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有關道德發展論的說明,下列何者為非?
(A)柯伯格認為老師應該將正義和道德的討論融入課程
(B)柯伯格認為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進入後習俗道德期
(C)皮亞傑認為在他律道德階段,兒童認為絕對而嚴厲的懲罰是公正的
(D)皮亞傑認為在自律階段,兒童對於「壞人」的定義,是看其行為和意圖,而不是依據既定的規則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90104
統計:A(55),B(966),C(161),D(190),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幼兒道德發展、幼兒人格、皮亞傑 道德論

用户評論

【用戶】徐如慧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B)改成[大多數人到道德循規期]

【用戶】要加油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706179-%E7%9A%AE%E4%BA%9E%E5%82%91%E8%88%87%E6%9F%AF%E7%88%BE%E6%9F%8F%E6%A0%BC%E5%85%92%E7%AB%A5%E9%81%93%E5%BE%B7%E7%99%BC%E5%B1%95%E7%90%86%E8%AB%96%E7%9A%84%E6%AF%94%E8%BC%83皮亞傑的道德發展兩期論一、無律期:出生~4歲。(一)此時幼兒的認知處於準備運思期,自我中心強,對任何規範均似懂非懂,故無法從道德觀點來評價幼兒行為。(二)物權觀念尚未發展,屬「非道德行為」。二、他律期:4歲~8歲。(一)幼兒認為規則是萬能的,不變的,無法理解規則是由人創造的。(二)幼兒總是以極端態度來評定行為的好壞,亦即不是好的,便是壞的。(三)行為是根據行為後果的大小來決定,而非取決於主觀動機,...

【用戶】An An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柏格(Kohlberg) 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期別發展階段心理特徵一前習俗道德期(道德成規前期)【9歲以下】1避罰服從取向只從表面看行為後果好壞。盲目服從權威,旨在逃避懲罰。2相對功利取向(享樂互惠取向)只按行為後果是否帶來需求的滿足以判斷行為的好壞。二習俗道德期(道德成規期)【10~20歲】3尋求認可取向(好孩子取向)尋求別人認可,凡是成人讚賞的,自己就認為是對的。4遵守法規取向(法律與法治取向)遵守社會規範,認定規範中所定的事項是不能改變的。三後習俗道德期(道德成規後期;自律期)【20歲以上】5社會法制取向(法治觀念、社會契約取向)了解行為規範是為維持社會秩序而經大眾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眾共識社會規範是可以...

【用戶】徐如慧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B)改成[大多.....看完整詳解

【用戶】要加油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706179-%E7%9A%AE%E4%BA%9E%E5%82%91%E8%88%87%E6%9F%AF%E7%88%BE%E6%9F%8F%E6%A0%BC%E5%85%92%E7%AB%A5%E9%81%93%E5%BE%B7%E7%99%BC%E5%B1%95%E7%90%86%E8%AB%96%E7%9A%84%E6%AF%94%E8%BC%83皮亞傑的道德發展兩期論一、無律期:出生~4歲。(一)此時幼兒的認知處於準備運思期,自我中心強,對任何規範均似懂非懂,故無法從道德觀點來評價幼兒行為。(二)物權觀念尚未發展,屬「非道德行為」。二、他律期:4歲~8歲。(一)幼兒認為規則是萬能的,不變的,無法理解規則是由人創造的。(二)幼兒總是以極端態度來評定行為的好壞,亦即不是好的,便是壞的。(三)行為是根據行為後果的大小來決定,而非取決於主觀動機,...

【用戶】An An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柏格(Kohlberg) 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期別發展階段心理特徵一前習俗道德期(道德成規前期)【9歲以下】1避罰服從取向只從表面看行為後果好壞。盲目服從權威,旨在逃避懲罰。2相對功利取向(享樂互惠取向)只按行為後果是否帶來需求的滿足以判斷行為的好壞。二習俗道德期(道德成規期)【10~20歲】3尋求認可取向(好孩子取向)尋求別人認可,凡是成人讚賞的,自己就認為是對的。4遵守法規取向(法律與法治取向)遵守社會規範,認定規範中所定的事項是不能改變的。三後習俗道德期(道德成規後期;自律期)【20歲以上】5社會法制取向(法治觀念、社會契約取向)了解行為規範是為維持社會秩序而經大眾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眾共識社會規範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