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2.有關青少年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下列哪一項描述較不適當?
(A)具有較成熟的社會認知
(B)較會有自我中心的行為表現
(C)較能正確體會人我之間的感受
(D)較能自我檢討與反省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32544
書單:社會認知論-Selman

用户評論

【用戶】Yufung Su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西爾曼人際了解五階段(1)  自我中心未分化(0歲):無法區分人我差異(2)  主觀觀點階段(5~9):二分法(你對我錯)(3)  自我深思熟慮階段(7~12):可以考慮對方觀點(4)  相互觀點取替(10~15):可進一步從第三者角度考量(5)  深層社會觀點取替(青少至成人): 達抽象社會分析水準,將社會共通的規範加入人際關係中。以選項的最適性來說 自我中心的行為表現 是在第一階段選(B)的適切性較高

【用戶】Vicky Vicky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1)自我中心未分化 是3~6歲喔! 不是0歲!

【用戶】AdzukiPan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希爾曼 社會認知論:關注青少年在社會情境中,如何經由基模與推論,感知他人的想法、感受與行動的意義。其中,角色取替能力 階段0(3-6歲)的 自我中心未分化:是指無法區分人我差異,認為別人所想=自己所想。與Elkind的青少年自我中心所強調的並不相同。青少年自我中心(self centric)指在發展歷程中的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現象,分別是假想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與個人傳奇(personal fable)。前者指的是青少年有時會感覺自己站在舞台上,周圍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是舞台下的觀眾。這些假想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隨時隨地都在審查自己、批評自己,因此非常注意服裝儀容。他們非常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花很多時間和心力來應付這些假想的觀眾。而後者是說,個體會認為自己的經驗十分獨特,視冒險的事件為上天賦與的考驗,而產生一種無懈可擊的錯覺(如飆車不會有危險、闖紅燈、作弊抓到的不會是我等等)。

【用戶】莊志明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自我中心的觀念比較偏向是皮亞傑(Piaget)前運思期的觀點,兒童的言語都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客觀的顧慮他人的感受。