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小平上課時對老師講話不禮貌,老師很生氣地斥責他,並批評他沒有家教。班上其他同學聽了以後,對老師心生反感,很同情小平的境遇。下列何者最能描述此一現象?
(A)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
(B)團體後效(group contingency)
(C)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D)普墨克原則(Premack principle)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0.936639
統計:A(5780),B(277),C(71),D(43),E(0)

用户評論

【用戶】佐佐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團體極化效應:對個人置身團體時趨於支持極端化決策的心理傾向,稱為團體化效應。普氏原則(Premack’sprinciple)就是給予次級增強物類型中的活動兩種,一種是較喜歡的活動(如玩飛機),另一種是較不喜歡的活動(如讀書),利用個人較喜歡的活動,來增強較不喜歡的活動。例如:學生喜歡玩飛機模型,而不喜歡讀書,則可告訴他好好讀書,就可以玩飛機,如此可以增加讀書行為。這就是普氏原則的運用。物的喜好,進而用不同的方式鼓勵學生學習。漣漪效應:教師糽正學生不良行為時,常會影響鄰近學生的行為。

【用戶】annie2008pig

【年級】小一上

【評論內容】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的是如果我們對某些人(通常是學生或孩子)期望較高,通常他們的表現就越好。比馬龍效應的教學應用「比馬龍效應」在教育界備受重視,主要應用在教學上有關如何善用教材及教學法方面,以啟發學生的自尊心 ( Self-esteem )。「比馬龍效應」與「自我實現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類似,預言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假若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平庸的人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但如果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會失敗,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

【用戶】Wei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團體後效:就是所謂的同儕連坐法。以團體為對象的行為矯正的方法叫團體後效,當團體行為得到強化時,該團體的成員傾向在以後相同的情境中再度表現該團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