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後,回答 24-25 題。        小逸從家中攜帶一輛玩具小汽車來上學,進入教室後,廖老師對小逸說:「今天不是玩具分享日,請你把車子收到書包裡。」小逸不理會老師的制止,執意要玩他自己帶來的車。廖老師見狀,動手要取走小逸手中的車子,此時小逸大聲哭喊著:「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行拿走。」
【題組】24.依據阿德勒(A. Adler)學派之理論,幼兒的每一個行為都會有目的。下列何者較可能是小逸不當行為的目的?
(A)渴望關注
(B)爭奪權力
(C)尋求報復
(D)自暴自棄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67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112可以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小逸不理會老師的制止,執意要玩他自己帶來...

【用戶】113一定正式上榜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阿德勒提出「行為目的論」,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研究阿德勒的心理學家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將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目的,區分為: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自暴自棄等四類。 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張英熙指出,孩子出現不當的行為,問題在於他們對「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有錯誤的理解,想要得到歸屬感和重要感,但用錯了方法。因此,爸媽不能只看孩子表面的行為,必須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否則無從改變孩子的行為。 以小明的例子來說,孩子可能是無意識的想令媽媽生氣,他希望得到媽媽的注意力。如果他乖乖的、靜靜的畫,能得到媽媽親切的微笑和鼓勵,他就比較不會故意搗蛋、尋求媽媽的關注。但孩...

【用戶】112可以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小逸不理會老師的制止,執意要玩他自己帶來...

【用戶】113一定正式上榜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阿德勒提出「行為目的論」,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研究阿德勒的心理學家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將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目的,區分為: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自暴自棄等四類。 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張英熙指出,孩子出現不當的行為,問題在於他們對「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有錯誤的理解,想要得到歸屬感和重要感,但用錯了方法。因此,爸媽不能只看孩子表面的行為,必須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否則無從改變孩子的行為。 以小明的例子來說,孩子可能是無意識的想令媽媽生氣,他希望得到媽媽的注意力。如果他乖乖的、靜靜的畫,能得到媽媽親切的微笑和鼓勵,他就比較不會故意搗蛋、尋求媽媽的關注。但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