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下列有關目標導向理論的敘述何者正確?
(A)相對於國小階段,中學生採取迴避型工作目標之比例有減少趨勢
(B)由於華人的愛面子文化,長久來看,表現目標比精熟目標更有助於台灣學生發展適應性動機
(C)大多數學生在不同學習情境會同時擁有許多目標,並採取許多策略去調和多元目標
(D)一般而言,隨著年級增加,中學生會逐漸傾向抱持精熟目標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69565
統計:A(8),B(18),C(231),D(39),E(0)

用户評論

【用戶】Suuting Chang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ABD 跟現況都不太相符吧?

【用戶】陳怡靜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學習目標」指的是,打從心裡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而產生學習動機。「表現目標」則是指,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避免別人覺得自己沒用而學習。 *Elliot(1999)將『精熟─表現』向度與『趨向─逃避』向度融合成四類成就目標。1.趨向精熟目標:勇於嘗試冒險,不斷追求成長。 2.趨向表現目標:追求勝過他人,證明自身能力。3.逃避精熟目標:避免犯錯,逃避學習更深的知識。4.逃避表現目標:維持公眾形象,避免無能之指責。線上測驗: /item-65.%E4%B8%8B%E5%88%97%E6%9C%89%E9%97%9C%E3%80%8C%E7%9B%AE%E6%A8%99%E5%B0%8E%E5%90%91%E3%80%8D%E7%90%86%E8%AB%96%E7%9A%84%E6%95%98%E8%BF%B0%E4%BD%95%E8%80%8...

【用戶】陳怡靜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卡芬頓(M. Covington)的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理論要義1.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力社會傾向肯定成功者;兒童自幼及學習到,成功將使人感到滿足,促使個人自尊之提升,進而產生自我價值感。而成功之經驗大多是在克服一定困難後才獲得,而克服困難則需相當能力。因此,能力、成功和自我價值感三者間形成前因後果之關係;有能力者成功,而成功之經驗帶來自我價值感。多次經驗後,對於自我價值感之追求則成為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機。2.個人視成功為能力之展現而非努力之結果卡芬頓認為成功的學生大多將成功的原因解釋為自己能力的展現,而非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努力。雖成敗為客觀之事實,然個人成敗歸因之解釋為主觀,假若將成功...

【用戶】Suuting Chang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ABD 跟現況都不太相符吧?

【用戶】陳怡靜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學習目標」指的是,打從心裡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而產生學習動機。「表現目標」則是指,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避免別人覺得自己沒用而學習。 *Elliot(1999)將『精熟─表現』向度與『趨向─逃避』向度融合成四類成就目標。1.趨向精熟目標:勇於嘗試冒險,不斷追求成長。 2.趨向表現目標:追求勝過他人,證明自身能力。3.逃避精熟目標:避免犯錯,逃避學習更深的知識。4.逃避表現目標:維持公眾形象,避免無能之指責。線上測驗: /item-65.%E4%B8%8B%E5%88%97%E6%9C%89%E9%97%9C%E3%80%8C%E7%9B%AE%E6%A8%99%E5%B0%8E%E5%90%91%E3%80%8D%E7%90%86%E8%AB%96%E7%9A%84%E6%95%98%E8%BF%B0%E4%BD%95%E8%80%8...

【用戶】陳怡靜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卡芬頓(M. Covington)的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理論要義1.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力社會傾向肯定成功者;兒童自幼及學習到,成功將使人感到滿足,促使個人自尊之提升,進而產生自我價值感。而成功之經驗大多是在克服一定困難後才獲得,而克服困難則需相當能力。因此,能力、成功和自我價值感三者間形成前因後果之關係;有能力者成功,而成功之經驗帶來自我價值感。多次經驗後,對於自我價值感之追求則成為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機。2.個人視成功為能力之展現而非努力之結果卡芬頓認為成功的學生大多將成功的原因解釋為自己能力的展現,而非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努力。雖成敗為客觀之事實,然個人成敗歸因之解釋為主觀,假若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