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4. 不能遠「ㄉㄨㄣˋ」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國二國文下第三次-108 年 - 2019臺北市市立新興國中八年級108 下學期國文第三次段考(期末考)南一#93665討論私人筆記( 0 )最佳解!

【評論內容】洛克(John Locke)英國的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在知識論上,洛克與休謨(David Hume)、柏克萊(George Berkeley)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1.經驗主義、重視感官訓練,亦即形式訓練說2.形式訓練說:人初生時,即具各種心能,針對心能加以訓練即可3.認為人生如白板如白.....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主張教育是培養個人人格的一種文化活動?(A) 杜威(B) 凱欣斯泰納(C) 康德(D) 斯普朗格

【評論內容】斯普朗格(E. Spranger,1882-1963)是文化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也主張透過教育愛的師生互動,以承傳並創新文化。將針對斯普朗格所提出的文化主義教育思想和教育愛觀點加以分述如下:(一)教育目的:1.文化傳承:(1)把人類既有的「客觀精神」教授給下一代。(2)把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傳授給下一代,以.....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理性主義學者主張人具有先驗的理性,教育功能即在開展此先驗理性,持此觀點之西方學者是康德,而我國有相似理論之學者為何人?(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朱熹

【評論內容】康德(Kant)1.理想主義(折衷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2.生而具有理性,教育的目的就在啟發理性。思想與孟.....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誰認為多元文化教育不論學生的性別、社會階級、種族、或文化特徵都應有均等的教育機會概念?(A)Banks(B)Terri(C)Gillogan(D)Beck

【評論內容】班克斯(J. A. Banks)在1997年,以美國獨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為解釋,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任何人都應為了權利與平等而奮鬥的過程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需涵蓋三個層面它是一個觀念、概念:主張所有的學生不論其所屬的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或文化特質,在學校中都應該獲得平等的教育.....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教師資格檢定考是屬於下列哪一類型的評量?(A)自我參照(B)常模參照(C)內容參照(D)效標參照

【評論內容】補充一下(B)常模參照測驗(norm-referenced test):指測驗結果,根據分數在團體中位置而加以解釋,採用相對性標準比較,一般以平均水準為參照點。如大學聯考、國家高普考試、月考、期末考等教師自編測驗、標準化成就測驗、智力測驗、性向測驗。

【評論主題】雙向細目表為教師編製測驗的基本參考架構,「雙向」意指教學目標與下列哪一項?(A)評量標準(B)課程綱要(C)試題配分(D)教材內容

【評論內容】雙向細目表示測驗的架構藍圖它描述了一份測驗中所應該包含的內容以及所評量到的能力,也是命題的依據。它是以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為兩個軸,分別說明各項評量目標。1.教學目標(以橫軸表示)以Bloom所提的認知領域六個教學目標為依 據: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49.根據《大學法》規定,為受理學生、學生會及其他相關學生自治組織不服學校之懲處或其他措施及決議之事件,以保障學生權益,大學應建立下列何者? (A)申訴制度 (B)申復制度 (C)學生評鑑制度 (D)

【評論內容】「申覆」為認可結果公布前,受評系所針對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內容的疑義提出「意見申覆」,此時尚未決定結.....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4. 不能遠「ㄉㄨㄣˋ」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國二國文下第三次-108 年 - 2019臺北市市立新興國中八年級108 下學期國文第三次段考(期末考)南一#93665討論私人筆記( 0 )最佳解!

【評論內容】洛克(John Locke)英國的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在知識論上,洛克與休謨(David Hume)、柏克萊(George Berkeley)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1.經驗主義、重視感官訓練,亦即形式訓練說2.形式訓練說:人初生時,即具各種心能,針對心能加以訓練即可3.認為人生如白板如白.....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根據教育心理家Piaget理論,認知的過程主要是藉著那二作用而持續進行?(A)基模與調適作用(B)調適與同化作用(C)主動與內化作用(D)調適與主動作用

【評論內容】皮亞傑認為發展會以階段形式出現,透過平衡歷程從一階段演化至下一個階段。兒童會在環境中所遭遇到的經驗,以及經驗發生時他們所具備的認知歷程和結構,兩 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若兒童既有的思考模式和既有的基模足以面對環境的挑戰,那麼兒童便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但.....

【評論主題】理性主義學者主張人具有先驗的理性,教育功能即在開展此先驗理性,持此觀點之西方學者是康德,而我國有相似理論之學者為何人?(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朱熹

【評論內容】康德(Kant)1.理想主義(折衷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2.生而具有理性,教育的目的就在啟發理性。思想與孟.....

【評論主題】依斯賓賽對知識之評估,他認為下列何類知識最為重要?(A) 謀生的職業(B) 休閒和娛樂活動(C) 身體的保健(D) 做父母的準備

【評論內容】英國教育學者斯賓賽(H.Spencer)提倡「生活預備說」的教育思想,主張教育目的在預備將來完美的生活。 人類生活包含五種活動:(1) 與自我生活有直接關係的活動=身體的保健。(.....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4. 不能遠「ㄉㄨㄣˋ」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國二國文下第三次-108 年 - 2019臺北市市立新興國中八年級108 下學期國文第三次段考(期末考)南一#93665討論私人筆記( 0 )最佳解!

【評論內容】洛克(John Locke)英國的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在知識論上,洛克與休謨(David Hume)、柏克萊(George Berkeley)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1.經驗主義、重視感官訓練,亦即形式訓練說2.形式訓練說:人初生時,即具各種心能,針對心能加以訓練即可3.認為人生如白板如白.....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以提出「反學校化」而聞名者?(A) 伊利其(I.Illich)(B) 謝夫勒(C) 馬瑞坦(D) 哈欽斯

【評論內容】伊利希(I.Illich)反學校化,反學校運動倡者:1.學校壟斷教育,複製社會階級2.潛在課程使人異化3.學校知識可能是「反教育」(無法中立)4.老師以學生失敗做為存在的合理性.....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主張教育是培養個人人格的一種文化活動?(A) 杜威(B) 凱欣斯泰納(C) 康德(D) 斯普朗格

【評論內容】斯普朗格(E. Spranger,1882-1963)是文化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也主張透過教育愛的師生互動,以承傳並創新文化。將針對斯普朗格所提出的文化主義教育思想和教育愛觀點加以分述如下:(一)教育目的:1.文化傳承:(1)把人類既有的「客觀精神」教授給下一代。(2)把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傳授給下一代,以.....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誰認為多元文化教育不論學生的性別、社會階級、種族、或文化特徵都應有均等的教育機會概念?(A)Banks(B)Terri(C)Gillogan(D)Beck

【評論內容】班克斯(J. A. Banks)在1997年,以美國獨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為解釋,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任何人都應為了權利與平等而奮鬥的過程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需涵蓋三個層面它是一個觀念、概念:主張所有的學生不論其所屬的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或文化特質,在學校中都應該獲得平等的教育.....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為教育行動研究的特徵之一?(A)是一種學術取向研究(B)強調情境的推論(C)重視大樣本的調查(D)教師是主要研究者

【評論內容】教育行動研究之特徵研究者:實際工作者(教師、主任或校長等)研究問題:實際情境、實務上的問題研究歷程:研究者介入、重視協同參與、強調.....

【評論主題】雙向細目表為教師編製測驗的基本參考架構,「雙向」意指教學目標與下列哪一項?(A)評量標準(B)課程綱要(C)試題配分(D)教材內容

【評論內容】雙向細目表示測驗的架構藍圖它描述了一份測驗中所應該包含的內容以及所評量到的能力,也是命題的依據。它是以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為兩個軸,分別說明各項評量目標。1.教學目標(以橫軸表示)以Bloom所提的認知領域六個教學目標為依 據: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教師資格檢定考是屬於下列哪一類型的評量?(A)自我參照(B)常模參照(C)內容參照(D)效標參照

【評論內容】補充一下(B)常模參照測驗(norm-referenced test):指測驗結果,根據分數在團體中位置而加以解釋,採用相對性標準比較,一般以平均水準為參照點。如大學聯考、國家高普考試、月考、期末考等教師自編測驗、標準化成就測驗、智力測驗、性向測驗。

【評論主題】49.根據《大學法》規定,為受理學生、學生會及其他相關學生自治組織不服學校之懲處或其他措施及決議之事件,以保障學生權益,大學應建立下列何者? (A)申訴制度 (B)申復制度 (C)學生評鑑制度 (D)

【評論內容】「申覆」為認可結果公布前,受評系所針對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內容的疑義提出「意見申覆」,此時尚未決定結.....

【評論主題】4. 不能遠「ㄉㄨㄣˋ」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國二國文下第三次-108 年 - 2019臺北市市立新興國中八年級108 下學期國文第三次段考(期末考)南一#93665討論私人筆記( 0 )最佳解!

【評論內容】洛克(John Locke)英國的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在知識論上,洛克與休謨(David Hume)、柏克萊(George Berkeley)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1.經驗主義、重視感官訓練,亦即形式訓練說2.形式訓練說:人初生時,即具各種心能,針對心能加以訓練即可3.認為人生如白板如白紙(人性無善無惡),曾言: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4.主張知識的唯一來源是經驗的累積,教育的過程是由外而內的學習(與福祿貝爾由內而外的想法相反)5.提出教育萬能論:美國華生(John B. Watson)主張,認為後天的教養才是決定個體發展的主因6.在教育上的隱喻:將教師比喻為陶工7.極力免除體罰,重視品德教育

【評論主題】以提出「反學校化」而聞名者?(A) 伊利其(I.Illich)(B) 謝夫勒(C) 馬瑞坦(D) 哈欽斯

【評論內容】伊利希(I.Illich)反學校化,反學校運動倡者:1.學校壟斷教育,複製社會階級2.潛在課程使人異化3.學校知識可能是「反教育」(無法中立)4.老師以學生失敗做為存在的合理性5.學校造成更多高文憑而不工作的教育性失業者廢校後四種教育網路:1.教育資源的諮詢服務2.技能交換(技能交換制度化、設立技能銀行)3.同儕組合,合作學習4.專業教育家,提供諮詢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主張教育是培養個人人格的一種文化活動?(A) 杜威(B) 凱欣斯泰納(C) 康德(D) 斯普朗格

【評論內容】斯普朗格(E. Spranger,1882-1963)是文化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也主張透過教育愛的師生互動,以承傳並創新文化。將針對斯普朗格所提出的文化主義教育思想和教育愛觀點加以分述如下:(一)教育目的:1.文化傳承:(1)把人類既有的「客觀精神」教授給下一代。(2)把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傳授給下一代,以便能夠涵養人格、傳承文化精神。2.文化創新:(1)透過教育引導學生發展「主觀精神」,形成個別化潛能的自我實現,加以具體的創作。(2)教育的過程不能只是傳遞社會文化,更需要超越現實,創造更豐富的人生價值與意義。(3)因此,透過個體「主觀精神」不斷詮釋「客觀精神」,而產生各種適合時代變遷的創作,文化的創新因而產生。

【評論主題】理性主義學者主張人具有先驗的理性,教育功能即在開展此先驗理性,持此觀點之西方學者是康德,而我國有相似理論之學者為何人?(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朱熹

【評論內容】康德(Kant)1.理想主義(折衷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2.生而具有理性,教育的目的就在啟發理性。思想與孟子相似。3.道德判斷以動機為主;訴諸理性的「無上命令」。4.「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的」

【評論主題】教師資格檢定考是屬於下列哪一類型的評量?(A)自我參照(B)常模參照(C)內容參照(D)效標參照

【評論內容】補充一下(B)常模參照測驗(norm-referenced test):指測驗結果,根據分數在團體中位置而加以解釋,採用相對性標準比較,一般以平均水準為參照點。如大學聯考、國家高普考試、月考、期末考等教師自編測驗、標準化成就測驗、智力測驗、性向測驗。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為教育行動研究的特徵之一?(A)是一種學術取向研究(B)強調情境的推論(C)重視大樣本的調查(D)教師是主要研究者

【評論內容】教育行動研究之特徵研究者:實際工作者(教師、主任或校長等)研究問題:實際情境、實務上的問題研究歷程:研究者介入、重視協同參與、強調反省與辯證、循環的研究目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改善實務、修改與精緻化教育理論研究方法:無特定研究方法或技術,可借用質化或量化的技術

【評論主題】雙向細目表為教師編製測驗的基本參考架構,「雙向」意指教學目標與下列哪一項?(A)評量標準(B)課程綱要(C)試題配分(D)教材內容

【評論內容】雙向細目表示測驗的架構藍圖它描述了一份測驗中所應該包含的內容以及所評量到的能力,也是命題的依據。它是以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為兩個軸,分別說明各項評量目標。1.教學目標(以橫軸表示)以Bloom所提的認知領域六個教學目標為依 據: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 (此次編製成就測驗的歷程,可將分析、綜合、評鑑,統合成「高層次思考」)2.教材內容(以縱軸表示)以出題的範圍,表示出包含幾個不同的單元。建立雙向細目表可以幫助命題者釐清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的關係,以確保測驗能反映教材的內容,並能夠真正評量到預期之學習結果。

【評論主題】根據教育心理家Piaget理論,認知的過程主要是藉著那二作用而持續進行?(A)基模與調適作用(B)調適與同化作用(C)主動與內化作用(D)調適與主動作用

【評論內容】皮亞傑認為發展會以階段形式出現,透過平衡歷程從一階段演化至下一個階段。兒童會在環境中所遭遇到的經驗,以及經驗發生時他們所具備的認知歷程和結構,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若兒童既有的思考模式和既有的基模足以面對環境的挑戰,那麼兒童便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但有時候兒童所接收的訊息與其既有的基模搭不上,導致認知失衡,於是會試圖藉由同化來重建平衡,也就是將新訊息併入其既有的基模之中的一種歷程;然而,也有可能需要藉由改變既有基模以納入新訊息,也就是調適。這兩種歷程共同作用的結果,賦予個體具有更高的適應性。

【評論主題】49.根據《大學法》規定,為受理學生、學生會及其他相關學生自治組織不服學校之懲處或其他措施及決議之事件,以保障學生權益,大學應建立下列何者? (A)申訴制度 (B)申復制度 (C)學生評鑑制度 (D)

【評論內容】「申覆」為認可結果公布前,受評系所針對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內容的疑義提出「意見申覆」,此時尚未決定結果;「申訴」則為認可結果公布後,受評系所對認可結果(「待觀察」或「未通過」)有所不服而提出「申訴」。

【評論主題】依斯賓賽對知識之評估,他認為下列何類知識最為重要?(A) 謀生的職業(B) 休閒和娛樂活動(C) 身體的保健(D) 做父母的準備

【評論內容】英國教育學者斯賓賽(H.Spencer)提倡「生活預備說」的教育思想,主張教育目的在預備將來完美的生活。 人類生活包含五種活動:(1) 與自我生活有直接關係的活動=身體的保健。(2) 與自我生存有間接關係的活動=謀生的職業。(3) 繁殖種族的活動=做父母的準備。(4) 維持社會和政治關係的活動=公民的道德活動。(5) 利用休閒和滿足趣味的活動=休閒和育樂。

【評論主題】誰認為多元文化教育不論學生的性別、社會階級、種族、或文化特徵都應有均等的教育機會概念?(A)Banks(B)Terri(C)Gillogan(D)Beck

【評論內容】班克斯(J. A. Banks)在1997年,以美國獨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為解釋,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任何人都應為了權利與平等而奮鬥的過程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需涵蓋三個層面它是一個觀念、概念:主張所有的學生不論其所屬的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或文化特質,在學校中都應該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它是一種教育改革運動:多元文化教育希望藉由反應不同文化和不同族群社會,帶動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改革。其改革範圍包含整體的學校或教育環境,而不單只是正式課程而已它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因為它期望要達成的理想目標,像是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和根除各種形式的歧視等,在人類社會中是無法充分實現的,唯有透過教師及教育體系長期的努力才能往理想靠近

【評論主題】35.對於「真實性評量」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 重視客觀測驗(B) 重視學生記憶性的學習(C) 強調活用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歷程(D) 屬於常模參照測驗的一種

【評論內容】真實評鑑(Authentic Evaluation):著重實務生活世界的真實任務工作等學習目標與任務,引導教師協助學生思考與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並在生活統整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建立在比較非學術化科目的學習成就標準的基礎之上,如演奏會、體育競賽等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不屬於後現代哲學的課程觀點?(A)強調課程的動態循環 (B)主張課程發展的草根模式(C)主張學科統整與跨越 (D)強調課程發展的目標模式。

【評論內容】後現代哲學的課程有以下特徵(楊洲松,2002:35~40)反理性中心,反目標模式課程的後設論述反再現主義,強調課程的動態循環與開放反知識宰制,反學科本位式課程,主張學科的統整與跨越尊重他者、強調多元,發展多元文化課程

【評論主題】1. 如右圖,已知,若=7,=3,試求:(1)= (A)(2) = (B)

【評論內容】初始效應與時近效應 1.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係指最初學習的材料較容易記住,例如:學習英文ABCDE…A是最初學習,即為初始效應2.時近效應(recency effect):係指最後學習的材料較容易記住,例如:學習英文ABCDE…E是最後學習,即為時近效應  記憶干擾(Interference):記憶的遺忘是因為新舊記憶間相互干擾所造成1.正向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順攝抑制,係指舊的學習經驗干擾新的學習經驗2.逆向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倒攝抑制,係指新的學習經驗干擾舊的學習經驗  記憶的正向助長與逆向助長1.正向助長(proactive facilitation):順攝助長,係指舊的學習經驗有助新的學習2.逆向助長(retroactive facilitation):倒攝助長,係指新的學習經驗有助舊的經驗  消退:資訊在不常用的狀態下逐漸變得微弱,導致記憶遺忘

【評論主題】【題組】b.市場的均衡交易價格與數量為何?(6%)

【評論內容】將比馬龍效應使用在自己的身上時,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當老師對學生有所期望時,這個期望總有一天也會實現,這就是所謂的「教師期望」(Teacher Expectations),也就是「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

【評論主題】7. 某地共有 8 個電視頻道,將其分配給 3 個新聞台、3 個綜藝台及 2 個體育台共三種類型。若同類型電視台的頻道要相鄰,而且前三個頻道保留給新聞台,則頻道的分配方式共有 ___________種

【評論內容】

BY陳南寧 國三上Psychical distance theory 心理距離說:

英國美學家布洛(E. Bullough)提出的一種理論。

布洛認為:美感之所以產生,是由於物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心理距離,

從而對像不會同現實中的主體發生直接關聯,使主體得以忽略對象的功

利意義、而是將自己的情感內容轉化成對象的特徵。

【評論主題】一、試求下圖由 a 與 b 兩端看入之戴維寧等效電路。(20 分)

【評論內容】社會興趣指個體覺知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以及個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的態度,包括: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的未來。隨著社會興趣的培養,自卑與疏離感會漸漸消失。人們由共同參與活動與互相尊重而表達出社會興趣,此時他們是往生命的光明面發展,而未具社會興趣的人會變得沮喪,生活在黑暗面。來源: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19266703-%E9%98%BF%E5%BE%B7%E5%8B%92%28Alfred+Adler%29%E2%80%A7%E5%80%8B%E5%88%A5%E5%BF%83%E7%90%86%E5%AD%B8

【評論主題】五、依據我國現行「輻射防護人員管理辦法」,第 3 條輻射防護人員申請認可之資格,試說明輻射防護相關課程?(15 分)

【評論內容】C 的事事好奇,見人就問恐好奇、問的範圍太廣?(可能觸及他人隱私或公務機密等等)

【評論主題】聽說教育部要來作實驗教學,班上同學雀躍不已,實驗期間,大家表現得特別好。之後,班導師覺得這個實驗結果根本不真實,學生這種表現現象,叫做:(A)霍桑效應(B)群聚效應(C)煮蛙效應(D)謹慎偏移效應

【評論內容】

(一)冒險偏移(risk shift):如果團體成員較多激進者,他們所做成的團體決策就會比個人決策更為冒險激進,團體決策過程也較傾向冒險極端的方向。

(二)謹慎偏移(cautions shift):如果團體成員較多屬於謹慎保守者,他們所做成的團體決策就會比個人決策更為謹慎保守,團體決策過程也較傾向保守的方向。

【評論主題】92. 依據艾里克遜(E. H. Erikson)的人格發展階段論,處於12 至18 歲青少年的發展特徵為何?(A)信賴-不信賴 (B)勤奮-自卑 (C)自我認定-角色錯亂 (D)親密-疏離

【評論內容】

表1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

【評論主題】30.李老師對阿興說:「今天你上課時很守規矩,我取消要你留下來抄課文的處分」。李老師使用的策略是下列何者?(A)懲罰(punishment) (B)權威法(power assertion)(C)正增強

【評論內容】權威法 使用較高的權力去控制兒童的行為(包括強制、身體現制、打耳光、取消權利等可能會產生恐懼、生氣或怨恨的方法)

【評論主題】90.「見賢思齊」、「以身作則」是哪一種學習理論的觀點?(A)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論(B)奧斯貝爾的意義學習論(C)班度拉的社會學習論(D)以上皆非。

【評論內容】奧斯貝-意義學習論(Ausubel-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提倡「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1. 理論體系的核心--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的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2. 兩個先決條件:1)學生表現出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傾向)。2)學習內容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 只要符合此二條件的學習都是有意義的學習。※ 換言之,學生能進行新、舊知識的聯結,便是有意義的學習。3. 強調認知結構在教與學過程的作用。4. 有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同化理論。5. 學習組織的原則--逐漸分化與整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