時期,從19世紀末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結束,得因於科技進步和經濟騰飛,突然扭轉之前由於長蕭條所帶來的悲慘痛苦,進入一段繁榮快樂的幸福時光(特別是1896-1914年)。漂亮時代是後人對此一時代的回顧,這個時期被上流階級認為是一個黃金時代,此時的歐洲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歐洲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方式等都在這個時期發展日臻成熟。此時期約與大英帝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及愛德華時代相互重疊。

印象派在1860年代被認為是前衛的藝術,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漂亮時代的學院寫實繪畫風格由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約翰·威廉·沃特豪斯及弗雷德里克·雷頓等所代表。巴比松派則採用了外光畫法的風格。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au) 在1890年代中期成為歐洲主流的裝飾設計風格。許多成功的作品,建築於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奧地利 (維也納分離派)、匈牙利、波希米亞及拉脫維亞,並很快擴散到美國及墨西哥。

【評論主題】22.現代音樂作品《4 分 33 秒》之作曲家,常採用哪一部經典為其即興音樂創作來源?(A)《詩經》 (B)《書經》 (C)《孝經》 (D)《易經》

【評論內容】《4分33秒》創作於1952年,是美國先鋒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 1912-1992)最著名的音樂作品之一。這時的凱吉,透過接觸東方《易經》的機緣(如:拋硬幣、算卦的概念),創作出《4分33秒》,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爭議。

【評論主題】22. 以下關於黃土水的敘述,何者錯誤?(A)是臺灣首位赴日,研習西洋雕塑的臺灣學生 (B)《甘露水》被譽為「臺灣的維納斯」,是臺灣首座女性裸體雕像 (C)以作品雕塑作品《釋迦出山像》入選日本帝展,成

【評論內容】

黃土水(1895年7月3日—1930年12月21日)*艋舺人,日治時期臺灣雕刻家*是臺灣首位赴日學習美術(A)。*第一位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的藝術家。*其作品皆以台灣鄉土意象融入西洋雕塑為特色,並創作一系列由木刻、技藝泥塑、大理石雕刻、鑄銅等材料構成之名作。*1919年,他開始創作《甘露水》。 1920年,他以作品《山童吹笛》入選第二回帝國美術展覽會(C)(,成為第一位作品入選帝展的臺籍人士,1921年,他自東京美術學校本科畢業,並獲准免試進入同校研究科成為「實技研究生」繼續深造;他就讀於塑造科並師從朝倉文夫;同年,他以《甘露水》入選第三回帝展。1922年以《擺姿態的女人》入選第四回帝展;1924年以《郊外》入選第五回帝展。*《甘露水》是臺灣第一件女性裸體雕刻創作。《甘露水》黃土水以寫實的手法,刻劃年輕女性的成熟美。體態豐腴,神情自若的女性,從混沌中挺身而出,是母性的東方「維納斯」造型(B)。2021年12月18日於北師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出。2022年5月21日移師至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同年9月26日移回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D)。文化部於2023年2月14日指定其為中華民國國寶。四件入選帝展的作品,左起〈蕃童〉、〈甘露水〉、〈擺姿勢的女人〉、〈郊外〉。

【評論主題】16. 下列為三件《大衛像》,請依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A)c-a-b (B)c-b-a (C)b-a-c (D)b-c-a。

【評論內容】c. 多那太羅Donatell☆,1386★—1466★-...

【評論主題】9. 攝影所使用的單眼相機「廣角鏡頭」是指焦距為?(A)24mm (B)50mm (C)80mm (D)135mm。

【評論內容】廣角鏡頭

*定義下就是,拍攝★★★★★...

【評論主題】6. 以下關於地景藝術(Land Art)的敘述,何者為非?(A)地景藝術創作者的靈魂與身體,同時出現在創作裡,這是過去畫家並未呈現的(B)創作材料多直接取自自然環境,例如泥土、岩石、有機材料以及水等

【評論內容】

*地景藝術Land artEarthworks 或 Earth art)也叫大地藝術*始發於美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早期的一種藝術運動 *創作材料多直接取自自然環境,例如泥土、岩石、有機材料,以及水等。 同時,推土機等工程機械時常作為改變地景的工具出現在創作過程中。*大地藝術的創作旨在對地景的討論,其作品經常出現在對公眾開放,遠離都市文明的地區,大地藝術作品時常保留了材料被自然力改變,侵蝕的客觀屬性,從而導致很多早期作品,僅僅短暫地存在,而如今只能在紀錄片或者照片檔案中找到。*著名的大地藝術家克里斯托 的代表作之一「被環繞的島嶼」。被環繞的島嶼:1983年,5月7號,「被環繞的島嶼」全部竣工。在比斯坎灣,在邁阿密市,北邁阿密,邁阿密海岸的小鎮和邁阿密海灘,11個島嶼位於Bakers Haulover Cut,Broad Causeway,79街Causeway, Julia Tuttle Causeway,和 Venetian Causeway的區域被603,850平方米的粉紅色聚丙烯織布環繞。這些粉紅色的聚丙烯織布漂浮在水上並且從島嶼向外延伸出61米。被環繞的島嶼籌備了兩年卻僅展示了兩周的時間。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評論主題】3. 元代畫家中其繪畫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貴有古意」和「書畫同源」,是誰呢?(A)倪瓚 (B)王蒙 (C)黃公望 (D)趙孟頫。

【評論內容】*趙孟頫在繪畫上有兩個著名的主張:一是「古意」;二是「書畫本來同」的書意化主張。這兩個主張在後來逐漸成為了文人畫的審美旨趣,和主要的創作手法。*「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敷色濃艷,便自以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

——引自《清河書畫舫》

趙孟頫 / 紅衣羅漢圖卷 / 遼寧博物館藏

《紅衣羅漢圖》畫上自提該畫有「粗又古意」使之成為趙孟頫古意說的代表作品

趙孟頫 / 秀石疏林圖卷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秀石疏林圖》題跋

書畫同筆同法的道理並非趙孟頫的獨創,從王微以來,多有闡發,唐張彥遠也說過「公畫者多善書」。在中國繪畫筆法追求中,追求筆墨自身審美意味的潮流,逐漸從書法滲透到繪畫,而趙孟頫,成功地將書法的筆墨語言引入到繪畫的造型中。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b4bv29j.html*書法與繪畫的工具皆為筆墨,同樣講求毛筆性能之創造性運用,和墨色的靈活多變的表現,亦即二者同樣追求意趣。元代趙孟頫曾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分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即說明了書法、繪畫技法的相通性,及其根本趣味的相同。

【評論主題】11. 郭雪湖自幼對繪畫展現濃厚興趣,代表作《南街殷賑》相關敘述何者有誤?(A)「殷賑」指的是繁華、富饒之意 (B)圖中郭雪湖以誇張、戲劇化手法描繪日本殖民時期的臺北永樂町(今迪化街)中秋節之盛況 (

【評論內容】《南街殷賑》為郭雪湖以誇張、戲劇化手法描寫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口節慶熱鬧景象,廟口擁擠的市井小民忙碌紛擾,五彩繽紛的招牌遠近林立,不但有日本人回「內地」所需購買的台灣特產禮品店,也有中國的藥材店,還有寫著英文字樣的店面,由此可見當時台灣商圈的繁華多元,全圖也充滿社會現實性及視覺趣味性。郭雪湖   (1908 - 2012)郭雪湖生於台北大稻埕,早年曾跟隨陳英聲習國畫及水彩,又從蔡雪溪習畫,日後更跟隨鄉原古統學習。他注重寫生,尤其對台灣林木與磐石的觀察,以濃豔的膠彩設色,表達獨特的鄉土景緻,並以此在戰前官辦美展中大放異彩。1964年他移居日本,以風景、靜物為創作主題,受西洋繪畫影響,強調立體表現。之後郭雪湖移居美國,仍以風景創作為主。參考自: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ddlLang=zh-tw&CID=3175

【評論主題】47. 西方現代藝術史的發展中,下列流派哪一項發生的時間點最晚?(A) 寫實主義(B) 超現實主義(C) 未來主義(D) 野獸派

【評論內容】(A) 寫實主義->寫實主義是十九世紀中後期的藝術運動

【評論主題】30. 指導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需要透過電腦的網路分享及印製成海報,請問會使用到下列何種色彩模式?(A) RGB 模式(B) RGB 與 CMYK 模式(C) RGB 與 HSL 模式(D) CMYK 模

【評論內容】

HSLHSV都是將RGB色彩模型中的點表示在圓柱坐標系中的方法。這兩種表示法試圖做到比基於笛卡爾坐標系幾何結構的RGB模型更加直觀。

HSL即色相、飽和度、亮度(英語:Hue, Saturation, Lightness)。

HSV即色相、飽和度、明度(英語:Hue, Saturation, Value),又稱HSB,其中B即英語:Brightness。

色相(Hue)是色彩的基本屬性,就是平常所說的顏色名稱,如紅色、黃色等。飽和度(Saturation)是指色彩的純度,越高色彩越純,低則逐漸變灰,取0-100%的數值。明度(Value)、亮度(Lightness)、亮度(Brightness),取0-100%。

HSL和HSV二者都把顏色描述為在圓柱坐標系內的點,這個圓柱的中心軸底部為黑色,頂部為白色,而它們中間是灰色漸變,繞這個軸的角度對應於「色相」,到這個軸的距離對應於「飽和度」,而沿著這個軸的高度對應於「亮度」、「色調」或「明度」。

這兩種表示在目的上類似,但在方法上有區別。二者在數學上都是圓柱,但HSV(色相、飽和度、明度)在概念上可以被認為是顏色的倒圓錐體(黑點在下頂點,白色在上底面圓心),HSL在概念上表示了一個雙圓錐體和圓球體(白色在上頂點,黑色在下頂點,最大橫切面的圓心是半程灰色)。注意儘管在HSL和HSV中「色相」指稱相同的性質,它們的「飽和度」的定義是明顯不同的。

因為HSL和HSV是設備依賴的RGB的簡單變換,(hsl)或 (hsv)三元組定義的顏色依賴於所使用的特定紅色、綠色和藍色「加法原色」。每個獨特的RGB設備都伴隨著一個獨特的HSL和HSV空間。但是 (hsl)或 (hsv)三元組在被約束於特定RGB空間比如sRGB的時候就更明確了。

HSV模型在1978年由埃爾維·雷·史密斯創立,它是三原色光模式的一種非線性變換,如果說RGB加色法是三維直角座標系,那麼HSV模型就是球面座標系。

【評論主題】42. 文化相互交流範例,在藝術史上的各個時期、不同地域之間不斷發生,以下的影響組合何者錯誤?(A) 非洲面具-立體派(B) 希臘雕刻-印度佛像(C) 浮世繪-印象派(D) 遣明使-日本「大和繪」

【評論內容】

(B)犍陀羅佛教雕塑的一個主要藝術特色,就是保存了濃厚的古希臘風格。這些古代印度佛陀塑像,往往與古希臘人物雕刻造型十分相似,當中呈現西方人的面貌特徵,五官立體分明,包括:深目、大眼、高鼻、薄唇,還有波浪式捲髮,以致衣服紋理的雕刻都與希臘雕像十分相似。這是甚麼原因呢?為何這些古代東方藝術會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影響?為何佛像的造型,會更像一個西方人的形象?犍陀羅國(Gandhāra)是甚麼地方?那是西元前六世紀已經存在的國家,屬於古天竺十六列國之一,位處古印度的西北部,其核心地區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東北部與阿富汗東部一帶,這裏不僅是印度大陸文明的一個發源地,還是歐洲與亞洲的交界點,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亞歷山大大帝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在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期間,先後統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亞,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佔領埃及全境。古希臘的藝術文化就是這樣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而在犍陀羅地區傳播開來,影響十分深遠。也是因為受到「希臘化」(Hellenism)的影響,犍陀羅風格的佛陀看起來便更像希臘太陽神阿波羅相貌的希臘哲學家了。

(D) 大和繪(やまとえ)是日本繪畫的樣式概念之一。平安時代,國風文化時期發達的日本風的繪畫,以日本的故事、人物、事物、風景為主題的繪畫。也寫作「倭繪」「和繪」等。以源氏物語繪卷等繪卷物為典型。被土佐派等流派繼承,影響近代、現代的日本畫。

894年,日本廢止遣唐使。10世紀,擺脫唐的影響,國風文化興盛發展,大和繪也在此時出現。10世紀末~11世紀初成立的『源氏物語』「繪合」之卷中,有『竹取物語』『宇津保物語』『伊勢物語』等物語繪登場。

遣明使-日本「大和繪」->遣唐使

【評論主題】39. 由於距離消除了觀賞者對作品的實用態度,使得美感有利於快感,因此使觀賞者對眼前的事物產生嶄新的體驗,關於上述是下列哪位學者所提出「心理距離」學說?(A) 康德(Immanuel Kant)(B)

【評論內容】

(A)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為德國古典美學代表人物,主觀唯心主義者。

其主要著作有〈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1764年、〈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與原則〉1777年、《純粹理性批判》(德: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1781;Critique of Pure Reason)、《實踐理性批判》(德:Kritik der pratischen Vernunft, 1788;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以及《判斷力批判》(德:Kritik der Urteilskraft, 1790; Critique of Judgment)三大鉅著。另還有《自然科學之形上學基礎》(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Natural Science, 1786)、《道德形上學》(Metaphysics of Morals, 1797)

康德正是企圖從主觀唯心主義觀點來調和唯心(理性主義)和唯物(經驗主義)之爭:雖然經驗與感性認識的來源是物質界,而物質也有其獨立存在性質,但人心中必定先有先驗的範疇;也就是說,康德相信知識僅能認識現象,但沒有先驗(a priori)理性的預先存在並加以組織,將無法直達事物本體。 無主體的理性作用,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

(B)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德國古典美學在他那裡達到了高峰。美學是黑格爾哲學的重要組成部份,他曾在一篇文章說:「理性的最高行動是審美行動」、「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精神哲學是一種審美的哲學」。後來在《精神現象學》和《哲學全書》的《精神哲學》中,進一步探討了美學問題,而他最重要最系統的美學著作則是他死後才發表的《美學講演錄》(即《美學》)

黑格爾在美學課題上的貢獻之一在於將美學轉向「藝術哲學」,他認為美學的對象是藝術客體,以藝術為中心來探討美學體系。再者是引入辯證法與歷史主義的思想,不再孤立的研究藝術,而是把藝術和其他社會現象看做人與現實世界的一種關係,並充份的肯定了藝術有一個形成、變化和發展的歷史,力求在歷史和邏輯、實踐和理論的統一中去把握藝術發展的規律。

他將藝術劃分為「象徵型」、「古典型」、「浪漫型」,簡單介紹如下:象徵型:代表是埃及、印度、中國等東方民族的藝術,尤其是建築。在形式上是較為抽象,以物質形式壓倒心靈內容的崇高風格,所以是形式支配內容,具高度的文化聯想。古典型:代表是古希臘的雕塑,形式與內容相調和,是具體的理念找到正確的表現形式,但由於仍以有限、有用的形式來表現理念,所以最終仍需讓位給浪漫型的藝術。

浪漫型:代表是中世紀的基督教藝術,心靈內容壓倒物質形式,表現了自我的主觀性。

黑格爾是第一位談到藝術死亡問題的人,近代的思想家如班雅明等亦談到藝術死亡,班雅明所說的藝術死亡指的是在機械複製的年代造成靈光消逝,而黑格爾所說的藝術死亡指的又是什麼呢? 藝術死亡,當然是黑格爾對藝術的詮釋,他所說的藝術死亡,指的就是一種信仰的崩解,他談了藝術,有如將藝術當作屍體解剖、分析,這時人不再融入藝術感受之中,不再信仰藝術內容、感動於藝術的形式,因此藝術被黑格爾宣告死亡。

(C)    托爾斯泰在七十歲出版的美學論著《何謂藝術?》(What is Art?)。托爾斯泰在書中給出自己對藝術的定義。首先,他認為要定義藝術,不應由「藝術使人感到愉悅」這種觀點出發。因為將藝術等同個體的享樂活動,就會忽略了藝術使人聯繫的本質。所謂藝術,就是當一個人透過感官接收到另一個人的情感表達,而得以體驗最初感動到那個表達情感的人(藝術家)的情緒。藝術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人與人有共通的情感,每個人都能夠體驗同樣的情緒。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人笑,另一個人聽其笑聲也會感到快樂;一個人哭,聽其哭聲會感到哀愁。

(D)   美學的「心理距離」。1912年,任教於英國劍橋大學的瑞士心理學家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在英國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作為藝術的一個要素與美學原理的『心理距離』》(Psychical Distance as a factor in Art and an Aesthetic Principle)的文章,正式揭櫫了心理距離的概念。

布洛認為,美的純粹客觀性並不存在,使用客觀標準、準則和範疇來界定美,將會抹殺掉許多豐富多彩的美感事實,因此他主張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美,說明美感乃是出自於人們對藝術品的觀賞所產生的心理效應,而此效應則是生於心理距離。心理距離並不是指空間或時間上的距離,而是觀賞者對於藝術作品所顯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離。這種距離由於消除了觀賞者對作品的實用態度,而使得美感有利於快感,因此使觀賞者對眼前的事物產生嶄新的體驗;然而,若是主客體在心理距離上失距了,例如差距(under-distanced)或者超距(over-distanced),則不會獲得美感。

【評論主題】29. 關於臺灣地方工藝產業,下列配對何者錯誤?(A) 新北市鶯歌-陶瓷(B) 新竹-玻璃(C) 苗栗三義-木雕(D) 南投竹山-藺草編織

【評論內容】「臺灣手藺」為苗栗苑裡在地傳統工藝,從藺草種植到藺草產品編織,完整的藺編產業文化鏈。致力結合傳統工藝與創新設計,開發更貼近現代人需求的產品,凸顯純天然藺草材質的純淨之美。藉由工藝師的巧手編製,重新體驗藺編的手感價值。

【評論主題】20. 下列哪一件不是包浩斯(Bauhaus)學院所設計的產品?(A) (B) (C) (D)

【評論內容】

(A)  《巴塞隆納椅》(Barcelona Chair)

憑著高雅輕盈的體態,獲得「20 世紀最優雅的經典椅」美譽,並迷倒一票椅子控與設計迷。為了擺脫維多利亞時期過度裝飾的繁複風格,包浩斯的設計概念往往把複雜的東西設計得很簡單,也絕對將「機能至上」奉為最高設計原則。只不過設計者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這一刀下手實在俐落,將《巴塞隆納椅》的設計減到最低限度,不僅大方將 X 型懸臂椅腳的機械力學表現出來,體態也顯得輕盈,完全彰顯包浩斯捨棄裝飾性、並力求「削肉見骨」的精鍊美學。

(B)拋光鋁製 alessi PSJS juicy salif 柑橘榨汁機這款觀賞價值更勝於實用的檸檬榨汁器「Juicy Salif」,是菲利普·史塔克最廣為人知的經典作品,同時也是 Alessi 最暢銷產品之一,被多座美術館收藏。pic via Alessi菲利普·史塔克於1949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父親為航太工程師,從小他就在與機械草稿與設計藍圖為伍的環境中,啟蒙對設計的興趣。從巴黎 Ecole Nissim de Camondo 設計學院畢業後,他成立了第一間公司,一年後他進入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擔任藝術總監,開始操刀眾多設計案。讓菲利普·史塔克頭角崢嶸的,是他於1982年受邀為時任法國總統官邸與1984年為巴黎著名的 Café Costes 咖啡廳操刀設計,讓他一舉蜚聲國際。

(C) 搖籃《The Cradle》by Peter Keler

 這個著名的搖籃為師承康丁斯基 Kandinsky 的 Peter Keler 在 1922 年所設計。結合了 Bauhaus 常見的元素「鋼管」與「幾何」。藍色的圓, 黃色的三角,紅色的矩形。鮮豔配色,更是展現設計者不落入窠臼的活潑。這個產品至今仍由 TECTA 公司繼續販賣著。

(D) 設計者:Josef Albers(1926-1927)

1920年代中期,包浩斯兩位最重要的設計者都在尋找方法重塑傳統的套套桌或堆疊桌,讓它符合現代世紀的需求。Marcel Breuer的做法是運用管狀金屬讓它們同時可當桌子和凳子,Josef Albers則運用他更熟悉的材料:木頭和玻璃。

雖然套套桌或堆疊桌最早是在19世紀初的英國流行起來,但它節省空間的特性更適合小家庭,也就是20世紀的歐洲。Josef Albers這款套套桌的製作概念不同於Marcel Breuer,它不是為了生產而設計,而是替他柏林朋友的私人公寓設計的。雖然設計的時間比較晚,但比Marcel Breuer的看起來更傳統,不過身為玻璃繪畫工作坊和後來的木工工作坊的師傅,Josef Albers使用了他比較喜歡的媒材。玻璃桌面的顏色除了淡綠色外,還有代表包浩斯的紅黃藍。

Josef Albers的這組桌子,不僅在材料的選擇上參考了他的包浩斯經驗:雖然它們沒有金屬的機械光澤,但也反映出他對網格的興趣,這類矩形可以在他的玻璃作品中看到,還有後來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畫作。在後面這個系列裡,Josef Albers探索了顏色的交互作用,而這些上了顏色的桌子則是讓下面這個概念具體化:他的設計構想是可以「各自獨立或相互倚賴」地運作。

【評論主題】12. 關於中國繪畫的「青綠山水」,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 盛行於唐代,代表畫家為吳道子(B) 青綠是指「石青、石綠」兩種礦物性色彩,風格傾向華麗的裝飾性效果(C) 唐代之後即失傳,近年來透過日本畫

【評論內容】(A) 盛行於唐代,代表畫家為吳道子->李思訓,青綠山水到宋代王希孟繪成大青綠設色的《千里江山圖》時達到鼎盛

【評論主題】8. 關於「透視與空間」,下列敘述何者不適當?(A) 「遠人無目,遠水無波」是中國畫的遠近觀念(B) 歐洲繪畫發展出的焦點透視法,在文藝復興時期發展成熟(C) 中國畫的「長卷」構圖為西洋畫所無,關鍵在

【評論內容】(D) 中國畫缺少科學的透視,所以無法表現複雜的建築->散點透視,我們在宋元時代的繪畫當中可以看到大量精細描寫建築的作品,比如人所共知的《清明上河圖》。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LDmDJg.html

【評論主題】2. 關於工藝與藝術的關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 19 世紀的「美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發生於美國,代表人物為莫里斯(William Morris)(B

【評論內容】(A) 19 世紀的「美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發生於美國,代表人 物為莫里斯(William Morris)->美術工藝運動(英語: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或稱工藝美術運動,是裝飾和美術領域的國際趨勢,最早和最充分地發展在不列顛群島,隨後傳播至大英帝國各地,以及歐洲和北美洲等其他地區。

【評論主題】50.《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作者是?(A)貫休 (B)牧溪 (C)石濤 (D)八大山人。

【評論內容】《苦瓜和尚畫語錄》又名《石濤畫語錄》《畫語錄》《石濤畫譜》,共18 章,系統地論述了山水畫理論。 第一章是總綱,提出了全書的中心論題——“一畫”之法,第二、三章分別從“了法”與“變化”兩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一畫”之法的精髓,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十八章詳細地論述了“一畫”之法在“筆墨”“運腕”“皴法”“境界”等各個方面的應用

【評論主題】46.當代美學中援引的性別論述,不包括下列何人的理論?(A)西蒙波娃 (B)米歇爾傅柯 (C)朱蒂斯巴特勒 (D)馬丁海德格。

【評論內容】(A)西蒙波娃 ->第二性(B)米歇爾傅柯->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C)朱蒂斯巴特勒->《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認同顛覆(1990)》和《身體之重:論性的論述界限(1993)》(D)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形上學導論》

【評論主題】50.《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作者是?(A)貫休 (B)牧溪 (C)石濤 (D)八大山人。

【評論內容】《苦瓜和尚畫語錄》又名《石濤畫語錄》《畫語錄》《石濤畫譜》,共18 章,系統地論述了山水畫理論。 第一章是總綱,提出了全書的中心論題——“一畫”之法,第二、三章分別從“了法”與“變化”兩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一畫”之法的精髓,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十八章詳細地論述了“一畫”之法在“筆墨”“運腕”“皴法”“境界”等各個方面的應用

【評論主題】59.請問下列哪一位學者以「凝視」(gaze)理論來詮釋觀看行為?(A)德國學者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B)法國學者沙特(Jean-Paul Sartre)(C)法國學者拉

【評論內容】心理學家拉岡在1978年的《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觀念》中,將凝視定義為自我和他之間的鏡映關係,即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折射之後,構成了人自己的再現。他並用此概念,來說明男人和其凝視客體女人之間的關係。

【評論主題】58.日治時代,下列哪一位藝術家對臺灣早期的書籍裝幀有重要貢獻的是?(A)西川滿 (B)石川欽一郎 (C)黃土水 (D)木下靜涯。

【評論內容】

西川滿表面上是個文人,其實真正身分是臺灣新文學史教科書中的東瀛大魔王。雖然被文學評論家罵成臭頭,然而他就是無視於戰爭和困苦的現實,才能在那麼艱困的環境,照樣醉心於製作精妙的紙上工藝,開出浪漫華美的花朵。直到今日,這些出版品的裝幀藝術依然熠熠生光。

隨便翻開一本臺灣版畫史、藏書票史、書籍裝幀史、藏書史,在前三章內沒出現「西川滿」三字,這本書等於欺騙社會。

【評論主題】20.選出正確的敘述:(A)故宮南院位於嘉義東石 (B)新北市立美術館的建築師為王大閎(C)奇美博物館的藝術收藏以中國美術為主 (D)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的重要定位為臺灣美術研究。

【評論內容】(A)故宮南院位於嘉義東石->太保(B)新北市立美術館的建築師為王大閎->姚仁喜 (C)奇美博物館的藝術收藏以中國美術為主->西洋 (D)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的重要定位為臺灣美術研究。

【評論主題】21.何者非圖式期(Schematic Stage)兒童繪畫的特徵?(A)基底線 (B)X 光畫 (C)重疊 (D)誇張省略。

【評論內容】

(三) 圖示期(schematic stage)7~9歲

此時期會發展出其本身固定的繪畫符號,可稱為圖標或基模(陸雅青,2005,頁91;Anderson,1992;陳朝平、黃壬來,1995,頁92)。圖標是型態概念的表徵,代表兒童對視覺對象的一種明確概念,也是一種象徵性的圖形。若無特別的經驗或刺激,此圖示將會不斷地出現2~3年。

特徵:

(1)有明確的人物概念,經常出現人物圖示。若要強調某特殊經驗或特徵時會以誇張、變形重要的部分或省略不必要的部分兒與原圖示不同。

(2)空間表現則有多樣化的表現,出現基底線(baSe line)和天空線、展開或折迭畫法、多視點同存一畫面、X光畫法、不同時間同存一畫面等。(3)能發現真實色彩,脫離主觀用色。

四、黨群期又稱寫實萌芽期(9~11歲)

此期兒童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轉進入「客觀」的觀察。開始要求畫作是否具像、符合真實,注意到細節、比例、空間,有重疊的概念產生。

【評論主題】16.當代藝術重視與社會文化的連結,下列敘述何者比較妥當?(A)提出「社會雕塑」的藝術家為杜象(Marcel Duchamp)(B)藝術的內容時有社會批判、改善社會的意圖,但不曾透過「社區營造」的方法

【評論內容】(A)提出「社會雕塑」的藝術家為杜象(Marcel Duchamp)->波依斯(Joseph Beuys)(B)藝術的內容時有社會批判、改善社會的意圖,但不曾透過「社區營造」的方法來展現(C)所有的「地景藝術」全為環保的訴求(D)精英與大眾之審美傾向,在當代藝術中逐漸沒有明確的界限。

【評論主題】31.主張「移情說」認為審美快感的特徵在於對象受到主體的「生命灌注」,而產生的「自我的欣賞」的美學家是:(A)桑塔耶納(C. Santayana) (B)丹納(H. A. Taine) (C)席勒(J

【評論內容】移情説是因“移情”概念而得名的美學理論。“移情”作為美學術語,首先由德國美學家費肖爾用來表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意識活動,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加諸對象,使對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審美色彩。這種理論後來成為德國立普斯的心理學美學的核心內容。20 世紀初得以廣泛流傳,成為各種形式主義藝術流派(如表現主義等)的理論基礎。

【評論主題】6.關於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最早出現於 19 世紀中葉 (B)種類包括:生活紀實、報導攝影、新聞攝影等等(C)郎靜山為紀實攝影的代表 (

【評論內容】

紀實攝影*又稱文獻攝影,是凸顯紀實性、真實性、強調客觀反映的攝影形式。*新聞攝影等多數都可以被理解為紀實攝影。其目的在於紀錄社會現實,特別是即將消失的社會現實、人類生存狀況,強調其社會學的文獻價值,拍攝上主要強調真實與消除偏見的紀錄現實事物。*美國19世紀攝影師馬修·布雷迪被認為是紀實攝影之父。

【評論主題】34. 1910 年由詩人馬利涅蒂(Marinetti)和畫家巴拉(Balla)領導成立了未來派,此派畫家企圖表現「速度」和「運動」。此一現代繪畫流派的發生地是在:(A)美國 (B)德國 (C)英國

【評論內容】

未來主義(義大利語:Futurismo)

*發端於20世紀的藝術流派,以對陳舊思想的憎惡和對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熱喜愛為特徵。

*未來主義最早出現於1908年,義大利作曲家弗魯奇奧·布索尼的著作《新音樂審美概論》被看作未來主義的雛形。

*未來主義思潮主要產生和發展於義大利一國,卻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俄羅斯尤為明顯。

【評論主題】4.關於杜塞道夫畫派(Düsseldorf school of painting)的解釋,何者為誤?(A)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為代表畫家 (B)影響了

【評論內容】

杜塞道夫繪畫學校(德語:Düsseldorfer Malerschule)*也稱作杜塞道夫畫派(德語:Düsseldorfer Schule),是指一群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授教及受教的畫家們。*杜塞道夫search 畫派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美術流派,對這個search 畫派的成員一般根據兩個原則劃分:一是活動在杜塞道夫,二是具有民主主義思想和寫實的風格。故凡是與這兩條原則相符的畫家通常都劃歸在該派名下,領袖為C.許布納爾。*杜塞道夫學派源自德國浪漫主義,並且是也浪漫主義運動的一部分,開創的現實主義道路,深深影響著19世紀下半葉的德國美術。(D)*學院曾由沙多(Wilhelm von Schadow)主持,並曾有許多拿撒勒派(Nazarenes,一個嚮往文藝復興以前的風格,把原始村社生活與強調宗教題材結合起來的search 畫派)追隨者執教。(C)*杜塞道夫畫派的作品以精細而奇幻的風景為特點,通常在風景中加入宗教或寓言故事。杜塞道夫畫派的主要成員提倡「外光主義畫法」,並且傾向於調色盤(英語:Palette (painting))使用相對柔和甚至均勻顏色。*杜塞道夫繪畫學校的主要成員包括馮·沙多、卡爾·弗里德里希·萊辛(英語:Karl Friedrich Lessing)、約翰·威廉·席爾默(英語:Johann Wilhelm Schirmer)、安德烈亞斯·阿肯巴赫(英語:Andreas Achenbach)、漢斯·古德(英語:Hans Gude)、阿道夫·蒂德曼(英語:Adolph Tidemand)、奧斯華·阿肯巴赫(英語:Oswald Achenbach)、Adolf Schrödter(英語:阿道夫·施羅德])*杜塞道夫繪畫學校對美國哈德遜河派產生了重大影響,許多著名美國畫家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接受培訓,並受影響於杜塞道夫繪畫學校的影響,包括喬治·凱勒·賓漢、大衛·愛德華·克羅寧、伊士曼·詹森、沃辛頓·魏特吉、理查·卡頓·伍德維爾、威廉·史丹利·哈瑟汀、詹姆斯·麥克道格·哈特、海倫·塞爾、威廉·莫里斯·亨特  (B)

【評論主題】28.佛洛依德(Freud)指出本能慾望透過何者才能獲得社會認可?(A)淨化 (B)共鳴 (C)通感 (D)昇華。

【評論內容】弗洛伊德認為這種防禦機制與他所列出的其他防禦機制(如壓抑、替代、否認、反向作用、理智化和投射)相比,最具生產性。升華是將力比多轉化為社會認可的成就(主要是藝術)的過程。精神分析學家通常指出,升華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禦機制。

【評論主題】14.兒童繪畫從一個圓圈到多樣複雜的線條造形,稱之為分化,此乃誰的知覺發展理論?(A)安海姆(Arnheim) (B)羅恩斐爾(Lowenfeld)(C)皮亞傑(Piaget) (D)艾斯納(Eisn

【評論內容】1. 相似性 (Similarity) — 我們的大腦會把相似的事物看成一體

如果數個元素具有類似的尺寸、體積、顏色,使用者會自動為它們建立起關聯。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較容易將相似的事物組織在一起。如下圖所示,當一連串方塊和一連串的圓形並排時,我們會看成(a)一列方塊和兩列圓形 (b)一排圓形和兩排三角形。

2. 接近性 (Proximity) — 我們的大腦會把把靠近的事物看成一體

讓我們先來觀察(a),它是由6條直線均等分布,也因此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將六條直線視為一組。但很神奇地,若我們將(1)(2)靠近,(3)(4)靠近,(5)(6)靠近,是不是覺得直線們從一組變為三組呢?

3.連續性 (Continuity)-我們的大腦會把事物看成連續的形體

如下圖示,我們不會將(a)圖看成兩個相碰的尖角,而是交叉的兩個直線。不會將(b)圖看成兩個相碰的尖角,而是交叉的直線與曲線。同樣地在(c)圖與(d)圖,並不會因為中間有橫切一條直線而阻礙我們辨識它為一條連續的波浪型。

4.封閉性 (Closure) — 我們的大腦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會將許多個獨立的元素視認為一個完整封閉的圖形。如下圖所示,我們的眼睛先觀察到一連串的圓點(1),此時大腦開始填補圓點與圓點間的空白(2),最後把它辨識為一個完整的圓(3)。參考自摩友

【評論主題】29.美國教育學者帕森斯(Parsons)主張美感認知發展五個發展階段的第四階段為何?(A)形式與風格 (B)主觀偏好 (C)表現性 (D)美與寫實。

【評論內容】

第一階段是「主觀偏好」(Favoritism)。這一階段的人看畫有下列三個特徵:(1)對他所欣賞的畫具有直覺性的愉悅(Intuitive Delight);(2)會強烈的注意顏色(a strong attraction to color);(3)對繪畫題材產生自由聯想的反應(a free wheeling associative response to subject matter)。

  第二階段是「美與寫實」(Beauty and Realism)。這個階段的兒童會特別注重繪畫的題材,而在看畫時出現下列的行為特徵:(1)開始能區分「與繪畫有關的美感經驗」以及「與繪畫無關的經驗」,故以客觀觀察代替主觀偏好;(2)認為繪畫的題材可以表現實在的事物;(3)特別尊崇那些需要細心與耐心的繪畫技巧。

  第三階段是「原創表現」(Expressiveness)。也就是欣賞者能透過作品領會創作者所要表達的經驗品質,因此繪畫本身的表現強度和趣味性(Intensity and Interest)成為判斷優劣的主要依據。這個階段的發展,具有下列明顯的行為特徵:(1)作品的表現性重於題材上的美;(2)風格和技巧上的寫實本身並不是目的,能表達深刻的涵意才是目的;(3)「創新性」(creativity)、「原創性」(originality)和「感情的深度」(depth of feeling)是判斷一幅畫好壞的重要標準;(4)由於注重以個人主觀的感情來欣賞藝術,因此對客觀判斷持懷疑的態度。

  第四階段是「形式和風格」(Form and Style)。此一階段的發展,將藝術視為社會文化的產物,而非僅僅是個人的成就。因此,必須由歷史脈絡來衡量作品的價值,並且其媒材、形式和風格可藉相互討論的過程,以彰顯它的特色,並修正主觀詮釋所造成的偏差。此階段的行為發展,具有下列的特徵:(1)減低主觀感情的成分,欣賞注重媒材本身的客觀因素,如配色、結構、形式、空間、關係;(2) 由歷史傳統去了解藝術作品的社會、文化面;(3)由形式和結構的分析,說明繪畫的意義及其結構上的合理性,使人由理性和客觀的角度進行美感判斷。

  第五階段是「自律」(Autonomy)。此階段綜合上述三、四兩個階段,而同時重視個人和社會兩方面的判斷標準,但仍以個人的藝術觀為最後的依歸,故稱為「自律」。

【評論主題】8.下列何者非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的創作方式?(A)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 (B)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C)矯飾主義(Mann

【評論內容】

當代藝術(英語:Contemporary art)的作品是在當今出現的藝術作品,由後現代藝術發展而來也接續在現代藝術之後。

有人會將當代藝術代指目前這個時代正在實踐中的藝術風格,另外一個是指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到現在21世紀的藝術。在後者的詞義表達中,當代藝術也可以理解為後現代藝術,或者說有意識反對現代主義信條的藝術,而波普藝術正是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分界線。然而,由於「後現代」可以指一個歷史時期,也可以是指一種藝術途徑,再加上現今有許多藝術家仍然以現代主義進行創作,或者說並沒有表現出後現代主義的特徵,因此使用具有較大包容性的「當代」一詞來稱呼會較為合適。

(A)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 出現在1948年的美國

(B)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 1940年代

(C)矯飾主義(Mannerism) -> 16世紀晚期歐洲

(D)女性主義藝術(feminist art)-> 二十世紀60年代以來

【評論主題】24.文化資產保存法於民國幾年公布實施?(A)70 年 (B)71 年 (C)73 年 (D)75 年。

【評論內容】《文化資產保存法》是臺灣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而立之法,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宣揚及權利之轉移均依此法規定,該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該法最早於1982年制定,於2005年進行整體性與結構性的修法,2016年進行全文修正,現時共有11章、113條。

【評論主題】2.十九世紀英國藝術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發起了:(A)新英國藝術俱樂部 (B)歐米伽工作坊 (C)美術工藝運動 (D)新生活運動。

【評論內容】

威廉·莫里斯(英語:William Morris,1834年3月24日—1896年10月3日)

*英格蘭的紡織設計師、詩人、藝術家、小說家、建築保護主義者、印刷商、翻譯家和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相關的社會主義活動家。

*大學畢業後,他與簡·伯登(Jane Burden)結婚,並與拉斐爾前派藝術家愛德華·伯恩-瓊斯和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以及新哥德式建築師菲利普·韋布建立了密切友誼。

*韋伯和他設計了紅屋;他從 1859 年到 1865 年住在那裡,然後搬到倫敦市中心的布盧姆斯伯里。

*1861 年,他與伯恩-瓊斯、羅塞蒂、韋伯等,共同創立裝飾藝術公司 Morris, Marshall, Faulkner & Co.(後稱 Morris & Co.);該公司的產品與服務隨即廣受歡迎,並對整個維多利亞時期的室內裝飾產生重大影響。

*「不要在家裡放置你認為有用,而你卻不相信它是美的東西。」*補充紅屋內部

【評論主題】15.有關十八、十九世紀中期臺灣的「閔習」水墨畫,下列敘述何者不妥?(A)源自福建,遠宗明代的「浙派」繪畫 (B)林朝英為代表藝術家(C)具有典雅溫和的氣質 (D)反映了若干臺灣的移民性格與審美。

【評論內容】

閩習

明清時期台灣的書畫風格。

*意指筆墨飛舞、肆無忌憚、狂塗橫抹,頃刻之間完成大體形象,意趣傾洩無遺,氣氛卻濃濁霸氣,一點也不含蓄。

*「閩習」一詞亦有負面評價之意,清代畫家上官周曾言:「未脫閩習,非雅構也。」

*台灣早期的書法與繪畫,既與中國的傳統一脈相承,又多受福建傳入影響。明代前期,浙江杭州興起的畫家,畫風放肆,其後多位福建籍的畫家也在此派中成為要角。由於這種淵源,畫風有別於以江南蘇州地區為主的精緻性與傳統文人畫的典雅性,呈現出「以狂放雄渾的筆觸為特徵」的「閩習」。

*清代流寓人士與部分台籍畫家作品中,具有「粗獷」、「狂野」的地域特質與主題選材,後人因循前人畫風,加以變化創造,形成自己風貌,更添率性跋扈,霸氣十足,即所謂的「閩習風格」。

*如書風近朱熹般大開大合,直落而下,氣勢不羈的張朝翔,可做為台灣傳統畫的代表;諸如林朝英秋風掃落葉般的「竹葉體」,勁挺快逸,將古隸寫成由墨點成線的吳廷芳,都是其中代表;繪畫如徐渭、黃慎般的林覺,簡練的筆法,如飛龍走蛇,氣象雄偉,另如豪放狂肆野趣、個性鮮明的林朝英,以及畫松幹粗壯渾厚,枝與葉用筆流暢有力的民間畫師莊敬夫。台灣書畫家群明顯地從閩地風格找到一種特徵。*1930年代,福建仙游籍畫家李霞來台客居期間,又為閩習再續一章,構成台灣早期書畫風格,此亦「閩習風格」形成原因之一。

【評論主題】12.有關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郭柏川,下列敘述何者有誤?(A)受教於梅原龍三郎 (B)曾於北平(北京)任教職(C)繪畫風格傾向於寫實主義 (D)臺南人。

【評論內容】

郭柏川(1901年7月21日—1974年1月23日)

*臺灣臺南的美術家及美術教育家。

*1910年,郭柏川進入台南第二公學校(今立人國小)就讀,1916年考上台北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1921年畢業回鄉任教。

*1928年,以美術方面的專才考上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西洋畫科,師事岡田三郎助。

*1933年畢業後留日繼續研習。1937年由日本赴中國東北,至滿洲國旅行寫生。

*1938年,他任教於日本統治下的北平師範大學與北平藝專。1939-1943年間數度擔任梅原龍三郎在北京旅遊寫生的翻譯與嚮導。

*1948年,因國共內戰舉家返台灣,定居台南,任教於台南工學院建築系(今成功大學建築系),並創立台南美術協會。1974年去世。

*郭柏川畫作主題以風景、肖像、靜物為主。1943年開始於宣紙上創作油彩畫。 繪畫風格簡練、構圖嚴謹,色彩常運用傳統民間器物與屋宇如朱紅、青花等常見之色彩,線條明快,林明賢認為中西合璧為其風格特之一

【評論主題】9.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 年)之策略,不包括下列何者?(A)推動美感教育傳播與溝通計畫 (B)推動校園多元美感體驗活動(C)建置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臺 (D)美感教育點

【評論內容】目標:

(一) 提升學生設計創新美感素養。

(二) 營造美感學習環境。

(三) 增進國民美學前瞻能力。

實施策略或推動重點:

一、理念

美感教育是一種多元的人文教育,來自生活的潛移默化,可透過發現、探索、體驗的歷程,從人與自己、人與社區/社會/社群、以及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互動中培養「發覺美」、「探索美」、「感受美」、「認識美」及「實踐美」的知能,進而讓學生能應用於生活之中。是以「美感的培養」應從幼扎根,以學生為主體,學校課程教學為核心,開啟美與人文的內涵,並以「生活美感」為主要範疇,包括校園空間美感的體驗與創造等,以增進學生對生活周遭的理解與審美判斷力。課程設計透過教師的專業引導,在累積、深化、拓展、永續的審美原則下,發展出整體的設計、創新與跨域合作的可能性,從點、線到面整體規劃、公私跨域合作與國際連結,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進而提升國民的美感素養。

綜上,制定以「美感即生活-從幼扎根、跨域創新、國際連結」為理念之「美感教育計畫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年)」。

 

二、推動策略與具體行動方案

(一)支持體系

建置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臺

推動美感教育傳播與溝通計畫

鼓勵具前瞻性美感領域研究

(二)人才培育

推動職前師資生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推動中小學在職教師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推動教育行政人員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推動美感前瞻人才培育計畫

推動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

(三)課程與活動

辦理地方政府藝術與美感深耕計畫

推動美感課程教學與學習體驗計畫

推動生活美感與設計創新課程計畫

推動校園多元美感體驗活動

結合民間與跨部會資源協力推動美感教育計畫

(四)學習環境

設計校園生活美感實踐計畫

建構學習情境美感生活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