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 43~46 題        大清入主中原後,朝鮮使者眼前的中國呈現不一樣的風景。儘管絕大部分的朝鮮知識人不諳漢語會話,但皆能書寫漢字,且歌且賦。不倚仗朝鮮翻譯官,朝鮮使者亦能透過筆談的方式,與中國官員交流。更遑論本就以漢字撰寫的官方文書,對朝鮮燕行使完全不是問題。然而這種模式不適用與旗人的交往,對朝鮮方面而言,清書、清語尚是陌生的存在。        「滿洲氣息」之濃厚,不僅見諸燕行沿路的碑刻、匾額,以及朝貢程序的官方文書,朝鮮使者寓居北京後、在紫禁城進謁期間,更是處處皆然。朝鮮使臣對於此類「滿洲元素」自有見解,尤其滿洲人以異族入中國,卻仍保持舊有習俗,維持滿洲之道,有違「入中國則中國之」的變通處置。朝鮮使臣意識到,清書、清語也是提防不解滿洲語文者的利器。在 1778 年,朝鮮最高行政首長領議政金尚喆曾與朝鮮正祖有過一次談話,當時對話全圍繞著使行事務。朝鮮正祖問道:「清學緊於漢學耶?」儘管金尚喆表示:「通語之際,漢學為主。彼人酬酢,皆用漢語矣」,但是在旁的徐命善提醒道:「聞彼人於酬酢要緊處,皆用清語云」。         徐命善的發言引領吾人從另一個面向審視「滿洲語文」對朝鮮的意義。1783 年奉使瀋陽的李田秀就曾表示:「清人生長中國者,自兒時皆以漢語成習,而國法為其不忘本俗,故自皇帝以下,無不學清語。至於奏御之文,接翻清而進之。宣表之類,亦翻清而讀之。我人在側之時,如有機密不欲泄者,則又皆以清語相話。」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軍事機密方面。乾隆皇帝曾幾次提醒滿洲將領,應以滿文撰寫奏摺。顯然不論是朝堂上的討論,或事涉軍機的情報,清朝官方有意識地利用滿洲語文,一定程度起到保密防諜的效果。(改寫自吳政緯〈論燕行文獻的特性與價值──以清書、清語與滿漢關係為中心〉)
【題組】43. 依據上文,關於朝鮮使臣的敘述,何者最適當?
(A)幾乎皆熟悉漢字
(B)頗重視學習滿文
(C)無視於滿州元素
(D)談話以漢語加密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0.892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歐陽無敵

【年級】大四上

【評論內容】(A) 幾乎皆熟悉漢字→正確

【用戶】歐陽無敵

【年級】大四上

【評論內容】(A) 幾乎皆熟悉漢字→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