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5.教育部為了宣揚「孝道」,將每年八月的第四個周日訂為「祖父母節」,希望藉此強化祖孫間的親情互動。這種將「孝道」與日常生活行為連結的方式,較接近下列哪一種倫理學的訴求?
(A)德行論
(B)義務論
(C)效益論
(D)正義論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99241
統計:A(14574),B(991),C(570),D(72),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學校行政倫理、運動心理學三碼模式、培根四偶像各種詳細理論

用户評論

【用戶】Ming-Lun Chia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康德義務論:  康德為追求利益的行為就不是道德的,為道德義務本身而做的行為才是道德的;因此道德義務不是條件性的,而是絕對的,稱之為「無上命令」。這種植基於無上命令的義務論有兩個道德原則:  1.一個人應如此做,使得其行為的格準能成為普遍法則,換言之,所作的行為應具有普遍性,而能使一般人都能夠照著做。  2.你應如此做,使你的人格和別人的人格皆不會成為只是工具,而是目的。 題幹上的關鍵字在於『將「孝道」與日常生活行為連結的方式』,重點在於能以行動表現孝道,此與德行論強調的德行(合乎道德規範的行為)相符;而義務論強調的是為道德義務本身而做的行為,也就是出於自身認為本來就應該要這麼做,但題幹一開始便提到由教育部訂定祖父母節來強化祖孫間的孝道關係,此為藉由外力以促使個體做出道德行為,與義務論的「出於道德義務本身而做」意旨不符,故不選義務論。

【用戶】吳定維

【年級】小一下

【評論內容】德行論代表人物:亞里斯多德品德教育主要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實踐智慧

【用戶】Wick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德行-合乎道德的行為

【用戶】13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道德倫理學派1.主外派  (好壞先於對錯)快樂主義:伊比鳩魯Epicurus,以行為的結果是快樂則為善,而善惡的辨別是以經驗的苦樂為準效益論/結果論/功利主義:邊沁Bentham、彌爾Mill、斯賓賽Spencer,以行為的結果作為善惡判斷的標準德行論/幸福論: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追求幸福或至高善為終極目的中庸之道為德行的主要特徵反對蘇格拉底「知即德」的主張,重視透過習慣將道德行為於生活中實踐1.知德→理智德行(理論理性) →可教之德(僅少數人可達此境界)2.行德→道德德行(實踐理性)→不可教之德(習慣養成,非智力所能左右)2.主內派  (對錯先於好壞)義務論/嚴格主義:康德Kant,以行為的動機做為道德行為判斷的對象注重品格陶冶、意志訓練四善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