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4. 教師們在學期開始時告知,A班學生相較於B班學生,有較高的認知成長潛力,然而事實上這些學生是隨機挑選來的。在三個月後,A班學生相較於B班學生,有許多人的智力表現有大幅的增長。這是什麼原因?
(A)自證預言
(B)蝴蝶效應
(C)普力馬克原則
(D)馬太效應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702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Yoho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C選項的普力馬克原則(又稱老祖母法則),...

【用戶】工藤新一就是真相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自證預言就是畢馬龍效應的換句話說什麼是「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畢馬龍效應指出,人們傾向改變行為去達到別人對他們的期望。一旦我們為某人設定了期望,對方就會傾向達到期望,成為別人預期的樣子,無論是好還是壞。因此畢馬龍效應也可稱作「自我應驗式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用戶】咖啡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ing Merton)於1968年提出,談的是不同的人、群體,若已經在名聲、財富或社會地位上有所成就,就會產生一種吸引更多機會的優勢,更輕易獲得更多成功。這也進一步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下,贏者通吃、沒資源難以翻身的原因。資料來源: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9765 

【用戶】Yoho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C選項的普力馬克原則(又稱老祖母法則),...

【用戶】工藤新一就是真相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自證預言就是畢馬龍效應的換句話說什麼是「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畢馬龍效應指出,人們傾向改變行為去達到別人對他們的期望。一旦我們為某人設定了期望,對方就會傾向達到期望,成為別人預期的樣子,無論是好還是壞。因此畢馬龍效應也可稱作「自我應驗式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用戶】咖啡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ing Merton)於1968年提出,談的是不同的人、群體,若已經在名聲、財富或社會地位上有所成就,就會產生一種吸引更多機會的優勢,更輕易獲得更多成功。這也進一步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下,贏者通吃、沒資源難以翻身的原因。資料來源: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9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