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介入反應模式(response to intervention)中的第一階層,針對的是哪些學生?
(A)所有學生
(B)高危險群學生
(C)弱勢學生
(D)特殊需求學生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96188
統計:A(621),B(134),C(17),D(120),E(0)

用户評論

【用戶】Candy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Fuchs等人(2002)提出介入反應模式(response to intervention,RTI)的鑑定學習障礙模式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評量過程:前三個階段在普通教育中進行,最後一個階段在特殊教育中實施。步驟一:篩選高危險群學生,主要在普通教育中進行。步驟二:提昇普通教學成效(第一層介入),主要以補充班級普通班教學與檢核學生在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效。步驟三:診斷性嘗試教學(第二層介入),以普通班級教學內容為基礎,提供學生相關補充教材。步驟四:特殊教育鑑定與安置(第三層介入),並進行學障鑑定,依學生的學習表現結果,並進行相關鑑定的過程,排除其它障礙因素,以確認學習障礙的資格。 

【用戶】郭佩蓉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介入反應模式是在一個多階段且前後連貫的脈絡中,為學習困難學生設計連續性的服務方案。雖然目前尚未出現被普遍接受的模式,但是有一些基礎概念已被確定,以下就三階段模式詳細闡述每一階段的內涵(NJCLD, 2005): 一、階段一:提供所有普通教育學生高品質的教學和行為支持,基本做法如下: (一)學校實施全面性之讀寫技能、學業和行為的篩選。 (二)普通教師在班級中實施各種有研究支持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三)持續地進行課程本位評量(curriculum based measurement,CBM),並嚴密地監控學生表現的進展,以維持高品質的教學。 (四)以持續性評量的資料為基礎,讓學生接受區分性教學(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二、階段二...

【用戶】❤ 再試一次.....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所有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